园林植物配植与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探析

作者: 王兴武

[摘 要] 植物配植和绿化养护管理是园林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制订科学合理的植物配植方案,取得理想的绿化养护管理效果,是充分体现园林工程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及景观价值的关键。为建设高质量园林工程,从园林植物配植、绿化养护管理两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阐述园林植物的配植原则、方式和策略,并提出绿化养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 园林工程;植物配植;绿化养护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1 园林植物配植原则

1.1 季节性原则

如果在园林工程中仅栽植少数几种花期相近的园林植物,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园林景观营造效果,从而影响园林工程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发挥。对此,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季节性原则,合理搭配不同的园林植物,以“绿地四季有美景”作为首要配植目标,保证园林工程在不同季节都体现出极高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游憩、审美需要。例如,设计人员可选择在园林工程中配植迎春花、玉兰、风信子或石竹等春季开花植物,倒挂金钟、四季海棠或山丹、石榴树等夏季开花植物,九里香、一串白、大花蕙兰或木槿等秋季开花植物,红茶花、美国冬青、素心蜡梅等冬季开花植物[1]。

1.2 层次性原则

园林造景不是简单将植物进行堆砌,而是需要兼顾地域特色、空间搭配、互惠共生等多项要素,创造出符合园林艺术审美需求、具备层次感与空间感的园林景观。为实现这一目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层次性原则,将园林景观拆分为若干层次,掌握各层次植物配植要求,配植多层次植物,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园林景观,获得“植物富而不乱、大小空间相济”的效果。

一般可将单个园林景观拆分为四五个层次,1层空间由高度5~8 m的大乔木组成,2层空间由高度2~4 m的中小乔木组成,3层空间由1~3 m的灌木组成,4层空间由高度小于1 m的小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由此打造视线通透、配色丰富、多样且统一的园林景观,解决景观单调乏味和烦琐杂乱的问题[2]。

1.3 多样性原则

在早期部分园林工程中,为控制成本、缩短工期等,园区内多配植种类单一的植物。各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缺乏明显差异,难以在园区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进而限制园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同时,单一品种植物所构建的园林景观观赏价值相对较低,存在景观单调、枯燥乏味等问题,难以满足周边城市居民与游客的实际审美需求。

为预防此类问题出现,设计人员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在保证植物成活率达标、所选植物适应园区环境的前提下,优先配植多种多样的园林植物,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生态体系,并根据植物种类相似度形成多个生态群落,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同时,各种植物的生长周期、花色、花期也有所不同,可以有效延长整体园林景观的观赏期,在不同季节向游览者提供独特的赏景体验。

2 园林植物配植方式

2.1 规则式植物配植

规则式植物配植是园林工程中最为常见的植物配植方式,是指将园林植物按照列植、对植等方式进行配植,多用于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与构筑物周边区域。

2.1.1 列植。该方式是将植物成行或者成带栽植,重点体现规整简洁、气势恢宏的景观效果,要求所选用树种满足冠大荫浓、树形高大挺拔的要求,如可选用合欢、毛白杨或榕树等树种,多用作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同时,根据所选树种和遮阴郁闭要求确定株行距。

2.1.2 对植。该方式是指在植物景观区域构图画线,在轴线两侧部位以对称方式来栽植数量相等、体量基本一致的园林植物,并在周边栽植少量色彩鲜艳的植物作为配景点缀,起到丰富景观内容、烘托轴线景观等作用。在园林工程中,设计人员普遍采用对植方式来打造公园门口、广场等区域的植物景观,要求配植树形优美、生长周期长的树种,如冷杉、蜡梅、玉兰等[3]。

2.2 孤植

孤植是指在园区空旷区域内单独栽植一棵树,以天空、地被作为配景,使孤植树在园区整体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其作为整体景观的焦点,也可作为相邻密林、树丛的过渡景观。在园林工程中,孤植方式多用于大草坪、假山旁、道路转弯侧方或大型建筑物附近等区域,要求配植树冠开展、开花繁茂、株型高大的树种,如玉兰、石楠、红叶李、丝棉木等。

2.3 花群配植

花群配植方式多用于广场、园区道路中央等区域,按照特定行列集中栽植色泽鲜艳、株丛茂密的花卉或者灌木植物。例如,由花卉、灌木共同组成特定图案的花坛景观,这类景观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此外,为改善景观效果和便于后期养护工作的开展,可以对花卉品种进行优化调整。以改善景观观赏效果为出发点时,优先配植一二年生花卉植物。这类花卉具有颜色绚丽、花期集中等优点,但观赏期较短,间接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与后期养护工作量。而以便于后期养护工作的开展为出发点时,则优先配植宿根花卉,因为这类花卉具有观赏期长、便于养护管理等优点。

2.4 群植

群植是指将一种或多种乔灌木混合成群栽植的一种配植方式,本质上属于一种小微型人工模拟植物群落的方式。该方式重点体现植物的群体美感,多用于开阔空间内打造植物景观,如水中岛屿、小山坡、湖面水滨等区域。

采用群植方式时,设计人员需重点考虑群植规模、植物种类两个问题。对于群植规模,设计人员需根据植物景观的功能定位、景观周边空地大小来确定植物数量,一般把群植景观的植物数量控制在20~30株。群植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景观效果造成影响,如植物株数过少无法体现出群体美感。对于植物种类,设计人员需根据造景要求来选用单纯树群或者混交树群。以混交树群为例,可混合栽植大小乔木、大小灌木和草生植被;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乔木、亚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和地表植被等层级。

3 园林植物配植策略

3.1 优先配植乡土树种

在早期部分园林工程中,为增强园林景观的观赏效果,设计人员往往选择从其他地域引入树种。但是,引进外地树种存在成本高、植物成活率低下等问题。成本高在于种苗采购和长途运输费用过高;成活率低下在于外地树种难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种苗存活率较低,偶尔还会出现外地种苗大面积枯萎死亡的现象。因此,为保证园林绿化质量,确保植物成活率达到预期要求,应优先配植乡土树种。乡土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环境较为适配,不会因长途运输出现土球缺水、枝叶枯萎问题,不会因所处环境发生改变而发生大面积枯萎死亡的问题,也便于后续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乡土树种有着来源广泛、采购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可将园林工程的综合建造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2 根据花期、叶色分层配植园林植物

一方面,为延长植物观赏期,在不同季节都能够向游客提供良好的观赏体验,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花期来分层配植园林植物,以花期较长的植物作为景观主体,在周围搭配少量其他花期较短、花色丰富与颜色绚丽的植物作为配景。这样既可以保证植物景观四季生机勃勃,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各种植物花期交替变化,在不同季节都可以呈现具备独特风格的景观效果,解决景色单调、枯燥乏味问题。

另一方面,为增强园林景观的造型美感,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各种植物的叶色差异来分层配植。既可以将不同叶色的植物进行集中栽植,形成宏伟壮观和颜色艳丽的彩叶植物林;也可采用丛植手法,栽植花色高度相似的常色叶植物作为主体,在周围栽植少量的斑彩色叶植物或者季相彩色叶植物作为点缀。

3.3 根据现场情况配植植物

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忽视实际情况来配植园林植物,就难以获得预期的园林景观效果,而且植物生长过程中会频繁出现病虫害、枝叶枯萎等问题,间接加重了绿化养护管理负担。

对于这一问题,设计人员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前开展园林工程现场实地勘查工作,根据现场地质水文条件、日照情况、土壤受污程度、降雨量和植物景观功能效用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例如,在光照条件不佳的区域,优先配植阴性树种,如黄杨、冷杉、水青冈等。这类园林植物的生长需光量较少,不会因光照度低下而影响其生长状态;在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过大的区域,则可配植雪松、玉兰、丁香、黄花落叶松或山茶等耐寒树种[4]。

4 园林植物绿化养护管理措施

4.1 做好防寒工作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室外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如果未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会导致植物细胞内外水分结冰,对植物的原生质、蛋白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时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生命活动,最终导致植物大面积枯萎死亡。同时,低温条件为冰核细菌提供了滋生土壤,如冬季我国云南省、两广地区土壤中大面积分布凤梨欧文氏冰核细菌,冬季东北地区土壤中分布有丁香假单胞菌[5]。对此,为保证园林植物安全越冬,可采取喷涂防冻剂、树干涂白、树干包裹、搭设防风障、树基培土和浇灌防冻水等措施,在冬季来临前做好相应的防寒工作。

4.1.1 喷涂防冻剂。在园林植物落叶或者叶片变黄前,向叶片、枝干均匀喷涂植物防冻剂,起到激活植物体内酶活性,诱导植物产生抗低温等作用,提升园林植物的抗寒能力。在延期喷涂防冻剂或者环境气温低于5℃时,可采取根部浇灌防冻剂的方式,提高植物防冻能力。

4.1.2 树干涂白。使用石灰溶液、食盐、石硫合剂原液等材料制备涂白剂,每年10月初在树干均匀涂刷涂白剂,静置一段时间待涂白剂晾干,可起到防冻、反射光照、防虫等多重效果,预防树皮爆裂等问题出现。相比其他防寒措施,树干涂白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4.1.3 树干包裹。一般使用草绳、塑料薄膜、专用包裹布等作为包裹材料,这类材料具备一定的保温、保湿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专用包裹布,草绳存在易滋生病菌、害虫的缺点,塑料薄膜存在透气性差、易使树干内部产生水蒸气和滋生病菌等缺点。另外,冬季气温过低时,可以在树干上包裹双层材料。

4.1.4 搭设防风障。此项措施适用于现场风力较大的园林工程,在园林植物周边搭设若干防风障,可起到阻挡寒风入侵、预防植物受冻的作用。同时,需要根据植物高度来设定防风障高度,要求防风障略高于植物树梢。

4.1.5 树基培土。为保护植物根系不受冻害,冬季来临前,养护人员可在植物根部堆置高0.4 m左右、直径1.0 m左右的土堆,并将土堆适当压实。同时,养护人员可选择冬季在树基部位堆雪,禁止添加融雪剂,起到阻挡寒冷空气侵袭、延缓植株萌动时间的作用。

4.1.6 浇灌防冻水。在秋末或初冬时节,养护人员在土壤中浇灌适量防冻水,可起到维持土壤温度、保护植物根系不受冻害的效果。同时,养护人员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层厚度选择适宜的防冻水浇灌时间。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以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浇灌防冻水为宜。

4.2 土肥管理

4.2.1 土壤管理。在城市园林工程中,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有限,所分配绿化用地普遍存在土壤板结、碱化、积水等问题,如果直接栽种绿化植物,则植物成活率偏低,且植物生长状态较差。对于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化学改良、穴土置换、松土除草等养护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其中,化学改良是在土壤中播撒碱性或酸性物质,通过离子中和方式来处理酸化土壤或碱化土壤。穴土置换是指挖若干种植穴,在穴内回填营养土、珍珠岩与腐熟有机肥,向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松土除草是在指栽植植物前对土壤进行翻土处理,或者在土壤中养殖适量蚯蚓,同时定期拔除园中杂生植物。

4.2.2 施肥。为提高土壤肥力,为园林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养护人员需要定期施肥,注意根据植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情况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间[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