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

作者: 胡世伟

[摘 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对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具有较大的难度,必须要采用特殊的植树造林技术,并辅以科学管护手段,才能保障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成效。因此,首先阐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常用植树造林技术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阜新市为例,提出植树造林工作方法及管护抚育措施,希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实现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科学管护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1 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1 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环境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既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稳定水土,还可以改善当地气候环境。此外,植被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对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供需矛盾日渐加剧,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林木供不应求的现状,满足建材市场对木材的基本需求。由此可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林业经济发展,还可以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3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推进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理念。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将生态环境建设摆放在战略发展地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展开植树造林工作,可以扩大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林木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因此,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是林业相关部门必须承担的职责与义务,也是一项有利于民生发展的有益工程,需及时采取措施落实到位。

2 干旱半干旱地区常用植树造林技术

2.1 播种造林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中,应用播种造林技术较为常见,其优势是减少了育苗环节,但对造林地和树种选择都有较高要求。播种造林时,为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应从乡土树种中挑选籽粒饱满、抗旱能力强、粒径较大的种子,并且要保证种子没有受到病虫害侵染,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此外,播种造林技术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确保土壤质量符合造林技术要求,否则会影响造林的效果。因此,要提前对林地进行翻耕整理,增加土壤通透性,满足种子发芽生长的基本条件[1]。另外,为提升种子的发芽率和后期树木的成活率,应提前进行药剂拌种和浸种等处理,以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避免苗木生长期间遭受病虫害侵袭。此外,可辅助人工方式进行催芽,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树木成活率。

2.2 植苗造林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时,也可选择植苗造林技术。应用该技术时,首先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并进行幼苗的提前培育,以大幅度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在栽植过程中,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土壤、气候环境,选择移栽时间,一般在春季移栽苗木,宜在早春土壤解冻前、苗木萌动前进行移栽。若选择秋季移栽,应在苗木地上部停止生长后立即进行[2]。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幼苗运输前,要做好根系的保护工作,在起苗时防止对苗木的根系造成损伤,避免根系受到挤压变形而导致水分过度流失。在幼苗运输至造林区后,应第一时间安排幼苗栽植,并辅以有效的管护措施,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保障幼苗健康生长[3]。

2.3 分殖造林技术

运用分殖造林技术时,需把原有苗木的营养器官截取一部分,用作造林材料,但需注意的是,所选苗木必须品质优良、未受病虫害危害。这种操作技术相对简单,并且符合就地取材理念,而且培育出的苗木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无须做大量的苗木管护工作,即可保障苗木的健康生长[4]。具体操作方法:准备适量的营养液,将截取的苗木营养器官放入其中,之后一同放置在穴坑内,摆正苗木后填土,尽量避免其受到风沙侵袭。另外,在造林中应用分殖造林技术时,宜选择在早春进行,在翻松土壤的基础上,植入幼苗并适量浇水施肥,以保障幼苗的正常生长[5],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3 辽宁省阜新市植树造林技术的具体运用

笔者以辽宁省阜新市的植苗造林工作为例,介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树造林技术。

3.1 科学选择树种类型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下辖2县5区,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存在严重的风化现象。因此,为保证植树造林工作效果,做好树种的选择尤为重要。在选择造林树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不仅要结合阜新市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还要借鉴和参考周边省市地区类似的植树造林经验,因地制宜选择一些抗旱的树种,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例如,樟子松是一种常绿乔木,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寒和抗风能力强等特点,是适合阜新市植树造林的重要树种。此外,胡杨、毛条、沙拐枣、刺槐等树种都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亦是值得在阜新市植树造林工作中推广应用的重要树种。

3.2 科学确定造林时间

通常,春秋两季是植树造林的最佳季节。但由于阜新市夏季高温且降雨量少,气候环境相对恶劣,如果选择在春季移植苗木,易导致幼苗根系发育未完全时即面临高温、雨水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阜新市进行植树造林时,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降雨情况。除春季外,还应考虑秋季9—10月,此时气温下降,土壤中水分蒸发速度放缓,可以保证苗木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3.3 科学确定造林密度

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提高林木质量和成活率的关键。为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由于阜新市降水量少,水资源明显供应不足,造林密度过大会导致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而导致林木水分供需矛盾加剧,最终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不仅如此,如果造林密度过大,树木会过度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导致原本含水量不高的土壤更加干涸,进而引起严重的土壤干化,不利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成效的提升。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其密度应以维持水分平衡为准。结合阜新市年降水量和各区域土壤养分实际情况,造林规格适宜为1 500~1 800株/hm2,间距2 m×3 m或3 m×4 m。同时采取生根剂处理,以提高林木成活率。

3.4 做好整地工作

在造林工作开展前,需做好整地工作,以改善林地环境,为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可将造林地块中的石块、枯木树枝等彻底清除干净,并进行土地翻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以大幅度提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并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此外,若选择在秋季造林,可选择在雨季前整地;若选择在春季造林,可在上一年雨季前或至少在秋季完成整地。此时土质松软,可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便于其快速完成整地工作,为幼林的生长营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3.5 科学处理树苗与栽培移植

苗木出土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才能到达移栽地,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树苗处理不当或者是运输保护不当,易导致苗木根系受损,进而导致苗木质量下降,不利于苗木成活率的提高。为此,在苗木运输之前,需要对树苗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在起苗前,应灌足水分,并在苗木出土后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例如,可将带土苗木根部用湿布或者薄膜完全包裹起来,避免暴晒,并捆扎结实,以此减少苗木根部水分的散失,避免树苗干枯死亡。同时,在树苗运输过程中要做好保湿护根工作,特别是乔木类树木,装车时要对苗木根部进行喷水保湿,装车以后加遮盖阳网,防止幼苗途中枯萎,也避免树苗因激烈碰撞而出现损伤,为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树苗运输至移栽地后,可用地膜覆盖处理植树造林区域的土壤,并对幼苗进行浸根处理,保证根部湿润,然后将幼苗放入预先留好的坑内,保证水分不会过度散失,提高林苗的成活率。

3.6 科学管护

为减少各类不良因素对苗木生长造成的影响,管护人员要定期开展新造林木的扶正、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除草等工作,为新栽植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为满足林木的正常生长需求,应及时提供苗木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钾、磷等,并保障根部水分充足供应,促进根系正常生长代谢,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移栽苗木前期管护工作中,管护人员要结合当地水土、天气条件做好苗木的日常管护工作,遇到倒伏苗木要及时通过扶正、培土、踩实等处理保证苗木正常生长,并辅以封闭管理和人工抚育方式,减少人为影响。同时,要结合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把握好林木水肥浇施次数、时间等,定期做好松土、除草工作,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苗木进行科学管护过程中,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6.1 做好修剪工作。针对新栽培的常绿苗木,应做好枝叶修剪工作,疏剪枯枝、病枝、过密枝条等,以改善林间通风情况,还可减少温度回升后叶面蒸腾失水对苗木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乔木和灌木上部小枝进行疏枝处理时,剪口处尽量和着生枝保持平齐,不能留下小橛,以免影响后期苗木伤口的愈合;而对针叶树疏枝时要保留1~2 cm长的小橛,其他簇生枝或轮生枝需全部去除,疏剪时先去除其中一部分,等到剪口完全愈合后再去除其他部分。操作时应根据树木情况灵活进行修剪,避免因修剪不当影响苗木的生长。

3.6.2 做好排水工作。雨季水量充足或暴雨过后,积水容易导致苗木根系腐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低洼地块和积水,可采取挖掘排水沟、机械排水等办法进行处理。通常栽植在低洼处的应先排,地势较高的地方可晚排;栽植在黏土或黏壤土中的树木应先排水,栽植在素沙土或沙壤土中的可晚些进行。

3.6.3 做好补植工作。针对苗木成活率低的地段,必须要及时进行补植,补植时间为定植后1个月内。补植必须严格按种植规范进行,清除死亡苗木,并在原位置补种新植株。为保证林木成活率,需施足基肥,并加强淋水等保养措施,保证林木成活率达到预期。但是,进行补植时若发现一些因病害枯死的苗木,必须先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影响后续林木生长。

3.6.4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春季是病虫害的高发期,特别是新植苗木因根系受损,树势衰弱,抗性降低,易受病虫害侵袭,如果不及时防治,易导致植株死亡。在管护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水分、温度、土壤营养等方面的管理,保证植株健康生长,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于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治理,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避免病害大面积蔓延,为苗木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4 结语

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十分复杂,不利于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时,应因地制宜选用植树造林技术,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科学管护措施,以确保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郝士举,于鹏飞,段锐磊.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5):69-70.

[2]周贵臣.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20):186.

[3]韩齐制.永靖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问题剖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152.

[4]李兆福.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与科学管护[J].河北农机,2021(10):121-122.

[5]刘云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与科学管护[J].基层农技推广,2021(1):109-1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