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作者: 曾菲

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0

[摘 要] 国槐作为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乔木,不仅具有较高的绿化防护价值,而且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及文化价值。国槐在甘肃省自然环境下易出现多种病虫害,如腐烂病、白粉病等病害和尺蠖、小卷蛾、锈色粒肩天牛等虫害,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差异较大。因此,要加强研究国槐常见病虫害的类型、发生规律,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避免或减轻病虫害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国槐;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作为我国原产树种,国槐在我国分布广泛,北方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和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南方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但以黄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国槐具有较高的绿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其在自然环境下易受到病虫害侵袭。据调查,目前国槐受害率达67.9%,受危害的国槐会出现生长受限、树冠形态异常甚至死亡等现象。甘肃省国槐分布面积较大,对甘肃省林业发展、园林绿化及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甘肃省具有空气湿度低、日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导致当地国槐易受到不同类型病虫害的威胁。加强对国槐病虫害的研究,总结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是当前甘肃省林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1 国槐形态特征

国槐属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成年的国槐树高度在6~25 m(个体差异较大);树皮灰褐色,有较深的纵向裂纹;新枝嫩绿或深绿色,随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加深;新生叶芽被叶柄包裹,叶片初展时有柔毛,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托叶较小且形态差异较大,较为多见的是长叶状或蜷缩卵状;小叶4~7对,对生或近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6.0 cm,宽1.5~3.0 cm;圆锥花序顶生,常呈金字塔形,长20~30 cm,花萼长于花梗,花萼长4~5 mm,花梗长2~3 mm。国槐花朵盛开时间为6—7月,可持续2个月左右,结果时间为8—10月,盛开时花朵颜色一般为白色和淡紫色,加之开花时花形为串珠形状,观赏价值较高。

2 国槐常见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2.1 腐烂病

2.1.1 发病特征。腐烂病是一种对国槐苗木和大树均有威胁的病害,根据病原菌不同,可分为小穴壳菌型和镰刀菌型2种。小穴壳菌型腐烂病病斑初期呈黄褐色,呈近圆形,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病斑边缘呈紫红色或紫黑色;后期病部形成许多小黑点,逐渐干枯下陷或开裂,呈溃疡状,但病斑周围很少产生愈伤组织,因此次年仍有复发现象。镰刀菌型腐烂病病斑初期呈浅黄褐色、近圆形,逐渐发展为梭形;较大的病斑中央稍下陷、软腐,有酒糟味,呈典型的湿腐状;病斑可环割主干,使上部枝枯死,后期病斑中央出现橘红色分生孢子堆。国槐感染镰刀菌型腐烂病后,如果病斑没有环割树干,则当年可愈合,以后一般不会复发;国槐感染镰刀菌型腐烂病后,如果病斑当年愈合不好,则第2年可由老病斑处向四周继续扩散。

2.1.2 发生规律。树皮破损或断枝处容易感染病原菌。镰刀菌型腐烂病在3月初开始发生,3月中旬至4月末为发病盛期,5—6月形成分生孢子座,6—7月病斑一般停止发展并形成愈伤组织。小穴壳菌型腐烂病发病稍晚,子实体出现后当年虽不再扩展,但次年仍能继续发展[1]。

2.1.3 防治要点。由于该病主要为外部病原菌经切口或破损处感染所致,因此,应注意在树枝修剪部位或树皮伤口处涂抹保护剂。保护剂类型较多,比较常见的有以生石灰为主的涂白剂及树木伤口愈合膏等。发现枝干等部位出现腐坏迹象时,需要立即将已经腐坏的部位用刀刮除,完全清理受损部分后,在伤口处涂抹抑霉唑乳膏,均匀覆盖伤口表面即可。此外,由于病原菌可能感染其他部位,因此,发现腐烂病后需对全部枝干预防性喷洒甲基硫菌灵,连续用药1个月,用药间隔为7 d[2]。

2.2 白粉病

2.2.1 发病特征。该病是一种由半知菌类粉孢霉感染所引发的病害,主要侵害国槐叶片,大、小叶片均可受到侵害,嫩梢芽也可遭受危害。发病初期,发病叶片上出现淡绿色病斑,仔细观察可发现病斑发白。随着病情发展,发病叶片上开始出现絮状霉粉,且病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最终病斑覆盖全叶甚至累及周边叶片。

2.2.2 发生规律。该病害主要是分生孢子及霉菌菌核附着于叶片所致,病原菌在发病前一年冬季前存在于被寄生植物上,越冬后在气温及其他条件适宜时开始发病。据统计,国槐白粉病自春末到秋末均可发病,高发于5—6月、8—10月,尤其是9—10月发病最为严重[3]。

2.2.3 防治要点。该病害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国槐树的枯枝及枯叶上。因此,应在落叶季清理枯枝及枯叶,尤其应注意清理既往发生过白粉病病害的国槐的枯枝、枯叶,并采取换区域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白粉病的,应立即将染病枝叶剪除并清理干净,避免有残存病斑,同时对剪除的部位喷洒石灰硫黄合剂[m(生石灰)∶m(硫黄)∶m(水)=1∶2∶10],病情较为严重时可增加使用噁霉灵[4]。

2.3 瘤锈病

2.3.1 发病特征。该病害病原菌为茎单孢锈菌,主要侵害国槐树干及枝条,但也可对叶片造成影响。受到该病害侵袭后,染病枝条会逐渐生出瘿瘤,初期瘿瘤较小,呈纺锤状,瘤体表面较为粗糙,颜色较深。随病情发展,受害枝条逐渐枯死,且在一段时间内可造成多枝条染病。病害持续发展将导致树冠枝叶减少。受害部位普遍接近树干基部,多数形成单个瘤体,偶见个别受害树干存在两三个瘤体。该病原菌有冬孢子形态和夏孢子形态,孢子可随风传播,从而导致较大范围内国槐树染病。

2.3.2 发生规律。该病原菌在瘤内可存活多年。随着病害不断发展,瘤体出现较多纵向裂纹,瘤体内孢子即可通过裂隙进入空气中。根据发病日期不同,瘤锈病产生的孢子也不同,几乎所有瘿瘤都可产生冬孢子,夏秋季病部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该病害可于春、秋、夏三季发病[5]。

2.3.3 防治要点。预防方面,以加强管理为主,注意保持合理的种植间距,同时注意适当补充肥料,有效提升树势,减少其染病风险;使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枝干部位或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洒国槐树及相关区域地表,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治理方面,一旦发现相关病症,如果病害较为严重,则观察发病部位,对于位于树干且高度在1.5 m以上的,可以直接选择截干处理,截干位置应在染病位置10 cm以下;对于染病部位位于树干且位置较低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茬。如果病害不严重,可先用刮刀刮除表皮,而后向内部切割直至木质部,涂抹50倍液的福美砷溶液。

3 国槐常见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3.1 尺蠖

3.1.1 危害特征。尺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国槐虫害,在华北、西北等地区均有分布。其幼虫对国槐叶片有较大危害,每只尺蠖幼虫约侵害10片叶片,数量较多时甚至导致国槐叶片全部被吃光。

3.1.2 发生规律。尺蠖蛹在地表较浅的土层中越冬,第2年4月中旬越冬蛹陆续羽化,5月第1代幼虫出现,5月中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7月上旬和8月中旬分别是2代和3代幼虫危害盛期,各代化蛹盛期分别是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6]。

3.1.3 防治要点。物理防治主要是光诱杀、挖蛹及直接扑杀幼虫。尺蠖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夜间利用灯光对其进行诱杀。11月至次年3月,可在出现过尺蠖虫害的区域挖蛹,其蛹一般在土壤表层,挖蛹深度控制在5~8 cm即可。扑杀幼虫主要采用刺激扑杀的方式,使用长杆轻敲枝干,尺蠖幼虫受到刺激后即拉丝下垂或掉落地面,此时直接进行扑杀。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直接获取野生胡蜂巢并将其置于林间,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放置密度一般为40~50巢/hm2[7]。化学防治需根据虫害情况选择药物,尺蠖3龄前可使用75%辛硫磷乳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尺蠖化蛹时可在树下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3~5 g/m2,并浅锄土壤,使药剂颗粒进入土层杀死化蛹幼虫[8]。

3.2 小卷蛾

3.2.1 危害特征。该虫为国槐常见虫害,危害区域较广,山西、山东、河北、甘肃等省都发生过国槐小卷蛾虫害。其幼虫体长约9 mm,头部颜色深褐色;成虫体长5~7 mm,呈黑色或黑褐色。幼虫蛀食复叶基部、花穗及果荚,叶片受害后萎蔫下垂,遇风脱落,树冠枝梢出现光秃枝,严重影响树体正常生长。

3.2.2 发生规律。小卷蛾在华北、西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果荚、树皮裂缝等处越冬。老熟幼虫在孔内吐丝作薄茧化蛹,蛹期9 d左右。小卷蛾两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6月世代重叠严重,可见到各种虫态。

3.2.3 防治要点。小卷蛾幼虫具有越冬喜温暖的特性,通过树干外部捆绑草卷的方式人为营造适合幼虫越冬的环境,将幼虫诱至草卷内杀灭。此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小卷蛾基数,降轻虫害危害。另外,可通过物理诱杀的方式直接消灭成虫,如诱虫灯及诱虫盒都能发挥诱杀成虫的作用。药物方面,幼虫危害期喷洒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6 0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2 000倍液,不仅能够有效杀灭小卷蛾,而且能够兼治蚜虫[9]。

3.3 锈色粒肩天牛

3.3.1 危害特征。锈色粒肩天牛以各虫态随寄主植物的调运远距离传播危害。出现该虫害时,不规则的横向扁平虫道破坏树木输导组织,轻者树势衰弱,重者造成表皮与木质部分离,诱导腐生生物二次寄生,使表皮成片腐烂脱落,使树木3~5 a内整枝或整株枯死。

3.3.2 发生规律。该虫在部分地区2 a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木质部虫道内越冬。二次越冬幼虫5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25~30 d。6月上旬至9月中旬出现成虫,雌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产卵;产卵期在6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卵期10 d。7月中旬初孵幼虫自产卵槽下直接蛀入边材危害,11月上旬在虫道尽头做细小纵穴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继续蛀食,11月上旬老熟幼虫在虫道尽头做凹穴越冬。

3.3.3 防治要点。做好动态检查工作,发现虫卵或幼虫,立即进行虫害治理。5—6月为成虫成熟及虫害高发期,此时应加强人工巡查,一旦发现成虫,可以利用此虫趋光性特点,使用人工光源进行诱杀。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虫卵,立即用刀或其他工具进行销毁,避免其发育为幼虫。此外,树干涂白能有效降低虫害发生风险,可直接使用树木涂白粉,按照水、药质量比1∶1的比例进行配制。结合树木高度,对树干0~1.5 m进行涂白处理。另外,发现虫害后应立即全树喷洒45%丙溴辛硫磷1 000倍液。发现虫孔后,通过喷雾器向虫孔内喷洒国光必治乳油,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10]。锈色粒肩天牛防治用药具体见表1。

4 结语

国槐是甘肃省分布较广的树种,加强对该树种病虫害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国槐种植水平,提高国槐成活率,助力甘肃省林业发展、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如英.国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探讨[J].现代园艺,2021(8):40-41.

[2]禹宁暄,路征,付强.国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析[J].现代园艺,2019(10):16-17.

[3]尹旭.国槐的移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花卉,2020(18):265-266.

[4]吕高阳.对国槐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的研究[J].花卉,2021(24):180-181.

[5]高持霞.国槐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11):67-68.

[6]赵晓育.槐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0(15):86.

[7]徐华.国槐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9(6):120.

[8]崔维.三门峡地区国槐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危害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9(7):83-86.

[9]任善军,任若玙.朝鲜球坚蚧识别与安全防治[J].果树资源学报,2020(1):93-94.

[10]崔延萍.云杉芽小卷蛾幼虫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J].热带农业工程,2019(1):50-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