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 任宗贤[摘 要]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会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在分析总结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项目前期评估、做好规划设计、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制订改善措施,减轻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同时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要结合生态环境因素,减轻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第一,随着灌排渠道基础开挖工作的不断开展,裸露的边坡使土质沟渠内部、岸坡等区域的植被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逐渐丧失,进而出现了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于新开挖的高陡边坡等来讲,存在稳定性不足问题,容易发生滑坡、塌陷。同时,开挖后的土壤通常堆放在渠道两侧,若不及时对其覆盖,进入雨季易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
第二,对于局部形成的回填边坡来讲,由于稳定性不足,其原有植被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因此,必然会出现面蚀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坍塌事故等。
第三,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开挖沟渠和修建渠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渣,拆除破损渠道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松散渣土,如果未及时增设拦挡设施、截留设施等,松散的渣土受到雨水的冲刷后也易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
第四,在农田水利建设施工中,需要进行基础开挖、表层土壤剥离、土方转运等各种工序。这些工序会对原有地表的结构造成破坏,易出现坡面、地表裸露等现象,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必然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第五,农田水利建设涉及较多的临时施工道路,而施工道路路面结构大多以砂砾石、素土路面等为主,且施工过程中车辆过往频繁,当碾压量较大时,易因雨水冲刷导致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第六,表层剥离的无用料在闲置过程中易受地表径流侵蚀产生稳定性差等问题,一旦出现狂风暴雨,这些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无用料也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第七,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阶段,需要进行大面积渠道防渗衬砌。此工程虽然可以有效降低输水损失率,但由于水流流速过快,在坡降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尚未衬砌的区域、沟岸等产生冲刷与侵蚀,降低地下水位,从而无法涵养水源,最终造成水土流失。
第八,施工期间人为活动频繁,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一些硬化场地。这些硬化的场地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2 农田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生物的影响
开展沟渠防渗衬砌、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时,必然会对原有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影响,改变原有田间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使用混凝土砖砌和预制板做成的防渗衬砌,一般具有渠壁陡直、表面光滑等特点,深度一般在0.4~1.2 m,田间动物一旦掉入渠道,则难以及时脱困。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会导致地表土壤粗糙,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水体温度改变,使得鱼虾等田间生物难以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而大量灭绝。另外,修建沟渠衬砌势必会对植被等产生影响,造成植被减少,降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质渠道对污染物的净化、截留效果相对较强,且原土质沟渠中的植物、底泥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拦截、去除水体中存留的氮磷等污染物。因植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部分氮磷,加之植物根茎具备土壤颗粒、养分沉积作用,能借助底泥微生物实现对氮磷等的有效分解,进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衬砌渠道的修建削弱了渠道水体的自净功能,导致水体污染加重,难以满足渠道内水生植物生长需求。加之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当底泥留存量不足时,难以满足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等需求,进而削弱了渠道水体净化能力,使得水体污染等问题不断恶化。
3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影响的改善对策
3.1 加强项目前期评估,完善工作机制
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有着较强的复杂性与系统化特点,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掌握工程特点,针对农田、水资源、道路、植被及农村等因素进行分析,做好综合化整治工作,真正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结合起来,在各项举措并重的基础上严禁出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景观功能等现象。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加强前期评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真正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纳入项目实施环节,实现与总体工程的有效融合,共同做好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全面分析,加大预测、评估力度,结合所收集的信息制订可行的预防措施。同时,在主体工程设计、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对沟渠开挖产生的土方采取有效的拦挡防护措施,避免大雨冲刷导致土方流失。
同时,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组织专业施工单位开展监督、管理等工作,规范施工流程,保障施工行为的规范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竣工阶段,需要及时针对工程中所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验收,加大评估力度,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等作为重点验收项目。另外,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实现专款专用,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环境生态水利发展提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需要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3.2 做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正式开展以前,需要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加大调研力度,利用有限投资进行工程建设,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投资效益[1]。开展工程设计工作时,应清楚认识到工程未来使用情况、安全情况等,在明确安全需求的同时针对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落实环保要求,全面贯彻生态设计理念,加大生态化工程设计力度,在满足主体工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只有满足灌溉、排水等工程建设要求,才能确保沟渠密度的合理性,才能降低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避免渠道衬砌对生态、水资源等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在单体设计阶段,应从综合考虑使用功能出发,保障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明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针对景观等因素进行分析,实现统筹兼顾目标。开展沟渠衬砌防渗施工时,应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适合的位置上保留土质沟。通过在水位线以下开展防渗衬砌施工,在保留生态护坡的同时,发挥生态和地下水补给等功能,加大防渗衬砌建设力度。在排水沟部位,则需要使用干砌石、无砂混凝土等,在适当增加湿度的基础上实现对水体中氮、磷等的拦截,借助水面蒸发调节小气候,并不断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以达到涵养水源的效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还需要减少混凝土、浆砌砖等的使用量,适当增加生态孔洞,在构建生态廊道的基础上设计出便于动物逃脱的斜坡、台阶等,以此来达到减缓水流速度的目的,为田间动物、植物等的健康生长提供支持,维持生物多样性,不断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避免出现水质污染、恶化等问题。在设计田间道路时,需要合理控制道路宽度,同时要避免建设混凝土路面等,在合理范围内建设砂石路面等,在控制好道路结构层的同时节约成本。在道路两侧,要及时做好绿化处理工作,提升整体美观度,在设计好生物通道的基础上为田间动植物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3.3 加强监督管理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涉及较多的施工环节,所以需要及时针对施工环节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3]。由于施工阶段会出现水土流失、施工噪声、废水废气等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做好处理工作,则易产生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需要加大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力度,结合现场情况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对项目建设的有效控制,满足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监督与管理中,还需要做好表土剥离、临时防护等工作,开展开挖、土方回填等工作时需要采取有效的调配措施,满足挖填平衡要求,在减少对地表扰动影响的基础上实现控制水土流失目标。此外,需要做好取料场布置与设计工作,设立专属区域堆放弃渣等,在场地周边还应采取阻挡措施,达到截排水、遮挡、边坡防护效果。完成施工后,需要及时开展平整工作,加大绿化覆盖面积。对于临时施工道路,要及时开展防护工作,避免出现越界干扰等问题。施工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做好恢复等工作,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清理,使施工、生产、生活等区域平整,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在提升绿化、美化效果的同时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于施工、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应及时做好专项处理工作,满足排放标准与要求后才能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内水体的不利影响[4]。
3.4 开展考核评价
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具体情况开展全面考核与评价,不仅关系着后续使用效果,而且影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全面落实。因此,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才能及时掌握环境实际损益情况[5]。因此,需要针对项目投资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加大评估力度,并做好项目建设经验总结工作,学习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在积累教训的基础上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保障项目建设工作高效开展。同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及时针对环境损益情况等进行分析,做好评价与研究工作,明确工程建设重点,找出对环境的影响要点,分析存在的不足,制订有效的措施,加大预防力度。另外,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影响范围较大,所以需要做好评价、审议等工作,借助高效的评估体系掌握农田水利建设具体情况,实现为农业生产高效服务,保障农业生产质量,并为后续项目开展积累经验。
4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农田周边的水土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出发,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相结合,加强前期评估,规范施工过程,加强施工管理,完善建后评价,并结合实践工作中的重点与要点,在保障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控制好建设成本,提升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谭艳.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区域治理,2020(24):128.
[2]覃毅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信息周刊,2020(8):23.
[3]陈静.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智能城市,2018(2):166-167.
[4]孟杰.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7(7):199-201.
[5]张宏亮.探讨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1):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