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作者: 张宝霞
[摘 要] 借鉴国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地区水土现状,从注重综合调查工作、重视前期治理工作布局、建设梯田工程、建设截排水设施、建立塘坝和滚水坝工程、强化林草工程建设及有效落实治理保障措施7个方面,提出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 水土流失;农村;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贫瘠、硬化,而且会加剧土壤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水土流失会导致当地植被大量死亡,引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需结合水土流失现状,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来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农村地区的水土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1 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属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2019年水利部给出的土壤侵蚀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土壤面积已超过35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中的磷、氮、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减少,土壤肥力弱化,进而导致低产地、荒地面积不断增大,造成农业减产,同时导致地表植被覆盖面积迅速缩小。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地保水能力急剧降低,而且一旦出现强降雨,易产生洪涝灾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恶化。农村环境的恶化会使农村在旅游业发展上失去优势,严重制约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阻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可以从预防、管护、治理3个层面出发,遏制水土流失,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
纵观全球,大部分国家都需要面对水土流失问题。各国针对该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综合各国的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借鉴经验。
第一,建立专门的综合治理机构。现阶段,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建立了专门负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机构,通过赋予该机构相应的权力来明确治理工作的地位,为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配套完善的治理工作法制体系。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都制定了完善的配套法规,由此约束个人、各类组织的行为,避免人为因素对治理工作造成干扰。第三,做好资金保障。据统计,截至目前,德国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上的投入已经超过5亿马克,美国在此方面的投入超过3亿美元,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第四,重点关注科研工作。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对水土流失治理相关的科研工作提高了重视程度,并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高新应用技术用于水土监测,极大地提高了治理工作成效。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此项成功经验,走出综合治理的科技路线。
3 我国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3.1 注重综合调查工作
在综合治理工作中,需要先对农村的水土环境进行综合调查,以全面了解当地环境现状,再据此制订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确保各项治理工作的实践效果能达到预期。在综合调查中,调查要素应涵盖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当前治理状态及水土流失类型等,由此明确当前治理工作的开展条件、治理工作的具体需求等信息,以便于精准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抽查、普查、询问调查或典型调查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但需注意的是,所收集的资料应具有完整性、可靠性、代表性。进行询问调查时,应采用问卷、邮寄访问、面谈及电话交流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时,要逐一完成方案设计、踏勘等多个调查步骤,以保障调查结果的参考价值。
目前,常见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包括建设梯田工程、林草工程、截水工程等。在综合治理中,人们通常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治理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水土养护效果。因此,进行综合调查时,需要针对具体治理方法的实施需求,确定相应的调查内容。对于梯田工程而言,调查内容需要包括周边的排水情况、地形、土层厚度及降水条件等;对于林草工程而言,则需要调查当地适生草木类型、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对于截水工程而言,调查内容需要涵盖农用道路布设情况、耕地与园林分布情况、地表坡度等。
综合调查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规范。因此,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参考价值,需严格按照现行的规范开展各项综合调查工作,以确保治理工作准确、有效落实到位。
3.2 重视前期治理工作布局
通常,为确保治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人们需要根据之前的综合调查结果进行治理工作布局,合理选用各类治理方法,制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以保障治理工作效果。因此,做好前期治理工作布局,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综合治理措施。
在治理工作布局中,首先,需要综合考虑农村的水土流失特点、自然条件、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等,确立一个具体的治理工作目标作为总体布局的依据。
其次,需要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划分,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待治理区域划分为自然修复区、河湖库周边整治区、综合治理区,再分区选择工程法、植物法、耕地法等合适的治理方法。其中,自然修复区应为距离人类活动较远的山区、坡地,可采用封山育林等方法进行水土养护;河湖库周边整治区,则应采用滚水坝、塘坝等治理方法进行水土养护;综合治理区是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经济林、坡耕地等区域,应采取工程法进行水土养护,如梯田工程、截排水工程等。
最后,需根据具体情况,对总布局进行细化,制订系统的工作布局方案,以保证布局方案的可操作性。例如,在综合治理区的布局细化中,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坡地受雨水冲刷作用严重,导致其保水能力下降、表面覆盖植物稀少,降雨量较大时大量的雨水会顺着坡地流向低洼地区,造成洪涝灾害。为此,可以采用耕地法,建立梯田工程,让作物覆盖土地表面,强化土壤的保水能力,有效拦蓄暴雨径流,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对于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耕地,可以考虑建设排蓄工程,遏制水土流失。在自然修复区的布局细化中,考虑到山区的水土流失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所以应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的方法进行水土养护,以遏制水土流失。
3.3 建设梯田工程
建设梯田工程是综合治理工作中常用的措施,其经常被用于综合治理区内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坡地区域,具有强化土地保水能力、拦截暴雨径流、控制洪涝灾害风险等作用。一般在该措施的实际应用中,人们会将该措施配合排蓄工程一同应用,以提高坡地拦截暴雨径流的能力,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此项措施的实施中,人们需要尽量选择距离村民居住区较近、交通便利、灌溉方便且较为平缓的坡地作为梯田工程建设地点。该工程的主体框架主要由道路、坡截面组成。进行工程建设时,需要沿着等高线,秉承“小弯取直、大弯就势”的原则,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向进行布设,而且要重点考虑成本、机械作业便利性等问题,以保障工程的建设效果。在此过程中,对于一些降水量较大的区域来说,仅依靠梯田往往难以在雨季完全拦蓄暴雨径流,此时应在无法实现暴雨径流拦蓄的梯田位置建设排、蓄工程,以免梯田因被过度冲刷而出现损毁问题。
现阶段,可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梯田工程类型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式梯田。在梯田工程建设中,尽量选用水平梯田,但如果当地地势较陡、土层较薄,则可考虑建设坡式梯田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若该农村区域地形属于丘陵地形,坡地的坡度小于20°,且居民的耕地持有量较少,则应选用隔坡式梯田工程。但应注意的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最好选择当地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来建设梯田。同时,具体的梯田建设施工细节,如田面宽度等,均要按照现行的要求执行,以保障梯田建设效果。此外,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时,需要遵循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原则来建设梯田工程,才能保障梯田的有效性,由此更好地利用作物耕种,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3.4 建设截排水设施
在综合治理中,建设截排水设施也是一项较为常见的治理措施。在治理区域内增加截排水设施,能缩短雨水径流的流动距离,弱化其冲刷力,由此减少雨水冲刷带来的土壤流失。同时,截排水工程可以将降水积蓄起来用于灌溉,缓解干旱,推动农村地区水土环境的改善。目前,截排水设施种类较多,包含蓄水池、排水沟、截水沟等。建设时,人们可以将该措施与其他的工程(如道路工程、梯田工程等)一起统筹规划,构建一套完善的防御、利用系统,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1]。
3.5 建立塘坝和滚水坝工程
塘坝是指一种基于来水丰富的沟渠或洼地构建的蓄水设施,滚水坝是一种用于固定沟床、抬高水位的挡水设施。这两种设施都是以蓄水、灌溉为目的建设的水利设施。通过建设这两种设施,可以将雨水集中到固定区域,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同时也为耕作、植树造林等提供灌溉水源,增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建立塘坝、滚水坝工程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治理措施[3]。
在建立塘坝工程的过程中,可用的塘坝类型主要有2种,即山塘、陡塘。如果待治理区域的地形为山丘,那么应优先选用山塘形式的塘坝,并将其建设在溪沟、沟道的中下处。如果待治理区域的地形为平原,则最好选择陡塘形式的塘坝,并尽量借助洼地蓄水;若没有洼地,可以直接进行平地蓄水。一般来说,无论塘坝为何种类型,其通常都是由溢洪道、坝体、防水设施组成。其中,溢洪道应设置在坝体、坝肩上,而坝体则应修筑在垂直沟道的位置。对于放水设施,应根据受水区位置,将其修筑在右岸或左岸。塘坝的材质可以为土质、石质、混凝土质等多种材质,需结合实际条件来确定。
在滚水坝的修筑过程中,人们需要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滚水坝的修筑规模,以确保滚水坝能满足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安全的原则。选材时,若当地的石材较为丰富,则应选择石质滚水坝;若当地的石材稀缺且综合条件对于滚水坝的强度要求较高,则需采用混凝土材质修筑滚水坝。另外,如果农村地区存在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如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时,则需出于美观上的考虑,尽量使用橡胶坝[4]。
3.6 强化林草工程建设
建设林草工程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之一。通过在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土地上种植绿色植被,构筑林草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借助植被覆盖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弱化雨水冲刷作用,丰富土壤营养,由此逐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质量。现阶段,在治理工作中,常用的林草工程包括经济林治理工程、水源涵养林工程、植被缓冲带工程等。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综合治理需求,选用合适的林草工程,以保证此项治理措施的落实效果能达到预期[5]。
3.6.1 经济林治理工程。经济林治理工程主要适用于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的经济林地,而且实践中通常需要结合工程措施(如截排水工程等)一同应用,由此才能获得显著的综合治理效果。在该工程的应用中,对于经济林下裸露的地表,最好通过种植灌木、草本植物来减少水土流失,且应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补植、套种密度,以免对经济林的生长造成影响[6]。
3.6.2 水源涵养林工程。水源涵养林工程在改善水文现状上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对农村的水循环进行调节,避免水体淤塞,保护饮用水源。在该工程的应用中,一般需要选择当地常见的树木品种,根据实际情况,以多种树木混合种植的方式,合理搭配慢生树与速生树、灌木与乔木、浅根树与深根树,构建多元化的树木生态系统结构,让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定。借助生态系统的修复、涵养能力,改善水土流失现状,达到涵养水源的效果。
3.6.3 植被缓冲带工程。植被缓冲带工程则是指一种运用植被构建出的护坡,通常设置在河水两边的岸坡上或道路两边的土坡表面。降雨时,植被会延长雨水在坡面的停留时间,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由此预防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此过程中,所选用的植被应以当地植被为主,并优先选用消除污染能力强、固土护坡效果优越的植物,以提高此项林草工程措施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3.7 有效落实治理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