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 董喜涛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0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增产增收及绿色协调等问题,农业高质量发展被政学产界多次提及。通过中国知网,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检索词,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北大核心期刊中的相关文献,筛选和整理后形成文献样本。首先分析样本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刊载期刊的分布情况,然后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与导向、科技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等10个方面进行研究主题的归纳和阐述,最后提出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国内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0-5

0 引言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过去依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手段来实现高产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需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在三次产业中,农业关系着5亿常住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因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助推该领域研究进一步发展。

1 文献收集整理与样本描述

1.1 文献收集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2017年10月才提出的,至2021年8月10日还不满4 a,其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表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因此,笔者主要使用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检索工具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收集。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检索词,以“全文”为检索字段,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和北大核心为期刊来源,对知网中截至202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97个文献。为保证文献研究主题聚焦在农业高质量发展领域,对非高度相关文献进行剔除(农业生态效率、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等领域的文献虽然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联系紧密,但由于其已经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也作为非高度相关文献对其剔除),结合摘要内容(少部分通过全文)做进一步筛选,最终收集到69篇文献。

1.2 样本描述

1.2.1 时间分布状况。在所收集筛选的69个文献样本中,最早的是钟钰[1]于2018年发表的关于农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过程中的发展导向问题的论述,这开启了我国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大门,也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领域被频繁引用的文献之一。2020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文献出现暴发式增长,其中样本文献中共有36篇,占样本总数的52.2%;2021年1—7月的样本文献共25篇,占样本总数的36.2%,研究热度依然高涨(见图1)。样本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时间点吻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论述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而后最先开始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意义、发展条件和动力等问题的定性探讨(2018—2019年),之后相关研究从普遍和整体意义上农业高质量发展扩展到更为具体和细致的研究子领域上来,由此带来了2020年以来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高峰期。

1.2.2 研究主题分布情况。根据69篇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把文献归纳为10个研究主题,分别是发展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导向、科技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财政金融支持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素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关系和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关于我国农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最多,该类文献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存。其次为相关要素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关系的研究,此类基本都是采用数学建模法的实证研究。关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文献也较多,达到了10篇。我国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正在从内涵、导向、特征等定性问题研究转向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发展水平测度、农业细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更为细分的领域。

1.2.3 研究方法分布情况。目前,研究人员通常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论述、案例研究、调查统计、数学建模和文献综述5种。根据统计结果,在69篇样本文献中,51%的文献(35篇)采用了数学建模研究方法,45%的文献(31篇)采用了定性论述的方法,3%的文献(2篇)采用了调查统计的研究方法,1%的文献(1篇)采用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见图2)。采用数学建模方法进行研究的样本文献在2020年之后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城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采用定性研究法的样本文献主要集中在2020年之前,主要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限制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策略等方面。这符合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规律,先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完成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和判断,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的基础之后,进一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更为细致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2.4 期刊分布情况。统计显示,69篇样本文献发表在50种不同的期刊上,其中刊发样本文献最多的3个期刊分别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6篇,CSSCI)、《农业经济》(6篇,北大核心)和《中州学刊》(3篇,CSSCI),样本文章的分布相对分散。从期刊主题的角度来看,这些期刊分别属于农业经济、农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综合性经济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及地理学等。由此可以看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广泛,研究人员可以从不同的科学视角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发现,研究者以农业经济、农业科学和综合性经济科学等领域居多。正是因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的学术思想碰撞和交流,才使得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蒸蒸日上,同时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日趋完善。

2 研究主题观点综述

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是开展细致研究的前提,对此展开讨论的学者较多。学者最初是从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角度讨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具备优质的农产品,也要具备优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良好的产业效益,具体需要在农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生产经营体系和产业效益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行为和绩效[1]。之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沿着质量的视角继续扩展,从农业产业价值链升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界定,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与社会人文、生态资源环境的高度耦合与协调。相应的,农业结构布局、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考虑内容[2-3]。这样从质量和质量管理视角来理解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观点基本形成。在此观点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涉及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环境效益、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及农民收入等[4],是一个包含产量、质量、绿色、效益、效率、竞争力、经营者素质和农民收入等的统一整体[5],通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保产(提高土地生产率)、高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减量(保护资源环境)和增收(拓展农业功能)[6],不断提升我国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7]。

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进一步演化。一些学者从我国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和新发展理念出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实质上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宗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8],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9],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方面认识和评估农业高质量发展[10]。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加明晰,即产业结构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和社会效益高的新型发展模式[11-12]。

2.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提质转型新阶段,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推进期。动能决定经济发展方式,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率[13]。要深入推动农业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14]。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业发展新动能应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在传统生产要素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数据等诸多新兴生产要素形成合力,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15],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农业在能源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等方面的转型。通过理顺城乡一体化发展关系,释放土地改革制度红利,强化人才兴农支撑,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等途径,促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平稳运行[16]。

2.3 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2.3.1 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样本文献中有10篇是关于我国农业综合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认识和界定,决定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有5篇从新时代5大发展理念的角度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有4篇从农业产业宏观质量的角度确立评价指标体系;1篇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发表时间越靠后,采用新发展理念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文献越多。这也表明学术界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渐渐趋于一致。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样本文献,一级指标设置与新发展理念要求保持一致,分别为创新发展维度、协调发展维度、绿色发展维度、开放发展维度和共享发展维度。评价方法以熵值法赋权的综合评价为主[17-21]。基于农业产业宏观质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样本文献一级指标设置差异较大,但基本都是围绕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农业产出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选取[22-23]。熵值法仍然是最常被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但也有一些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进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24]。

2.3.2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差异。学者们采用多种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一些学者的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绿色水平、农业创新水平和农业共享水平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较大影响,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农业协调水平和农业开放水平的落后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但也有一部分学者通过考察实证发现,农业创新水平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二级指数“创新”“协调”“开放”“共享”表现为“东高西低”,而“绿色”表现为“西高东低”。人力资本、城镇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人均能源消耗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不同学者通过实证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2.4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意味着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考察视角不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考察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发现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农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资源条件约束趋紧,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仍需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晰,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缓慢,农业现代物流业建设滞后等。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以下方面:创新发展不足,如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制度创新有待深化;协调发展不力,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多功能结构不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缺失;开放发展水平不高;共享发展机制不完善,农产品收益不断下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