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究
作者: 李亚楠 刘扬[摘 要] 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来,田园综合体成为“三农”和“乡村振兴”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通过对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进行综述,结合云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云南省现有田园综合体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投资运营、促进三产融合与示范带动、完善基础设施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此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部分省份开始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是一种为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出现的具有生态解决方案的新型农业经营开发模式,是缓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并且是对国内外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全新探索[1]。云南省作为田园综合体试点省份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如何在此基础上发挥田园综合体的优势,寻找符合云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模式,是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针对云南省田园综合体现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适合云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为后期田园综合体发展提供借鉴。
1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综述
1.1 国外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根据文献查阅分析,目前国外没有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其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领域研究较为广泛,如欧美地区大都使用乡村旅游的概念,日韩等亚洲地区则更多使用休闲农业这一概念。虽然在文献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名词不同,但其基本内涵是相似的,主要是通过对乡村休闲农业的开发来推进乡村旅游,从而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缓解城市病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
1.1.1 澳大利亚猎人谷美酒区——产业型田园综合体。澳洲东海岸新南威尔士州的猎人谷拥有绝佳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借助良好的水土气候建有上百个酒庄和酒窖,聚集了上乘的美酒和美食。当地独特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娱乐活动,给人们带来完美的度假体验,多产业融合使“都市田园产业体系”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强有力的品牌吸引和相关的延伸产业及配套为当地培育出稳固的产业链条,使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
1.1.2 加拿大Krause莓果农场——项目型田园综合体。距温哥华约40 km的Krause莓果农场有着多元化的种植品种,并形成了高品质的产业价值链,成为加拿大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地之一。农场旅游、烹饪学校、莓果酒庄及度假、亲子农耕及休闲等,使该农场在市场中占据先机。
1.1.3 美国休闲体验农庄——休闲体验型田园综合体。美国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多为农园体验的方式,主要采用农场和社区合作互助的方式,由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双方共同参与,风险与利益共同承担。在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使其低于市场价,以形成稳定的销售量,为消费者需求提供保障,激发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活力,实现双方共赢[3-4]。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集“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县”于一体,借助交通优势、健全服务设施、规模化农业种植平台及积极发展农业体验项目,强化农业软实力[5]。
国外在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因地制宜的理念,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特色产业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田园风光,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国外田园综合体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田园综合体产业内容较为丰富,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农民参与性较高。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拓展出适合农业发展的衍生产业,打造出以田园为基底、多产业融合共生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地理位置及环境的不同,使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也有较大差别,但其核心在于形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和固定的消费群体,从而带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与农民达成共识,形成固定的产品销售模式,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将农业、文化、旅游、运动、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等融为一体,形成丰富的田园综合体产业链,使田园综合体得到稳固且长远的发展。
1.2 国内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我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从2017年至今已经有5 a的发展历程,国内学者关于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实践案例为依据,从4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资源和空间布局方面,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优势农业主导模式、文化创意带动模式、自然资源引领模式和市场需求引导模式。二是运营主体构成和运营组织关系方面,将田园综合体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型、多个组织合作主导型和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三是地理环境特征方面,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水网型、丘陵山地型和平原型田园综合体。四是经济产业特征方面,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一三产业主导型、二三产业优势型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型。
1.2.1 “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打造出全国第一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并成为安吉县的示范区。该田园综合体借助不同的主题园区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独具特色的花卉、中药材、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鲁家村通过农场的不同主题集群,发展形成新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2.2 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借助山、水、田等优越的地理资源和丰富的岭南文化,发展农业旅游相关产业。当地在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的基础之上打造南药产业链,把“农业+休闲+文化体验+科普+创意教育+药材”融为一体综合发展,推出宜农、宜游、宜教、宜乐、宜文、宜居、宜养及宜购的岭南田园综合体。园中除了花海特色观光、农耕体验、自然生态馆、四季园和农耕文化等内容外,还结合了“艺术+乡村”的形式,让乡村发展走进艺术,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乡村艺术,而且可以提升当地农户生活的幸福感。
1.2.3 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河北省唐山市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每年获得中央财政补贴5 000万元,省财政补贴2 000万元,连续资金支持补贴3 a。该田园综合体被燕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所环绕,园内探索出“安梨+油用牡丹+二月兰”的共生模式,在生态、旅游、文化、创新及富民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出宜居宜业、诗画浓郁、花果飘香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园区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选定为油用牡丹示范基地,为当地带来3 500个就业岗位,使当地增加收入8亿元以上,在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下,达到企业和合作组织有效益、集体有股份、农民有收益,形成产业良性循环、经济结构科学合理、多方共赢的良好业态。
我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时间不长,没有形成规范的模式和流程。从现今的发展态势来看,国内的田园综合体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如何将城市中的人才引入乡村,拉近城乡距离并带动农村多方面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具有规模大、涉及产业种类多、专业范围广、技术设备要求高、前期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要想发挥好田园综合体的独特优势,必须从多方面领域进行考量,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不断探索建设形成的。如何更好更稳固地发展田园综合体是目前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国内田园综合体大多以“农业+”的模式发展,其核心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田园景观、配套设施、文旅主题、智慧农业、物流运输和艺术领域等多产业的融合。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产业发展农副产品衍生业,延长特色产业链,将农业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最终实现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2 云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云南省“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产业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农耕文化为魂、集农事体验为一体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地域经济平台载体。加快创建“田园综合体”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云南省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与“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重要桥梁纽带,有助于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1 隆阳区田园综合体
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是保山市隆阳区田园综合体,规划面积0.51万hm2,预计总投资41.05亿元,在保山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该项目规划核心在于3个生态廊道工程,采用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田园综合体不断打造色彩缤纷的农业自然景观,结合“农业+”的产业模式,使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村相结合共同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弥勒市东风韵田园综合体
东风韵田园综合体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规划面积约5 400 hm2。项目以红酒文化、知青文化、特色美食、婚庆休闲、山地运动及商务休闲为主导产业,打造多功能、多业态、多亮点的文旅体验模式,形成可循环的产业链。东风韵田园综合体规模大、产业多、文化独特、风景宜人及产品知名度高,是弥勒市的金字招牌,年产值上亿元,旅游人次近百万,使弥勒市红酒产业和旅游业不断壮大,提升了弥勒市在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2.3 “四方谷”田园综合体
“四方谷”田园综合体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芒街村,规划面积1 652.7 hm2。项目区拥有宜人的气候、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舒适的自然环境。当地将特色经济产业、康养生活和度假休闲植入项目中,打造“农、文、旅、居”一体化的休闲度假型田园综合体。该田园综合体分为“两心一廊三寨六区”,根据地形地势和民族文化,明确“运动山水间、感悟民族情、康养慢时光”的产品定位。整个项目抓住了芒街村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为芒街村的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3 问题分析
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将其较好地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中,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精准的定位、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加工、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田园景观及成熟的运营模式使田园综合体向更加稳固的方向发展。目前,针对云南省现有田园综合体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3.1 项目审批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多
在田园综合体立项和建设的过程中,审批流程复杂,牵涉部门广,各部门之间都有相关的制度和流程,意见集中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利于项目的推进。分期建设内容需要上报地方政府审批,遇到立项规划与实际建设内容不符等问题时,需要调整规划同意后方可进行后续工作,加大了项目的时间成本。
3.2 采用先建后补政策,企业前期投资成本高
“三年规划、分年实施”“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政策为田园综合体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同时也使项目前期对建设企业综合实力和资金要求较高。由于规模较大、合作方多、涉及产业广泛等一系列原因,加大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难度,且短期之内田园综合体难见成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压力和投资风险。
3.3 项目规模过大不利于整体把控
云南省田园综合体项目规模较大、种植要求高,增加了项目的管理难度。田园综合体以农业生产为基底,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衍生产业,需要较高的运营能力,且田园综合体规模越大,对运营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整体把控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3.4 投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收益缓慢
田园综合体建设耗资巨大,具有投资大、收益缓慢和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较大的投资规模和相对缓慢的回报周期会使投资者面临一定的风险。若仅由企业单独投资,会使企业承担资金流动性差的风险,而且农业本身是低回报、缓收益的产业,难以避免收益低下的问题。
3.5 土地性质管控严格
目前,田园综合体建设最大难点之一是土地性质问题。大多数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企业都将面临土地政策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现有土地性质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各地的田园综合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21年9月1日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后,对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土地的开发边界以及土地入市的条件,加大了对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保护力度,也对农民宅基地的所属权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想在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做出特色,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现阶段我国对于基本农田配套设施的管控越来越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