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的优缺点及发展策略
作者: 孙志红 孙建华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蔬菜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型蔬菜作为一种健康、优质的蔬菜深受人们喜爱。环保型蔬菜的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已成为近年来农技人员与农户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基于此,结合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的优缺点,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以期不断优化环保型蔬菜生产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集约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经济基础得到保障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食用蔬菜能帮助人体补充维生素与各类营养物质。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蔬菜种植领域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环保型蔬菜深受大众喜爱。吴志行指出,环型蔬菜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型蔬菜。当前在市场中售卖价格相对较高的有机蔬菜、绿色蔬菜都属于环保型蔬菜[1]。要想提高环保型蔬菜的产量,为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蔬菜,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需要积极探索环保型蔬菜的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技术。通过对我国当前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提高环保型蔬菜的产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1 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的优缺点
在环保型蔬菜生产中,对于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均应在相关标准范围内。环保型蔬菜对可食用部分的硝酸盐含量要求较为严格,具体如表1所示[2]。
1.1 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的优缺点
相较于普通蔬菜,环保型蔬菜更加优质、卫生,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较小。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是当前种植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基地的生产条件更好。环保型蔬菜的规模生产需要较大的生产基地作为支持,通常需要选择土壤肥沃、无污染的地块进行连片种植,在后期可以进行统一管理,为蔬菜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较好。规模生产最大的特点在于种植的蔬菜品类相对单一,种植面积较大。这样非常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所用劳动力更少,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好[3]。三是规模生产的种植面积大,蔬菜质量好,易达到相关标准。通常在当地龙头企业的统一生产、供应、销售过程中,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其质量可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供货更加便捷,其市场评价也会更高。四是产品可远销国外。规模化生产通常由农业企业实施,其往往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产品质量和产品规格有着较强的保障,有通畅的海外销售渠道,可将产品销往国外。五是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环保型蔬菜规模化生产有全套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环保型蔬菜生产基地难寻。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分配到户,要想开展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需要动员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但土地流转困难,加之选地时地块需满足无污染、交通便利等条件,便于后期统一规划、统一种植,这就导致生产基地寻找起来较为困难[4]。另一方面,缺乏龙头企业支持。在环保型蔬菜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检验和资金投入等支持。这些均不是单个农民可以自行解决的,需要有龙头企业保驾护航。缺少龙头企业的支持,易使蔬菜生产各个环节缺少保障。
1.2 环保型蔬菜集约栽培的优缺点
集约栽培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能充分发挥传统蔬菜生产的优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多年蔬菜栽培过程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约栽培能充分发挥传统蔬菜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二是能为更多农民解决就业问题[5]。蔬菜集约栽培属于精细栽培,有着高投入、高产出、地少人多等特征。通过集约栽培,能让更多农民投入生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共同致富。
环保型蔬菜集约栽培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受土地分散限制,集约栽培的蔬菜产品质量难以达标。这主要是受土地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蔬菜产品的质量。同时,由于农村环境相对封闭,菜农缺少信息来源,使得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难以得到保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产品缺少竞争力。集约栽培易受播种时间、产品种类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出现种植数量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通过分析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的优缺点不难发现,环保型蔬菜作为现今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绿色食品之一,人们对其需求量不断增加,环保型蔬菜在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上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突出[6],但要想提高环保型蔬菜的产量与质量,还需要正视其优缺点,发挥长处、弥补短处,结合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无论是规模生产还是集约栽培,均不能从个人喜好出发,需要充分分析利弊,选择合理的方式才能真正提高环保型蔬菜的产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2 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发展策略
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产业。我国作为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现如今蔬菜生产供给总体充裕,稳中向好,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消费需求稳中略涨,蔬菜价格整体偏高,但季节性波动幅度较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约为0.2亿hm2,蔬菜产量约为7.19亿t,产量水平偏高,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蔬菜这种必需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保型蔬菜走上人们的餐桌[7]。环保型蔬菜更加安全和卫生,在其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受到环境与农药污染更少。大众对于环保型蔬菜的需求不断增加,其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技术尤其受到关注,如何发挥我国土地以及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环保型蔬菜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1 推动土地合理规划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高品质、无污染的土地资源较少且不集中。这样的土地资源导致无论一块地种植多种蔬菜,还是多块地种植一种蔬菜,都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统一收获,并且难以得到统一的产品,难以成为商品。这是当前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的一大阻力。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应结合当地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用地,制订蔬菜种植地的高标准建设方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认识程度,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环保型蔬菜生产,实现环保型蔬菜集中种植[8]。同时,需要结合环保型蔬菜的生产需求,对土地周边的沟渠、道路等展开相关规划,为环保型蔬菜的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提供坚实的保障。
2.2 扶持当地龙头企业
在环保型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其重点不仅仅在于集中种植,还要对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获得当地龙头企业的支持。对此,政府应积极转变工作方向,对当地的相关企业进行梳理,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资质好、品质高、有潜力的企业,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可以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优惠补助及技术支持,使其能在未来生产中发挥带头作用,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推进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促进环保型蔬菜产业发展。如果当地没有资质好、品质高、有潜力的企业,政府需要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优质的龙头企业来到当地,帮助解决蔬菜的种植、销售问题。这种方式既能扶持相关行业的企业发展,又有助于环保型蔬菜产业发展。
2.3 选择合适的栽培模式
就目前生产实践而言,环保型蔬菜的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模式并不单一,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优化。以下简介几种栽培模式,供参考。
2.3.1 设施栽培模式。该模式主要利用专业设备、基础设施对蔬菜生长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在环保型蔬菜生产中,设施栽培模式不仅能防止病虫侵害和环境污染,而且能应用在反季节蔬菜种植中,提升蔬菜产量,较为常见的设施包括遮阳网、防虫网、塑料大棚及温室等。适合采用设施栽培模式的蔬菜品种应具有产量高、喜温等特点,如豆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等。设施栽培模式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并且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因此,在进行设施栽培时一定要合理选择相关设施,科学控制栽培时间,保障蔬菜的产量。例如,有菜农选择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栽培模式,这种设施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控制温度与湿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在蔬菜种植安排上,菜农可选择在12月中旬进行辣椒育苗,2月中旬用大棚套小棚定植,4月中旬开始采收,至7月中旬采收结束。在3月中旬进行丝瓜育苗,4月定植于大棚两侧,5月中旬将大棚膜拆除,丝瓜藤蔓可以攀缘到大棚架上,6月中旬丝瓜上市,8月中旬采收结束。在7月初用水将大蒜喷湿以后,将其放入冷藏库,在4 ℃下冷藏15 d,7月中下旬播种,利用丝瓜棚遮阳降温,提升大蒜的出苗速度,在8月中下旬高温时,清除棚架上的瓜蔓,使大蒜开始露天生长,在国庆期间大蒜上市。在9月初播种芹菜、育苗,10月下旬定植,在元旦期间上市。通过在大棚中安排不同的蔬菜生育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蔬菜产量。同时这种设施栽培模式有利于蔬菜健康生长,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
2.3.2 芽苗菜栽培模式。该模式是在我国应用较早的一种蔬菜栽培方式,也是我国最早的无土栽培方式(见图1)。采用这种栽培模式生产的蔬菜不易受到环境的污染,属于高质量的环保型绿色蔬菜栽培模式。对芽菜栽培进行细致划分,可以分为2种类型——子芽菜与体芽菜。其中,常见的子芽菜有萝卜芽苗等,常见的体芽菜有丝瓜尖、辣椒尖、南瓜尖和香椿芽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芽苗菜栽培模式中,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这是保障蔬菜优产与高产的第一步。例如,豌豆种子可以通过人工挑选的方式进行选种,选种时要剔除杂物和干瘪的种子。选择花椒种子时,需要在去除损坏种子的同时清除果壳;注意观察种子的光泽度,如果光泽不够,则说明种子放置时间较长,或者是有受潮的情况,应当停止使用。
2.3.3 间套作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蔬菜产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于农民或者较小的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种栽培模式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较多的劳动力,但其优势也较为明显,即产量较高。在栽培过程中可以将高秆蔬菜与矮秆蔬菜进行间套作,合理确定两种蔬菜的种植比例,把控好种植行距与株距。同时,要注重不同蔬菜对于土壤的不同需求,如豆类蔬菜需氮较少,果菜则需钾、磷多,而根菜需钾多。蔬菜间套作栽培可以分为多茬栽培和立体栽培。多茬栽培的关键点在于合理利用时间,立体栽培的关键点在于合理利用空间,如辣椒采用高矮秧栽培方式能提高其产量。
2.3.4 软化栽培模式。应用该模式也需要有较多的资金和劳动力作为保障,即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人为的方式,使用控温、遮光等方法,把蔬菜的茎叶变成淡黄色或者淡绿色,让其变得更加娇嫩,从而提高蔬菜品质。这种方式虽然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但是后期收益较高。目前,春季、冬季窖室软化的蔬菜有韭黄、蒜黄等,在地软化的蔬菜有芹菜等。
展开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时,需要对这些栽培模式进行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方式,以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2.4 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
目前,我国环保型农业生产以“公司+农户”为主。但是,我国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相关农业知识不足,加之缺少相关经验,因此,在农业机械设备使用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环保型蔬菜规模生产与集约栽培,进而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环保型蔬菜的集约栽培和规模生产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还要从菜农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展开专业化培训,帮助其了解和掌握环保型蔬菜的各项栽培技术,并将新技术应用于环保型蔬菜的实际生产中,及时有效地解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菜农的专业技术水平,能有效避免因为菜农个人素质不高而影响蔬菜生产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