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的影响研究
作者: 周钊冉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显著优势被应用于各大领域,社会覆盖面日益扩大,使用人群不断增多。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走进农村,农民开始受到互联网模式的影响,网上金融交易逐渐受到青睐。这将不断冲击传统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进一步改变其存贷款结构。对此,农村信用社需合理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存贷款结构,以实现持续经营,达到盈利目的。基于此,首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不足以及对农村信用社造成的影响,其次运用相关数据及案例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如何进行经营方式转型和业务模式创新提出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5
0 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移动支付的消费模式愈加普及,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了一定冲击。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农民和农村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吸收的存款及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农信社在农村具有专业性强、分布范围广、营业网点多、客户数量多及市场份额大等特点[1]。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其对传统农信社业务模式的冲击愈加凸显,进一步降低了农信社盈利水平,缩小了消费群体占据传统信贷模式的市场空间。为此,如何寻求生存方式、扩宽业务渠道、提高盈利水平、扩大客户群体,成为传统农信社目前的首要任务和工作方向。
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和特点
互联网金融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发展速度快。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与发展,衍生出多种运营和交易模式,满足了客户多元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消费潜力。第二,操作效率高。互联网金融运用计算机技术,整合大数据信息,自动对客户进行信息匹配,提高了交易效率。第三,运营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无须借助传统的金融中介体系就可实现资金的融通、匹配和交易[3],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线下网点费用。
1.2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P2P、第三方支付、众筹及电商小贷[2]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态势向好。进入2014年,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传统金融行业纷纷尝试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业转型。2015年开始,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频发生,P2P多起爆雷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监管部门的关注,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监管年。2019年,互联网金融监管取得显著成效,风险事件得到大规模整治。2020年,我国提出“金融业务一定要持牌经营”的总体要求,定位于建立长效监管机制。2020年,我国网络支付继续稳步发展,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扩大显著,互联网银行发展势头强劲,互联网消费金融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型[4]。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04亿人,互联网使用人数不断增多,网民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人,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人,城镇网民规模6.49亿人。互联网金融的深入普及影响着人们支付方式的选择,通过网络贷款的比重越来越大。
1.3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信用、道德、市场等风险,风险防范体系亟待完善。首先,当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对互联网金融还未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于互联网金融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还是顺其自然、自由发展,业界人士对此产生较多分歧[5]。其次,互联网金融还未完全接入征信系统。因此,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需求者的信用状况、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不能被完全掌控,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风控管理不到位。互联网金融信息较为透明化,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并且互联网平台涉及群体较多,风险传播范围广,不利于保护客户的财产、隐私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集资和诈骗活动。最后,互联网会遭受黑客攻击,一旦植入病毒,则会发生网络连环反应,严重的导致网络瘫痪,从而对个人资金、信息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对此,要培育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安全稳定的互联网运行体系,增强互联网漏洞修复能力。政府需严厉打击从事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
2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迅速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广泛传播,人们的信用形式和消费方式已经开始转变[6]。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互联网金融走进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人们理财观念和存贷款方式开始逐渐转变,农信社难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2.1 农信社传统中介功能被弱化
过去,农信社的中介功能往往辐射一定的农村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办理业务的客户均需要到指定的农信社进行业务办理,客户流量和盈利水平具有稳定性。随着互联网金融走进农村,村民交易和信贷方式发生转变,通过网上平台即可办理存款、贷款、转账等业务,对传统农信社的依赖大大降低。另外,互联网金融推出多种生活服务,大大方便村民进行生活缴费和娱乐消费。互联网金融的多方面优势使得农信社在农村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影响。
2.2 存款业务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当前,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在对人们的存款进行分流。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通过与银联或网联对接而使得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50万亿元,2020已接近300万亿元,过去6年年均复合增速为74%。第三方支付方式渐渐取代银行POS机等支付方式。据统计,2019年我国移动支付份额占比达到62.8%,银行卡收单份额占比27.1%,互联网支付份额占比10.0%。如今,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二维码收单方式迅速被普及。由图1可知,移动支付下的二维码收单业务逐年增长,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虽然银行POS机收单总量巨大,但近年来银行POS机收单的增速持续放缓。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至6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移动支付的大趋势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更加明显。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现金支取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农信社存款数额。
另外,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以其收益性、流动性、投资门槛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这类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不仅能提供略高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收益,而且能提供较高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银行活期存款储蓄量。
由图2可知,2015年我国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3.2亿人,同比增长62%;2020年我国网络理财用户已接近6亿人。互联网平台吸引了大量闲散资金,用户数量庞大。今后,互联网理财产品会更加多样化,传统农信社存款金额将会进一步减少,从而降低信用社资金流动性,为农信社信贷扩张带来不利影响。
2.3 贷款业务量相对减少
互联网为网络贷款提供了经营平台,资金需求者可以借助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如拍拍贷、人人贷等。这些互联网借贷平台对借款者和投资者限制门槛较低,利用大数据进行配对,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需求,有效促成资金交易。农信社对于大额贷款往往需要农民将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然而农民的固定资产价值往往难以达到贷款的价值,从而出现贷款难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有效避免出具抵押物问题,只需提供利息回报,即可达到贷款目的。传统贷款模式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需要经过烦琐的授信程序和层层审批,信贷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急需资金的借款者需求,影响了其贷款业务量。相较于银行存款利率,虽然网贷利率偏高,但其门槛低、易操作、放贷快等特点仍然吸引着大量资金借贷者[7]。
互联网金融平台尤其对小微企业具有很大吸引力,其贷款门槛较低,满足了小微企业临时资金需要。但互联网金融在萌生之际出现了诸多乱象,自2017年我国开始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大规模整治,2019年制定了相关政策,这些行业乱象才逐渐得到控制。随着我国网贷平台逐渐被纳入监管,相关法规不断被完善,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信用、高质量、高效率网贷平台走入人们视野。届时,如果农信社不调整经营方式,必然会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黯然失色。另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对实体网点贷款的需求大大降低,小微企业等借款者对互联网平台贷款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传统银行的金融供给能力遭到进一步削弱。
2.4 推动农信社进行业务创新,创新经营体制机制
在互联网金融大潮冲击下,为赢得更多新客户,农信社必须创新业务模式,积极推出各种新型产品和特色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与社会各领域多家单位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品牌效应,开发各种特色中间业务[8]。传统农信社业务办理模式是通过前台人工操作,办理时间较长,交易资金受限额控制。对此,农信社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9],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网上银行系统,推动银行经营方式转变、服务水平提高和金融产品创新。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变化分析
贷款结构指贷款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贷款支持(担保)、利率及其他方面限制性等要素的安排。互联网金融对于农信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等。贷款是农信社主要的盈利途径,信用社利用存贷利息差额获取净利润。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农信社贷款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贷款数额变化,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信社的影响程度。
3.1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变化
由表1可知,2018—2020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逐年下降,且每季度较上一季度都呈下降趋势,多处于低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我国农信社贷款利率一直偏高,导致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大,经济效益低下,更易出现不良贷款,反过来影响农信社经济效益。另外,农信社存贷款利差较小[10],资金运行成本高,贷款收益低,进而整体盈利状况不容乐观。
二是农信社不良贷款率水平较高,资产压力较
大[11]。由于农信社贷款对象大多是农村地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管理者经营能力和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另外,我国的农信社贷款主要面向农民,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按时归还本息认知不足。同时,贷款的发放需要一定抵押物,而农民拥有的抵押物较少,一般只有土地,而土地一般赋予农民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进一步加剧了农信社贷款风险。据统计,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左右,而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银行仅为1%左右。可以看出,农村中小企业大多存在经营不善、企业倒闭、难以还本付息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农信社难以收回本息,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三是互联网金融进军农村的外部冲击。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渐渐普及,农民只需手机就可以进行线上消费、转账、支取等操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提高了电子交易使用率,简化了贷款流程,交易双方还可以自主确定利率、期限、贷款金额等一系列指标,压缩了农信社贷款空间[12]。又由于各主要理财平台收益率略高于农信社,这些操作便利、收益较高等特点分流了农信社的活期存款,农信社资金充足率有所削弱,反过来又影响了贷款能力和贷款收益。
由表2数据可知,在2017—2020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额呈递减趋势,尤其2019年贷款增长率为-37%。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受到了互联网金融较大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农信社贷款活跃度随之逐渐降低,贷款市场需求量的增长趋势渐渐放缓。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挤压还处于较微弱阶段,农信社应高度重视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当前转型的黄金时机,扩大农信社贷款的市场占有额。
3.2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结构分析——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3.2.1 河南省农信社基本情况。河南省农信社成立于1951年,是河南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河南省农信社现拥有5 096个营业网点,在岗职工5.5万多人。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农信社各项存款15 802亿元,各项贷款10 332亿元,是河南省存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另外,河南省农信社电子银行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被完善,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超过1 800万户,各类农村金融服务点1.8万多个,为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