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作者: 袁学勤
[摘 要] 保护湿地资源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确保生态建设质量的关键。基于此,针对南漪湖入湖河口现状,首先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湿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其次提出生态修复目标和措施,旨在供相关人员参考,加快宣州区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
[关键词] 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1 南漪湖概况
南漪湖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和郎溪县交界处的一个天然湖泊,属水阳江水系,系新构造断陷洼地经泥沙长期封淤积水而成的滞积湖,是水阳江中游最大的调蓄洪区。流域跨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流域面积3 840 km2。入湖河流有郎川河、新郎川河、双桥河、飞鲤新河、沙河及长溪河等。2018—2019年南漪湖各常规水质监测资料显示,8个监测断面水体总氮、总磷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双桥河、沙河入湖口断面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要求。
2 南漪湖入湖河流沙河河口现状
2.1 土地利用现状
南漪湖入湖河流沙河河口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宣州区洪林镇,生态修复范围总面积668.39 hm2,其中湖泊水面面积611.32 hm2、坑塘水面面积8.03 hm2、水田面积43.14 hm2、水工建筑用地面积5.90 hm2。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8—2019年,沙河洪林桥监测点对沙河水质的pH值、COD值及氨氮、石油类、总磷、总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等7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I类标准要求。
3 南漪湖生态现状评价
湖滨水域面积的缩减会导致动物栖息地、繁殖地遭受破坏,使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由此改变食物链的构成,甚至可能会对濒危物种、珍稀物种造成严重后果[1]。目前,南漪湖入湖河口有部分湖滨湿地被蚕食围垦(见图1),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而且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也会污染水体。此外,南漪湖入湖河口常年保持较高水位,养殖户均采取围网的方式进行养殖,致使区域内围网严重,而且养殖过程中人为投放的饲料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河口区域水生植被退化较为严重,出现植被单一化趋势,压缩了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空间,导致河口区域出现植被退化、区域景观单一的问题。
4 生态修复必要性
湖滨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入湖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湖滨景观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南漪湖入湖河口是入湖河流和湖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强烈的区域,是湖泊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由于受化学、物理及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漪湖入湖河口成为一个生态多样性较高生态边缘区[3]。加强湿地生态修复能提升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功能,为野生动植物构建良好的栖息生境,是保护南漪湖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善区域内的人居环境,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4.1 生态效益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作用,使进入湿地的水进一步净化,并实现资源化。同时,对通过降雨等其他途径进入湿地的污染物也有净化作用[4]。南漪湖为皖南第一大湖泊,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生态环境对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可扩大南漪湖水面面积,增强南漪湖水体净化能力,改善南漪湖水质,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由此可见,实施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效益明显。
4.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2.1 保障饮用水安全。南漪湖作为宣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实施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改善其水质,有利于提高流域内农产品品质和饮用水水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4.2.2 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拉动内需、保证当地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项目建设可直接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项目建设完成后,除其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外,可通过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间接增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4.2.3 弘扬区域湿地文化。南漪湖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加之区域交通便利,可吸引宣城市及周边区域游客前来游玩。向游客介绍南漪湖的历史背景、湿地资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普及公众湿地文化知识,提升游客湿地保护意识,增强公众对南漪湖湿地文化的了解。
5 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目标
通过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可实现工程范围内的水系贯通;通过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可提升区域范围内的植物多样性,同时为鸟类及水生生物营造觅食、栖息的场所,逐步加强河口湿地生态功能。
宣州区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目标主要有3个。第一,针对围湖造田区域,通过停止耕种,实施围网拆除、破埂工程,恢复区域湿地生态环境。第二,在退地还湿的基础上,对入湖河口区域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拆网、破埂逐步消除人为活动对自然湿地的干扰,增强湿地自我净化能力。第三,通过自然封育的方法,逐步恢复和提高南漪湖入湖河口的生物多样性。
6 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需在对湿地水文环境、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受威胁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工程治理策略、生物治理策略[5]。
6.1 退地还湿
严格控制区域建设开发活动,减少水、气、声、固体废弃物对湿地生态的影响。针对林地生态带,采取非工程措施,保护现有林地,禁止采伐、破坏等行为的出现[6]。针对有湿地被蚕食围堵的情况,可通过核实种植户种植面积并登记在册、宣传退田还湿政策、全面禁止蚕食围堵湿地等措施,同时实施破埂工程,实现水系贯通,完成退地还湿工作。
6.2 围网拆除
根据现场调查可知,南漪湖入湖河口存在较多养殖塘。因丰水期水位较高会使养殖塘均被淹没,养殖户为防止鱼类逃跑,在养殖塘四周筑起围网(见图2)。然而,长时间、超密度围网养殖,会阻滞水流,导致养殖污染叠加、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及沼泽化等不良影响。因此,拆除围网势在必行。南漪湖丰水期水位较高,拆除外网难度相对大,因此,围网拆除放在枯水期进行。枯水期塘埂全部露出水面,围网拆除采取人工方式进行,拆除的毛竹及渔网等杂物集中堆放,运至附近垃圾场集中进行处理。
6.3 破埂工程
根据现场踏勘,需破埂的区域为南漪湖入湖河口水田。为保证水系连通,破埂采取全破埂和半坡埂相结合的方式,施工作业时间应为枯水期,施工方案如下。
首先,确定破埂位置,同时用白石灰或小黄旗做好标记。其次,清除破埂位置杂物,包括垃圾、植物等,尤其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再次,开挖时应从背水面向迎水面开挖,由外侧向内侧开挖。开挖到底部出现渗水时,要放慢开挖速度。全破埂的开挖深度约2 m,半破埂的开挖深度约1 m,控制高程为9.5 m。开挖工程结束后,要夯实开挖断面,防止水土流失。最后,开挖产生的弃土就地堆放在开挖的河埂两边,并进行平整作业,为后期挺水植物生长营造良好生境。
6.4 植被恢复
根据现场调查,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植物较少,区域植被主要是沿埂栽培的杨树及沼生芦苇,其他挺水植物种群及种类均较少。基于此,可以人工恢复为主,为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营造适宜的生境。选择埂区浅滩的陡坡通过稍填的方式改造为缓坡,部分多余土方堆积成高程约 10.8 m的缓坡用以栽植乔木。
6.4.1 植物选择。依据保护优先原则、生态适应性原则、抗逆性原则、慎用外来物种原则、可利用原则等基本原则,结合现场调查情况,确定人工植被恢复以挺水植物为主,兼栽植乔木和浮水植物,从而构建不同的生态景观。挺水植物:一处沿堤内公路种植芦苇面积360 m2;另一处沿原坝埂南侧宽约
50 cm条状区域集中种植香蒲、水烛、黄菖蒲等,其南侧(临水侧)种植香蒲、水烛、慈姑等稍耐水植物。此外,乔木林下裸露地面可通过种播红蓼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乔木:在新堆高处(高程10.6 m以上),集中栽培乌桕和水杉。原坝埂乔木空缺处种植乌桕20株。浮水植物:在上述种植挺水植物的临水侧种植浮水植物,如荇菜、马来眼子菜和睡莲。
6.4.2 种植方案
6.4.2.1 乌桕种植。乌桕对于环境要求不高,是城市绿化、园林种植、家庭遮阴的主要选择树木之一。为保证乌桕成活,需做好以下6点。一是土地平整。为保证乌桕在丰水期不被淹没,保证存活率,种植前需对种植区域进行土地平整,同时需抬高种植区域的高程(10.6 m以上)。二是所选苗木的规格要符合要求,要选择2年生以上苗木,胸径超10 cm,树高超3.5 m。要求苗木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树冠较完整,树干枝干无蛀孔、病斑,根部无褐变、腐烂等。三是定点放线。确定种植位置,并用石灰做好中心点位置的标记,钉木桩写明种植树种名称和树穴规格。四是合理挖掘种植穴。种植穴呈长方形,株行距为4 m×5 m。因区域内种植乔木数量较少,可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进行。树穴规格为80 cm×80 cm×100 cm,向下挖掘时,要彻底清除渣土,堆放至一边,用于回填。五是做好苗木栽植。种植前穴底先用草炭土与种植土混合均匀,然后两人配合种植,一人扶正幼苗,另一人进行回填。回填至与地表平齐或略高于地表10 cm时即可。六是加强后期管理。定根水在栽植后立即浇透一次,待两三天后,浇第2次水,过7 d后浇第3次水。要做好抚育管理,连续抚育2 年,每年松土、除草2次。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6.4.2.2 水杉种植。水杉是速生树种,耐寒性较强,极耐水淹,也相当耐干旱,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园林树种,适生于水滨湿地,特别适合水边湿地成片栽植,或孤植,或丛植。区域内可集中种植水杉20株。树苗均选用树高超5 m、胸径大于10 cm的大苗。水杉的种植方案与乌桕类似,需注意的是水杉种植的株行距为5 m×6 m。
6.4.2.3 芦苇种植。自然条件下,芦苇主要通过营养繁殖,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繁殖速度很快。为提高恢复效果并减少投入成本,可利用芦苇自然的繁殖特性,在适当区域采用斑块化种植方式,人为形成芦苇斑块,沿路边塘埂条状种植即可(宽度约40 cm),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同时,在丰水期,被淹没的芦苇可作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所用芦苇幼苗应为自然生长在南漪湖周围池塘、溪流或农田区域的高大型土著生态苗,幼苗采挖时应保持每蔸含三四株实生苗、根系完整、保留土球(即不得洗去挖取时芦苇根系所附带的泥土),以保证成活率。对于外运到种植区的芦苇幼苗,采用挖坑后直接定植方式。
6.5 围栏和告示牌
6.5.1 围栏。根据现场调查,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区域人为活动严重。为减少区域人为干扰,可在出入口处安装围栏,计4处,每处安装围栏(带门,方便工作人员进入)面积约6 m2,共24 m2。选用围栏的材质为不锈钢,浸塑丝径3.5~6.5 mm,规格为网孔90 mm×170 mm,尺寸1 800 mm×3 000 mm的双边丝;直径48 mm、管壁2 mm厚、浸塑处理后的钢管。
6.5.2 公示牌。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区域内存在居民点,人口数量较多,为防止人为活动对修复区域的干扰,在修复区域可设置2块公示牌。公示牌画面宽度2 m,高度3 m,画面面积6 m2。框架总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