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严坪林区景观资源调查研究

作者: 冯丽洁

小陇山严坪林区景观资源调查研究0

[摘 要] 加强景观资源调查,对于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培育景观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小陇山严坪林区景观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基于此,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方面对小陇山严坪林区的景观资源进行调查,为今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景观资源、提升景观资源价值提供依据。

[关键词] 景观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严坪林区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开展景观资源调查是进行风景规划设计、发展森林旅游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大力开发景观资源,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产业,不仅能满足游人的精神需求,而且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审美角度看,景观资源美包括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等不同形式的意境美,其价值则包含物质财富、文化、科学、环境及审美诸多方面。因此,开展辖区景观资源调查,对于挖掘开发现有的景观资源,深层次地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培育景观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小陇山严坪林区概况

小陇山严坪林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嘉陵镇、虞关乡、大河店镇、栗川镇境内,区域总面积65 000 hm2,森林覆被率68%。该林区位于东经105°55′~106°27′、北纬33°37′~33°45′,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南麓、嘉陵江上游[1]。该林区处于我国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4 ℃,平均降雨量700~900 mm,相对湿度74.2%,无霜期160~220 d,年平均日照时间1 562 h左右,年太阳辐射量100~110 kcal/cm2。该林区海拔704~2 504 m;最高峰东界山海拔2 504 m,位于嘉陵镇境内;最低点海拔704 m,位于虞关乡吴王城;平均海拔1 371 m,山体相对高差在500~800 m。林区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明显:低山区湿润温和,高山区湿润多雨,河谷区接近亚热带气候特点。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地处以石灰岩为主的石质陡坡高山峡谷区,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群山交错、沟壑纵横,景观资源富集。

小陇山严坪林区植被类型较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生物基因库[1-3],是绿色碳库、绿色氧库、绿色水库,有“生物基因库”“生物食药库”“生物薪材库”的美称。该林区交通便利,宝成铁路和S318线在嘉陵和虞关乡镇穿境而过,陕甘两省省道S219线和天十高速(G7011)在大河店镇和栗川镇通过。辖区林木茂密,山水秀丽,自然风景独特,旅游资源富集,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金徽县”之称[2]。

2 景观资源调查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方法

①直接调查法,即采用森林经理调查、二类资源调查、路线调查、专项普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森林病虫害普查、森林火灾风险普查)等方法进行调查。②间接调查法,即采用访问村民与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查阅地方志、年鉴记载和小陇山林业志等方法进行调查。

2.2 调查内容

景观资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植物、动物、林区地貌和水文等,人文景观包括历史古迹、文物等。

3 小陇山坪林区景观资源调查情况

3.1 自然景观调查情况

3.1.1 植物资源。以山区垂直植物带谱或不同林分类型为单位,调查和记载可供旅游观赏的景观。通过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发现严坪林区共有野生林木种质资源66科162属387种[1]。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银杏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油樟、鹅掌楸等。从植被的水平分布来看,严坪林区有落叶阔叶林植被带、针阔混交林植被带、灌木林植被带。嘉陵江两岸的深山峡谷区域分布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是该区典型的过渡植被带。植被的垂直分布与海拔有关系,但并不明显,因而引起的植物山体带垂直带谱也不明显,山体自下而上大体可分为灌木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以及小区域“锅坑”处有高山草甸生长。

另外,严坪林区可观赏树种较多,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在嘉陵镇、虞关乡、大河店镇、栗川镇均有野生种分布。经初步调查,严坪林区可观赏树种有23科32属34种,主要有枫类(八角枫、五角枫、枫杨)、海棠类(垂丝海棠、变叶海棠、陇东海棠)、乡土三松(华山松、油松、白皮松)、楠类(宜昌润楠、湘楠、红叶石楠)、红豆杉、银杏、黄杨、杨树、柳树、榆树、冬青、卫矛、高山杜鹃、紫荆、花楸、油樟、七叶树、飞龙掌血、粗糠柴和常春油麻藤等。在每年的不同季节,不同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景色。严坪林区珍稀树种主要有红豆杉、银杏、黄杨、巴山榧树、秦岭冷杉、白皮松、油樟、七叶树和柘木等。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嘉陵镇、大河店镇、虞关乡,巴山榧树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镇、嘉陵镇,秦岭冷杉主要分布在嘉陵镇,白皮松主要分布在嘉陵镇、大河店镇、栗川镇,油樟、柘木主要分布于嘉陵镇、虞关乡,七叶树主要分布于大河店镇、虞关乡,黄杨主要分布于嘉陵镇。

3.1.2 动物资源。严坪林区环境条件多样,动物种类繁多,分布的野生动物有鸟类、兽类、爬行类等。严坪林区动物资源有1 928种,其中脊椎动物317种、昆虫1 611种[4],有国家Ⅰ级保护物种5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28种[4]。严坪林区有羚牛、红腹锦鸡、大鲵、林麝、鹰、隼、猕猴、黑熊、大灵猫和金雕等1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羚牛主要分布在嘉陵镇、虞关乡,红腹锦鸡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镇、嘉陵镇,大鲵、云豹、豹主要分布在嘉陵镇的深林区内,林麝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镇、虞关乡、嘉陵镇,鹰主要分布于嘉陵镇、大河店镇、栗川镇,隼主要分布在栗川镇,猕猴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镇,黑熊主要分布在嘉陵镇、虞关乡,大灵猫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镇,金雕主要分布在嘉陵镇、虞关乡。小陇山严坪林区是秦岭西段和陇东南动植物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1.3 林区地貌景观资源。严坪林区地貌景观资源有锅坑、溶洞、怪石、悬崖等。嘉陵镇的头滩、二滩、三滩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有典型的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地形,形如“漏斗”,又如“大锅”,当地人通称为“锅坑”。大小不等的“锅坑”连绵成群,有200多处。众多的“锅坑”群地貌在我国较为罕见,小的直径500 m左右,大的直径2 000 m左右。

五徵窑位于徽县嘉陵镇严坪一带的苍茫大山中,因山腰有五孔天然窑洞而得名。五徵窑险峻隽秀,四周有青藤野蔓、古树遮阴。站在洞口静声细听,分别会传出忽高忽低、变幻奇妙的“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乐声,人们也因此以最大的洞的声音“徵”来命名,后取名为五徵窑。五徵窑其实是一处明代皇家佛家寺庵,坐落在严坪桃园一带苍茫大山深处的天然溶洞中,面积约800 m2。现如今,五徵窑洞壁上残留着明代壁画,还有安庆字样的砖瓦。另外,五徵窑下面的公主墓、塔院、桃园、金槽等遗址尚存[5]。

嘉陵镇的月亮峡全长11 km,峡谷内怪石嶙峋,奇峰幽壑曲折回环,有多处溶洞、瀑布。峡谷内层层山峦和莽莽的原生态森林,与周边独特的地貌形成了优美的旅游环境,是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大河店镇的白水峡、莲花洞等有多处岩溶地洞,钟乳奇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自然景观,奇形怪石不但蕴藏着大自然的艺术美和观赏价值,又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鸡公崖位于嘉陵镇大滩,因其山体形似独立的雄鸡,有着“公鸡一鸣醒三镇(嘉陵镇、虞关乡、大河店镇)”的美妙传说,故称为鸡公崖。此外,鸡公崖是观日出、夕阳、云海、雾海等景观的理想场所。棒棒崖位于虞关孔家沟,在众多群峰中一座单独耸立的棒状石柱就像神针一样扎根群山峻岭之中,高约500 m。

3.1.4 水文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调查包括江河、溪流、瀑布、泉水等。嘉陵江从辖区的嘉陵镇河口开始自北向南经虞关乡未子流入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主干流长40.2 km[2]。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洛河、西河和东沟河3条。还有一级支流造凡沟河、孔家沟河、八渡沟河、未子沟河4条。嘉陵江两岸山大沟深,处于高山峡谷区,溪流潺潺,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江两岸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河谷深切,多峡谷急滩,迂曲流急。近年来,嘉陵江漂流日益火热,流程从嘉陵镇黄沙河开始到虞关乡罗汉洞,全程约15.0 km(见图1),沿江两岸岩石裸露、怪石丛生、断岩对峙,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小三峡”“陇上第一漂”之美称。嘉陵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受气候、立地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林区形成了多处瀑布和溪潭,大大小小的山泉较多,较大者有梅崖瀑布、伴水崖瀑布和三眼泉、公主泉、江涡潭等。其中,位于严坪村南坡的梅崖瀑布,高约300 m,每逢雨季飞瀑直下,高悬山涧宛如一条白色玉带,倾泻于巨石之间,水雾弥漫,哄响如雷,气势逼人(见图2)。位于虞关乡梁沟的伴水崖瀑布高约150 m,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潭心,水声轰轰(见图3),在山体底部形成直径约300 m、水深约5 m的溪潭,水质清澈见底。其一年四季水雾缭绕,珠玑四溅,给山涧林木披上了一层薄薄轻纱,游人络绎不绝。

大河店镇境内的文家池位于黑沟梁顶,四周地势较低,海拔1 100 m。自然形成的圆形天池深约10 m、直径约200 m,没有水注入,也无水直接流出,无论雨季还是干旱深度不减。文家池交通便利、景色优美,一年四季碧水清清,池上面可划船、垂钓,是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公主泉也叫玉女泉,传说乃皇家公主的眼泪。公主泉位于嘉陵镇的五徵窑,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女儿安庆公主因思念驸马,成天以泪洗面,公主的眼泪经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也就是现在的公主泉。公主泉流淌的清冽甘露从未断流干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品尝一下,并聆听一下动人的爱情典故[6]。

3.2 人文景观

3.2.1 历史古迹。在林区虞关境内有吴王城遗址、仙人关古战场遗址,是宋代抗金英雄吴玠和吴璘为镇守边关,在仙人关侧旁构筑一垒,在此和兀术金兵奋力死战,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之后,金军伤亡惨重,最终退却。仙人关之战的艰苦、激烈程度不仅在宋金战争中独一无二,在古代战争史上也屈指可数。

虞关芋滩村曾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点,自清代时开始冶铁和造纸,后因设立芋子滩乡而得名,现留存有红山铁场、纸坊崖等遗址。

嘉陵镇有古栈道遗址、白水峡栈道等历史遗迹和109隧道遗址。因嘉陵江两侧嘉陵和虞关境内山大沟深,处于高山峡谷区,江水湍急、道路不通,古人便在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凿孔打洞,搭建木椽形成栈道以便出行,至今凿洞清晰可见。受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影响,山体塌方造成宝成铁路中断,嘉陵江形成堰塞湖,后经铁路改线、河道清理,现宝成铁路109隧道遗址保留完整。

3.2.2 青泥文化。栗川镇的社公祠遗址和少陵钓台、大河店镇木皮岭、嘉陵镇青泥岭、虞关乡白沙渡等是青泥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青泥岭主峰铁山绵延超20 km,海拔1 746 m。在地理位置上,青泥岭北锁秦陇,南控巴蜀,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杜甫诗的诗句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摘自《木皮岭》)和“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摘自《白沙渡》)描写了木皮岭的艰险和嘉陵江的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天梯石栈相钩连。”千百年来,李白的《蜀道难》成了千古绝唱,把蜀道之青泥道行进之难体现得淋漓尽致。《蜀道难》这样的千古绝唱,奠定了青泥岭作为文化名岭的重要地位。

3.2.3 文物。栗川镇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郇庄宋代砖塔。该塔位于栗川镇郇庄村,为北宋建筑,曾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地震后重修。1993年,栗川砖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栗川砖塔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塔体出现倾斜裂缝,砖体脱落。2009年7月,对砖塔进行了维修加固,维修后的砖塔既保留了原建筑风格,又增添了新的辅助设施,并进行了绿化美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