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效果研究

作者: 贲绍华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效果研究0

[摘 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L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新建城市,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并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于此,利用数据分析法对L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路径进行归纳,并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能带来以下效益:提高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降低了常住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明显提升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L市带来了众多的社会荣誉。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乡村振兴;服务设施;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0 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L市是2002年新建的地级市,下辖4县1区1市,共有70个乡镇(街道)、724个行政村。L市总人口26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9%。作为后发展城市,L市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础十分薄弱,无法支撑该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另外,人们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被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没有很好的平台和抓手,利用老办法来组织和引导民众收效甚微。因此,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对推动L市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L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1.1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L市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来组织实施一系列文化惠农工程,提出了“用五年时间、举全市之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口号,要求在全市每个行政村实施“五个一”文体工程建设,并出台了《惠农工程规划建设指导手册》等50多个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各级各部门的任务台账,为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扎实保障。同时,在L市获得双城创建资格时,L市领导小组果断决策,对两大创建工作实行统筹规划与建设、统一督查与考评,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在总体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建筑面积、投入指标等细化、具体化的地方标准,因地制宜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L市注意将建设规划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根据汉、壮、瑶3个不同风格的民族主体,考虑各乡镇现有的经济状况与土地资源等综合因素,设计了9套不同的建筑方案。

L市还形成了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倒逼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督查与考评,列出当前每个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任务清单,科学规划和推进部门建设内容。一是大力推广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即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每个村实施“五个一”文体工程建设;二是创新建设“乡村少年宫”,依托现有场地,为每个少年宫配备设施,邀请教师、社会“五老”人员、志愿者等担任义务指导员;三是大力建设基层喇叭,通过整合“村村通无线广播”“计生小喇叭”等资源,建成724个行政村“基层喇叭”;四是选择在全市条件好的(100 km)乡镇公路沿线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带。

为解决资金难题,上级政府、地方财政、帮扶部门、社会大众集思广益地筹措资金。L市始终注重发挥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强有力的思想工作,把被动性的“要群众建”转变为主动性的“群众要建”,点燃大家参与建设的热情,以此加快L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

1.2 配套并用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为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L市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确保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开展好线下阵地服务和线上数字文化服务,提高了各级文化阵地的使用率和文化队伍的服务效能。二是通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系列文化活动等弘扬主流价值观。三是通过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开展农技扫盲、文艺创作等各类培训。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处于激活状态,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常态化格局。

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作用,L市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把民众需求摆在首位,选址布局时尽量选择在人们生活区周边,以合乎需求的布局使这些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起来。L市除了在活动上下功夫,还因地制宜,为人们设计与提供各种定制的文化服务,使这些基础设施发挥多元功能。L市整合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通过各类地方协会组织开展文艺与体育等比赛活动,使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活”起来。

1.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L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体系式管理架构。一是实施试点改革。实施“五个纳入”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突出“终端”管理的村级管理模式。村两委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维护的第一责任主体。L市十分注重建立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管理办法》等50多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这种多角度、多细节的管理机制保证了这些设施得以正常服务农村居民,并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在各级财政预算的支持下,L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经费始终可以得到保障。在每年给每个行政村补助1万元以上文化活动经费的基础上,L市制定和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管理办法》等50多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及时协调划拨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足额配套地方补助资金。L市66个乡镇文化站都配备了多名文化宣传管理员,724个行政村配备了1名以上有文化与文艺特长的村级文体干部,并由财政给予一定经济补助。此外,L市有计划、大规模地培训农村文艺活动骨干,培养其自身“造血功能”,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截至2019年底,L市现有村级文艺舞台61个,村里的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高达95.7%。

2 L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效果

2.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经过近8 a的建设,具有L市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供给常态化、人才队伍规模化、服务数字化和制度化目标。截至2019年底,L市有2所高校、81所普通中学、219所小学、16个医疗卫生机构、6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和20个体育馆。如图1所示,2015—2019年L市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68%提升至2019年的45.72%,5 a间L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了5.04个百分点。

2.2 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近年来,L市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广大农民找到了精神家园,农村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如图2所示,按2010年的农村贫困标准来计算,2015—2019年L市的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由2015年的12.1%下降至2019年的0.5%,5 a间L市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1.6个百分点。

2.3 农民素质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升

文化素质低、信息缺乏是农民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扳倒这一“绊脚石”的有力撬棍。如图3所示,2015—2019年L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从2015年的8 379元增长至2019年的12 810元,5 a间L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 431元。

2.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荣誉接踵而至

2015—2019年,L市获得的社会荣誉接踵而至。在L市5 a间获得的七大类荣誉称号中,乡村振兴类荣誉称号获得4次,产业兴旺类荣誉称号获得30次,生态宜居类荣誉称号获得7次,治理有效类荣誉称号获得5次,乡风文明类荣誉称号获得5次,三产融合类荣誉称号获得10次,特色保护类荣誉称号获得22次。这说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乡村的品牌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进一步加强L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与工程

L市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部门各司其职,确保各乡(镇、街道)能够按照各项文化惠民项目与工程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推手。例如,相关领导坚持定期和乡村干部到公共文化服务站点值班(遍及全市的城镇、街道),互相探讨遇到的问题,探索新的工作路径,明确整改工作的方向;各乡、镇、街道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工作方案,以确保文化惠民项目与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但L市经济发展困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水平还处在低层次,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发展还任重道远[1]。笔者建议加大对经济发展困难地区市、县、乡、村和屯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建设补助资金;统筹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数字文化工程;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实施各类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养工程。

3.2 完善文化休闲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大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农村文化休闲设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广大村民的需要,所以政府应加大对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满足村民对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迫切需求。例如,当前广场舞非常受欢迎,在村庄内增添休闲广场,为村民提供活动空间,既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使得村民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在村庄内建立图书馆、阅读室、活动中心等集中学习区域,让村民在空闲时可以随时到这些区域进行活动,既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又可以激发村民的学习欲望,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在休闲广场和集中学习区域不定期举办一些文娱活动,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增强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村民良好的生活方式[2]。

另外,L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要来源于政府购买和当地自编、自导、自演文化活动,供给渠道单一,而且辐射力和影响力有限。对此,建议L市从整合资源入手,破解公共文化产品自主供给单一问题。一是加强编导演文化活动的内涵创新;二是建设山歌资源库,储备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三是制定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目录,让人们享受乡村振兴的成果[3]。

3.3 合理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L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导力度,结合村庄自身所处位置、乡俗民约、人员流动及未来村庄发展,充分倾听村民的心声与想法,同时统筹环境、生态、历史文化等保护工作,科学把控村庄规划的空间,严守规划底线,坚决杜绝盲目抄袭,杜绝盲目拆建等,统筹规划村庄发展。

L市以“小财政办大文化”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总体运行资金不足。对此,建议L市建立多元投资路径,克服后续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不足的难题。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国家支持和保障公共服务到基层的经费[4]。例如,现行政策规定,凡2011年后立项建设的国有博物馆国家不予安排开放补助经费。这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博物馆建设极为不利,建议取消这一规定,统一给予补助。二是将重要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或省级项目库,将项目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投入随着经济发展而浮动。

3.4 加强制度保障

L市在组织领导、经费人员保障、宣传发动、公共文化评估等方面出台了50多个文件来加强制度保障。但有些文件是暂时性的决策文件,制度保障的功能延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L市加大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力度,打破临时性决策文件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瓶颈。一是要在已出台实施的各项制度基础上,深入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认识,将相关内容进一步法规化,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二是通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严格执行,及时解决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和被挪用、人员编制不足、待遇低及运行机制不畅等相关问题,从根本上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