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演化方向与发展路径

作者: 拜茹

[摘 要] 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新陈代谢”与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从乡村社会贫困消除与乡村状态的整体性变革、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精神风貌的跃升、乡风文明的全新缔造与乡村治理的提升、乡村社会的有序运转与乡村生活的深刻转变等层面予以科学把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生成与乡村社会的演化方向有机融合的解读,可以从乡村为重、脱贫为基、绿色为要、共享为保等维度予以深刻把握。另外,需要以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治理创新推进乡村振兴,进而形成乡村振兴高效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社会;演化方向;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之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把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为以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战略[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对乡村贫困的消除、乡村社会精神风貌的提升、乡村社会制度文明的建构及乡村社会的有序运转。基于此,乡村振兴为乡村社会美好生活构筑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乡村社会生产力水平“质”的跃升、乡村生活水平历史性的提升、乡村文明的优化建设、乡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完善,为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新陈代谢”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之,为社会的复杂变迁勾勒演化方向,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乡村社会美好生活这一重要社会图景,并基于乡村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做出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性安排。为此,在现代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意蕴。这不仅引领了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化方向,而且也为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1 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新陈代谢”与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开启乡村社会新生活的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言:“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正是乡村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新陈代谢”的重要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乡村社会发展中不可抵抗的规律。

1.1 乡村社会贫困消除与乡村状态的整体性变革

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就是推动乡村社会“量”的发展积累向阶段性“质”的发展跨越,又不断开启新的“量”的发展积累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绝对贫困问题作为阻碍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得到历史性、根本性解决,即乡村社会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上,通过制度供给来防止因病因灾返贫,保障乡村社会贫困问题消除的彻底性,实现乡村社会状态的整体性变革。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以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动员能力、整合能力作为发展支撑,着眼于彻底消除乡村社会贫困问题,实现乡村社会的整体性、显著性变革。

1.2 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精神风貌的跃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乡村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村社会精神风貌的跃升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正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道德伦理生活也不断生成,促进乡村社会精神世界日益丰盈。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村民会处于相对“忙碌”的生存状态。正是这些“忙碌”的社会实践,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同时让村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找寻到精神归宿。

1.3 乡风文明的全新缔造与乡村治理的提升

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乡村社会走向更加文明的过程,是乡村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乡风文明的全新缔造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同构关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风文明的全新缔造,是从深层次上为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基础性保障,促进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内涵化。进而言之,乡风文明与乡村社会治理统一于乡村振兴实践中,乡村社会“善治”的演进方向为乡风文明的全新缔造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实质上,乡村振兴发展不仅仅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硬实力的提升,也包含乡村社会文明内涵的丰富。另外,乡村社会治理成效也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程度。在“良治”或“善治”的过程中,乡风文明的全新缔造会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并且会根据现实诉求不断调整乡村社会治理的侧重点和现实路径。

1.4 乡村社会的有序运转与乡村生活的深刻转变

在一定意义上,乡村社会的有序运转与乡村生活的深刻变革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而这种内在互动都是为了推动乡村社会的“新陈代谢”。换言之,乡村社会的“新陈代谢”需要基础动力,而乡村振兴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促进了乡村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和谐和良性运转。显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内在矛盾不断弥合,其内在的发展能量不断释放,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在发生巨大转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人、物、事是紧密关联的。其中,人指的是现实的乡村社会村民,也是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事指的是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物则关涉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也是乡村社会的深刻转变。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分析,乡村全面振兴为乡村社会美好生活的持续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已然成为乡村社会历史变迁发生的重要基础条件。

2 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生成与乡村社会的演化方向

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承载着特定的时代发展任务。乡村社会发展理念的变迁,也是时代发展新要求在国家顶层战略设计层面的自觉反映。在这一重要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生成与乡村社会的演化方向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对此,可以从乡村为重、脱贫为基、绿色为要和共享为保等维度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生成与乡村社会的演化方向。

2.1 乡村为重:对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更新

什么是“乡村社会的现实幸福”,如何创造“乡村社会的现实幸福”,是关系乡村振兴“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从乡村为重的视角审视,乡村社会的现实幸福具有主体性维度,表征着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享有,对乡村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动参与,对乡村社会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建构。由此,乡村为重是对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更新,既形成一种乡村振兴实践意义上的共识,又从不同的视野展开对乡村社会发展意义的价值探寻与内涵思考[4]。乡村社会的发展是解决国家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是乡村社会演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以乡村为本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更加符合乡村社会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诉求。

2.2 脱贫为基:重释“乡村小康”的内涵

乡村社会的小康质量关系到整体社会的小康质量。为此,乡村振兴以促进乡村社会脱贫为基础,重释“乡村小康”的内涵。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帮助乡村摆脱贫困、推动乡村富民安民,是乡村振兴的原初意义与固有内涵。因此,乡村社会反贫困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完成,乡村振兴实践着眼于在更高质量水平上实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来说,乡村振兴代表着乡村社会变迁的演化方向,是脱胎于乡村社会现实、承接乡村社会小康、引领乡村社会未来发展的时代性战略考量。

2.3 绿色为要:回应乡村社会生态文明新要求

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乡村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就现实层面而言,乡村振兴以补齐乡村社会生态环境短板为导向,推动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布局让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真正融入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融入乡村社会历史演化进程中。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绿色为要的重要内涵更新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理念,重塑了乡村社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实现了对乡村社会传统发展模式内在缺陷的有效规避,不断更新着乡村社会演化发展的内涵实质。

2.4 共享为保:以实现村民获得感为目标

面对一个不断敞开的发展格局,实现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与实践,所彰显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公共性价值。而这一公共性价值的形成,引领着乡村社会演化的方向。坚持共享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提高村民获得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也是乡村社会演化发展的路径目标。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生成与村民的获得感紧密关联,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社会共建、发展成果共享,进而凝聚乡村社会发展动力。实质上,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与自觉践行,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层级不断跃升的重要标志,其所凸显的是个体性发展与公共性发展的内在有机统一,彰显的是对乡村振兴崇高价值的呼吁,以及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普遍且真实的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

3 走向乡村振兴:乡村社会的发展路径

解读乡村社会发展的美好图景,理解乡村社会的伟大变革,是领会乡村振兴战略要义的重要视角。遵循这种思路,走向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基于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3.1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当前,实现乡村振兴面临诸多制度性难题。推进制度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能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乡村现代化发展既是乡村社会相应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乡村社会生产力创造和解放的过程[5]。以集成化振兴理念和系统性振兴思维推进制度创新,科学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和人才全面振兴,不断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的实现进程是一个推动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的制度化创新进程,其中源源不断的有效制度供给既为乡村社会不断发展提供了规则遵循,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制度创新过程包含促进城乡融合制度创新、推进农业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创新、推行乡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推动多功能农业与立体循环农业联动的制度创新等。

3.2 以产业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振兴。只有乡村产业得到发展,乡村居民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才能更好地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6]。以产业创新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重在推动乡村社会基础性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产业,需要培育乡村社会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差异化特点,推动基础产业与生活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创新附加值。同时,以产业创新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强化依托乡村社会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升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乡村产业从“量”到“质”的有效转变。此外,以产业创新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对乡村产业发展链的提升与延展,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以组织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跃升,越来越需要各种社会组织去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推动组织创新是内核,涵盖组织内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服务创新。换言之,组织创新的方式是丰富的,是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现实需求而产生的,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以组织创新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大力培育乡村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队、专业中介公司等各类经营性组织,为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提供信息、培训、金融支持及法律咨询等服务,以规模化、专业化服务供给提升劳动产出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7]。在此过程中,只有通过创新元素的植入才能打破僵化的乡村社会组织运行机制,赋予组织运行模式充分的灵活性,破除影响乡村社会有机体能量释放的机制壁垒与阻碍。换言之,在组织创新的引领与推进下,对乡村社会的分工与协作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方式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阶段性转变,使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可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