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
作者: 文倩
[摘 要] 农业信息化将助力发展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基于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并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区域发展空间差异,厘清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脉络,探究基于农业信息化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但2013—2018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发展趋势良好;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来看,东部>东北>西部>中部,东部具有绝对优势;基于泰尔指数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区域共建基础薄弱,但2013—2018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差异逐年缩小。
[关键词] 信息化;熵权法;泰尔指数;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1-3],但仍需进一步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探究。关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布里(Mabry)提出的马克卢普法;1994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提出信息化指数法;我国部分学者如卢丽娜[4]、王欣[5]、袁晓庆[6]、林海英[7]、贾铖[8]等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信息化进行研究。
整理文献时发现,我国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单独省份2016年之前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探究,缺乏对2016年之后数据的研究,同时2015年之后对全国和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及差异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对2013—201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进行研究。
2 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与水平测度
2.1 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1995年,韩国电算院提出了韩国的“信息化指数”评估方法和体系;国际数据公司(IDC)于1996年发布了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2002年,我国出台《中国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方案(试行)》。笔者借鉴贾铖[8]、沈剑波[9]等的研究结果,以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评价对象,补充构建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提出农业信息化基础与政策环境支撑水平、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农业信息化效益水平3个一级指标,国家财政支撑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率等10个二级指标(见表1)。
2.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2012—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统计年鉴、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政府公报等,个别年份缺失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2.3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
2.3.1 指标权重。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相对变化程度对整体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权重。此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统计研究的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笔者选用熵权法测算权重Wj(j代表指标)。
2.3.2 测算模型。基于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的数值x'ij及利用面板数据求出的评价指标的权重Wj,采用多重线性加权函数计算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F:
(1)
式(1)中,Fi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Fi∈[0,1]。Fi的值越大,代表该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越高;Fi的值越小,代表其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越低。
2.4 农业信息化水平Fi的测算结果
2.4.1 评价指标权重。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其中,占比超过10%的指标共有5个,分别是农户信息化消费水平、人才投入水平、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占比最高的是人才投入水平,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占行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其次是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2.4.2 农业信息化水平Fi。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水平Fi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地区层面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农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除北京市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均不超过0.5,且主要集中分布于0.2~0.4。2013—2018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最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2013年,重庆市最低(0.206 9);2014年、2017年、2018年,山西省最低(不超过0.270 0);2015年、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低(不超过0.270 0)。由此可以看出,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全面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区域均值变化看,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农业信息化水平从2013年的0.301 5提升至2018年的0.359 9。我国四大区域信息化水平也实现了稳步提升,区域整体水平表现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其中,东部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具有绝对优势。
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东北>西部>中部>东部。东部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中部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5.01%,西部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5.14%,东北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6.57%。近年来,东北、西部、中部区域农业信息化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以推测,东北、西部、中部区域对东部区域具有追赶效应。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区域信息化发展压力较大,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3 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空间差异,进一步探究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以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协调发展。笔者采用泰尔指数法,测度不同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时序演化特征。
2013—2018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总差异值、地区间的差异值和地区内的差异值见表4。从总体差异值来看,总泰尔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差异逐年缩小,可以看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上存在追赶效应。四大地区间泰尔系数及四大区域内泰尔系数总体上变小,整体上区域内贡献率比区域间贡献率大,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差异的产生因素主要是区域内差异。
从各区域泰尔指数来看,2013—2017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从年平均变化率来看,东部、西部、东北均呈现年平均下降,其中东北区域下降最快,表明东、西、东北区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且差异越来越小;但是,中部区域呈现年平均增长趋势,中部省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差异具有扩大趋势。2017—2018年,东部和中部泰尔指数明显上涨,该期间区域内各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之势。
4 讨论
4.1 人才振兴、电子商务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从评价指标的权重来看,权重最大的是人才投入水平(23.20%),其次是电子商务发展水平(17.23%)。在农村农业信息化人才投入方面,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具有虹吸效应,区域间形成明显的人才差异。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水平成为体现一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想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应大力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从专业性的角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在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发展电子商务,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4.2 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区域间差异
对农业信息化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整体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除北京市外,农业信息化水平主要在0.2~0.4,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3—2018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稳步提升。将我国分为四大发展区域,四大发展区域间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水平高低依次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其中东部区域农业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此,我国应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区域间农业信息化实践经验共享;可构建农业数据库,促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助力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全国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
4.3 推动区域之间联合共建,缩小空间差异
通过泰尔指数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空间差异,并探究区域间差异及区域内差异。我国总体泰尔指数逐年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差异在缩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及落实,我国农业信息化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泰尔指数分析可知,造成农业信息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差异。分区域计算总泰尔指数,2014—2017年泰尔指数高低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东部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差异最明显,且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对此,建议推动区域内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联合共建、互帮互助、相互激励,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2-26.
[2]贾善刚.金农工程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信息探索,2000(1):5-10.
[3]高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南方农业,2019(11):173-174.
[4]卢丽娜,于风程,范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理论学刊,2010(6):37-41.
[5]王欣,李萍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10):75-79.
[6]袁晓庆,李奇峰,李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3):398-402.
[7]林海英,李文龙,赵元凤.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2):80-83.
[8]贾铖,夏春萍,蔡轶.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7(8):1529-1536.
[9]沈剑波,王应宽.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24):1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