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作者: 于兰芳 闫薇 马淑玲 史田田 李艳芝

[摘 要]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急需大量的新型农业专业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针对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为例,提出构建“懂、爱、专、创、广”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涉农专业大学生3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科研、思政四大要素有机融合的实施策略,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技能强、创新创业能力高和知识面广的从业人才队伍,通过服务人才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涉农专业人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1],是高职涉农院校的首要任务。

1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以河北省衡水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园林技术和畜牧兽医2个涉农专业的在校生和近3年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相关情况调查[2]。调查统计发现,有50%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33%左右的在校生不会考虑涉农就业;有50%以上近3年的往届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有40%的学生对“三农”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打分在60分以下;有18%左右的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一点也不了解。

由此可知,这部分学生虽然学农,但并不关心农业相关政策,也不了解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倾斜和重视程度,加上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口就业率较低等,由此形成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对口供应与乡村振兴农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2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衡水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人才需求方面的调查[3],经统计发现如下问题。第一,大部分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没有技术依托或合作单位,人才缺口较大,渴望与高职院校进行多方面合作,如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技术指导、难题攻关等。第二,部分家庭农场规模不大,主要是自家生产经营,繁忙时节临时雇佣就近劳动力,遇到难题时自行解决;但也有聘用大学生的想法,希望大学生能独当一面,并且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第三,少数农业企业聘用过大学生,但由于薪资低、福利待遇不好、环境条件差、家人不支持和结婚成家等原因,离职率较高。大学毕业生没有坚定扎根乡村工作的决心,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跳槽现象严重。因此,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知识面广的人才队伍。

3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知农、爱农、择农情况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实,涉农产业快速发展,导致人才需求量增大,这为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人才输出不畅会直接导致输入不通,使高职涉农专业生源不足。也就是说,招生与就业息息相关,只有让人才真正流通起来,才能使涉农专业的招生、就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4]。显然,高职院校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打破陈规,结合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以“懂、爱、专、创、广”为培养目标,要求涉农专业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技能强、创新创业能力强及知识面广。

3.1 “懂”是让学生懂农业技术,了解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趋势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农业的理解还处于“汗珠子摔八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5],基本不了解现代农业。因此,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大学生对农业的认识,不仅要使其懂农业技术,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三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要了解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要从懂农业开始,从思想观念上改变涉农专业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知。

3.2 “爱”是要让学生转变传统观念,自觉爱上“三农”

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还是脏乱差、不富裕。所以,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了解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农村现状,使之切身感受农村有着大好的发展前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让其爱上农村、扎根农业。

3.3 “专”是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功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训实践活动[6],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通过生产实践逐渐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使学生从心底爱上农业,愿意扎根在农业领域。

3.4 “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现代农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通过加强理念创新,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做法;通过加强实践创新,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这就要求高职涉农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3.5 “广”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高职涉农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相关技能。现代农业正步入“互联网+农业”时代,这就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学生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前沿科技教育,拓宽学生视野,以全新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以全新思维打造农业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涉略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4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策略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还需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始终坚持学农知农是基础、爱农是核心、择农为农为落脚点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专业思政教育、强技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知识教育,才能为乡村输入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4.1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筑牢学生的专业认知基础

大学生要对所学专业有全面的认知,真正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及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消除对传统农业的误解。例如,可以通过大一入学时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大概的认识,随后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深入挖掘思政要素进行引导教育[7]。以园林技术专业的园林苗圃课程为例,可以融入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前景,如融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报告中把“美丽中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文件内容,还可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十四五”规划等相关内容。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邀请农业政策方面的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为学生解读涉农政策。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师牵头组织学生进行涉农知识竞赛,寓教于乐。总之,要多措并举,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使其能切身感受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8],感受到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感受到涉农专业正逢重大机遇,以激发学生的专业优势感。

4.2 深入开展涉农实践服务,铸强学生的爱农之魂

对于涉农专业学生而言,知农是基,爱农是魂,为农是落脚点。因此,高职涉农院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涉农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农业生产条件、农村人居环境、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以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使其对现代农业、农村、农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此外,高职涉农院校应加强与社区、乡村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学生为农服务基地,拓宽为农服务渠道,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积极开展科技下基层活动,组织学生下乡为农民进行植物病虫害监测,深入乡镇宣传畜禽疾病防治常识等。

4.3 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筑造学生的立农之本

实践技能是学生从事农业的核心能力,高职涉农院校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下面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为例,介绍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4.3.1 园林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尽可能增加实践课时。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设置理实一体化、理论加实践与纯实践等课程类型。其中,单独安排核心技能课程的集中实训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确保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应设置园林设计与施工的综合实训周。通过专业综合实训,使学生将专业相关的碎片化知识、技能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实践结构,提高其就业竞争力[8]。

园林设计方面的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融合,便于技能训练和完成项目化实训任务,适用于小班化运转的园林规划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二是项目教学法。园林技术专业采用工作室培养模式,教学实训内容来自实际项目,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小游园设计项目、居住区设计项目等,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三是案例分析法。教师可选用优秀的园林工程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也可对优秀设计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实地进行讲解与训练。四是分组研讨教学法。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体,分组集中讨论方案,教师协调指导,并采取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等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园林栽培养护方面的实践课程,除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外,还应与校外园林苗圃公司、园林绿化企业等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2 畜牧兽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除了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训,还应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实习,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外实习过程中,理论课程可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答疑。

此外,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如插花比赛、园林设计与施工比赛、中国小动物技能大赛骨科专赛等。通过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的精神。

4.4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坚定学生为农服务的决心

4.4.1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平台[9]。通过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4.2 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的引领作用。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课题要吸收学生参与其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研究热点、行业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钻研攻关精神,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