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惠州市乡村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 张媛佳 曾晓茵 刘少群 郑鹏 孙彬妹
[摘 要] 我国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许多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村庄在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开辟农村经济发展新出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发展停滞、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对广东省惠州市部分乡村的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惠州市部分农村的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医疗卫生;农村经济;惠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1 惠州市乡村振兴发展政策背景
广东省惠州市出台的《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惠州市“三农”工作要走在广东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惠州市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以农村“五个振兴”为基础,坚持和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促进扶贫成果的巩固和扩大[1]。
2021年5月底,惠州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无疑标志着惠州市“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标志着惠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迎来了全面推进、阔步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惠州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惠州市计划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并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到2025年,惠州市“五大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乡村宜居、农业高效、农民富足的宏伟目标。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惠州市需进一步打造高水平的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未来,惠州市将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物价调控机制,力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开创“菜篮子”工作新局面[2]。
2020年,惠州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总量与增速均位居广东省前列,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 925元[3]。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惠州市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整体而言,惠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想走在广东省前列,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仍需持续加强各方面工作。
2 研究方法
2.1 定量研究
通过派发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南农业大学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惠州市农村居民对于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以来的收获感及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问卷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从“受访者的职业及收入”“农业生产”“家庭与生活情况”“村庄治理”“基层党建评价”方面了解情况。为了更好地让惠州市村民理解每一道问题,采取“问填结合”的方式,逐一向村民解释个别较难理解的名词。因此,该问卷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问卷共发出165份,收回152份,其中有效问卷152份。问卷涉及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仲恺高新区)、龙门县、博罗县3个区域的村落,以抽样的方式,随机对村里的村民进行调查。其中,仲恺高新区收回48份,占比31.6%;博罗县收回54份,占比35.4%;龙门县回收50份,占比33.0%(见表1)。总体来说,调查人员分布均匀,基本能够反映惠州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状况。
2.2 定性研究
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收集相关文献,了解现有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的研究,并结合惠州市实际情况,分析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另外,采用实地考察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5个总要求,深入系统地对各村落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察,进而分析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调研前期,通过对调研区域的分析,挑选具有较强借鉴价值的村落,如省级示范村等。在实际调研中,走访了仲恺高新区泮沥村、企岭村、赤岗村、黄屋村、宏村村和光明村,龙门县龙华村、水坑村、红星村、上东村和石莲村,博罗县黄西村、西田村、石滩村、羊和村、观背村和莲湖村,共计17个村落。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成效
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人公,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能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成效。由图1可知,86.21%的村民认为村里卫生环境改善明显,78.62%的村民认为道路变宽。另外,认为医疗更方便和住房条件改善的村民占比分别为45.52%和33.10%,认为孩子上学更容易的村民占比27.59%。少数村民认为工作机会变多,占比达13.79%。由此可以看出,惠州市乡村振兴工作卓有成效。
3.2 村庄产业振兴情况
惠州市农业生产机械普及范围广,但农业技术指导仍需加强。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户都会使用相应的机械来减少劳动力的消耗,增加收入。机械的普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引入,丰富了农产品种类,拓宽了农产品销路,使各地乡村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带动村民致富。但是,大部分村民表示,水利灌溉不便、道路设施不完善及资金缺乏对农户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劳动力、农机服务、技术指导及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缺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生产。
近年来,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经济,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村教授种植技巧。但据调查,仅有42%的农户得到了农业技术指导。这表明农村在引进农业技术指导人员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农机服务和农产品统一销售方面。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于2020年初与稻阡陌农业合作社合作种植益生菌水稻近6.67 hm2,之后益生菌水稻种植业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为石滩村的扶贫项目之一,大力推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3.3 村庄生态宜居情况
惠州市乡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公共设施较为完善。惠州市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村庄环境及公共设施满意,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村庄在环境整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罗阳街道观背村对民居外墙进行了墙绘,大范围进行了绿化,道路两旁行道树林立,垃圾每天定时处理,环境十分舒适,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对于公共设施,大多村民表示基本上能满足个人需求,相较于十几年前,村庄内各类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大完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4 村庄乡风文明情况
惠州市村庄文化设施建设较薄弱,农村普遍存在缺乏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的问题。在走访的所有村落中,虽然有50%的村庄设有文化阅览室,但村民使用次数极少,没有真正发挥出其文明引领作用。此外,村民的文化生活贫乏,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是跳广场舞等,这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阻碍。据调查结果显示,村内的邻里关系等向好,会继续保持与发扬邻里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优秀的乡风民俗。
3.5 村庄治理有效情况
据调查,村民对村两委推动乡村振兴的满意度为基本满意。其中,有80%的村民表示满意,大部分村民看见并肯定了两委班子的工作成效;但仍有20%的村民认为两委工作成效一般,甚至存在不满意的情况。通过与村民交流,发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村两委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惠州市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大部分是卫生站、公园、广场,其次是球场、健身器材和村民活动中心,幼儿园、小学、文化阅览室和养老院等设施较为缺乏。
3.6 村民生活富裕情况
由图2可知,大部分村民年收入不高,近3/4的村民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下,其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占55%;仅有1/4的村民对目前的收入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将近1/3的村民对目前收入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调查可知,自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仅10%的受访村民认为家庭总收入明显增加,37%认为略有增加,两者总计达47%;45%的村民认为家庭收入基本不变,8%的村民认为家庭收入略有减少。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影响村民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说明,惠州市的乡村振兴工作在带动村民致富方面整体上略有成效,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4 惠州市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走访获悉,部分村民反映农田水利灌溉不够方便、村中路灯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同时,各村虽均配有医疗卫生站,但医疗卫生站与各镇、各县医院联系不紧密。村卫生站医疗资源不够充足,大部分村民看病仍需到县镇医院解决,看病难、看病距离远的问题还未能得到解决。另外,医疗保险费用增加、报销力度小,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生活负担。
4.2 农业发展缓慢
惠州市大部分村庄无自身特色产业。一些拥有特色产业的村庄由于品牌建设缺乏、产业技术薄弱、产业链条短、农业人才资源匮乏和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部分村庄产业发展规模小,仅有个别农户从事生产经营,大多数村民认为特色产业成本高、回报率低,且因缺乏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支持,对村中特色产业发展持悲观态度。山区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一二三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发展与融合,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尚未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4]。
4.3 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缺乏多样性,村民思想观念落后
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缺乏多样性,宣传手段和渠道较为单一,多数乡村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和组织村民观看电影为主,较少结合当地特色乡土文化、文物历史进行宣传教育。村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是观看电视、散步聊天等。同时,部分村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庄的发展。
4.4 乡村人才短缺
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城市相比,乡村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可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乡村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一些乡村致富能手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进一步造成乡村基层人才短缺。此外,更为复杂的基层工作及工资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也使一些农村人才选择在城市发展。
现阶段,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增加了农村的发展机会,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但存在激励机制缺失、流动机制不灵活、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基层人才供给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短缺。
4.5 基层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现象
村委会成员存在老龄化问题,新鲜血液不足。村干部既是政府的代言人,又是农民利益的发言人,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把控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构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行动者[5]。目前,大部分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但仍有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对村民的服务意识不强,使得村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5 惠州市加强乡村振兴工作的对策
5.1 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
惠州市要加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方便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要完善村内医疗资源配置,加强村、镇、县医疗卫生资源联动。各地政府可因地制宜,在各乡镇实施“县乡托管”或“一院多站”的卫生联动改革,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不便等问题。同时,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到建得好、维护好、便于民。
5.2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惠州市结合当地的“三农”实际,精准高效对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训及提升推广效能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成效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