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研究

作者: 陈丽聪 黄俊毅

三明市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研究0

[摘 要] 随着传统村落蕴含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和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整体性保护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正不断被提及。首先,通过梳理归纳不同学者的研究观点,对整体性保护的概念进行解读。其次,基于福建省三明市传统村落的资料,分析其在整体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整体风貌杂乱、文化空间割裂、保护主体单一、发展模式固化等。最后,根据整体性保护的概念,针对三明市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从重视整体规划、打造文化空间、探索多元主体、创新发展模式4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三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文化保护;三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1 文献综述

1.1 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现有文献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涉及遗产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主要从遗产保护、空间分布、旅游开发、社区营造与社区参与、乡村建筑与景观保护等视角进行研究。

从遗产保护视角,有学者认为需把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进行考虑[1],有学者认为传统村落是独立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之外的另一类文化遗产[2],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相融的产物[3]。从空间分布视角,有学者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人口、社会经济、历史、地形、交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提出均匀、随机和凝聚3种空间分布类型[4]。从旅游开发视角,有学者主要从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出发,提出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旅游方式,包括保护优先型、保护与开发并重型、开发优先型3类[5]。从社区营造与社区参与视角,学者的主要观点是要重视社区居民的自主性,提升社区村民的组织能力和参与意识[6],进行“社区营造”式保护[7]。从乡村建筑与景观保护视角,学者主要研究对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控制与保护,以维护乡村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8]。

1.2 整体性保护概念

梳理现有文献,“整体性保护”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关键词,上述诸多研究也指出整体性保护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未来趋势和关键理念。从遗产保护视角,传统村落是一个活态又立体的遗产整体[3],应该将以往偏重对物的保护转变为整体性的文化保护,充分考量总体性的保护方针[2]。从空间分布视角,学者提出加强区域协作,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9]。从旅游开发视角及社区营造视角,学者提出要从物质层、社会层和精神层面对传统村落旅游进行活化,不能只集中在物质层的规划上[10]。从乡村建筑与景观保护视角,学者则强调了乡村整体风貌的保护与协调。

“整体性保护”也在国内外相关文件中被多次提及。1975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建筑遗产欧洲宪章》,在保护技术、规划制定、社会公正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即“整体性保护”概念。同年,欧洲建筑遗产大会通过了《阿姆斯特丹宣言》,从法律、管理、财政、技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实现整体性保护的具体举措。1985年,欧洲理事会的《欧洲建筑遗产保护公约》提出了欧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政策。2005年《西安宣言》发布,强调了环境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概念进行了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阐述。2014年,我国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维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整体性。

2 三明市传统村落概况

2.1 整体概况

目前,福建省三明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62个、省级传统村落97个。从数量变化看,根据申报年度数据,除2018年,2012—2020年三明市传统村落总体数量在逐年增加。从类型结构来看,因历史、环境、产业等因素,三明市传统村落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以明溪县为例,白叶村和衢地村位于或邻近自然保护区,龙湖村为杨时故里,御帘村为张载后人的聚居地,旦上村有生态观鸟产业,翠竹洋村有火山地貌景观,肖家山村则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这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差异化定位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分布情况

从空间分布来看,三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范围广泛,除梅列区之外的县(市、区)均分布有传统村落,分布重心位于三明市东北部的尤溪县,呈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从等级结构来看,三明市传统村落中国家级占38%,省级占62%。从保护名录的角度,三明市已初步形成保护体系,未来还需持续从数量庞大的传统村落中甄选,以积极争创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保护项目,通过提高保护等级争取更多的保护资金。从县域分布来看,三明市传统村落总体分布不均匀,62%的保护村落聚集在尤溪县、大田县和永安市,剩余县(区)占比很少。但除上述主要的3个县(市),其余各县(区)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应加强对尤溪县、大田县和永安市这3个县(市)的村落保护,以避免因城镇化发展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当地传统村落被破坏。三明市传统村落分布情况见表1。

3 三明市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整体风貌杂乱

尽管近年来传统村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仍有一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各种自然或人为原因损毁严重。三明市传统村落的建筑普遍修建较早且基本为木质结构,容易随时间流逝而被侵蚀,加之一些房屋等建筑长期被空置或废弃,日益衰朽。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等村落的传统民居虽已得到抢救性修复,但仍有不少因年久失修而被损毁,导致村内“空巢”户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村民翻建、扩建和新建民居屡见不鲜,三元区等多地的新旧建筑杂乱无章地混杂在传统村落建筑中,使得原有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风貌受到严重影响。以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十八寨为例,目前十八寨具有较好的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忠山红军战地医院旧址等小部分古建筑也已在进行修缮,但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十八寨的历史文化空间存在错位和碎裂的危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忠山古村即将面临人居环境恶化、街区功能混乱、肌理文脉危机等问题,新旧城区及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也将不断加剧。

3.2 文化空间割裂

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定的物质空间进行体现。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常出现重视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宣传,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所需的物质空间的塑造,造成文化空间割裂。例如,沙县富口镇盖竹村的小腔戏,虽被三明市政府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并通过组织戏团、开设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保护,但规模小、设施破旧、人员不足,在村里进行演出时也都是临时搭建舞台。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阻碍了小腔戏的保护发展。

3.3 保护主体单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当前,三明市传统村落保护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保护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村民参与程度低。以沙县为例,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剩下的留守人群缺乏参与保护的行动能力,对传统村落的各项保护举措很难落到实处。另外,很多对传统村落建设在经济、交通相对落后的地方,投资回报率低,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村落保护。

3.4 发展模式固化

要想发展和保护传统村落,必须集中力量搞旅游,这已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相关人员的固有思维。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固化且过于单一、趋同,加之开发技术不足,难以实现保护与利用平衡。沙县水美村、永安市洋头村等都主张通过旅游开发来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对村落资源的正确认识,仅定位在一般性的古堡旅游观光,导致村落建设文化含量低且同质化高,无法有效落实对村落的整体保护。

4 三明市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对策

4.1 重视整体规划

4.1.1 将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空间分布上,传统村落虽然较为广泛地分布在三明各县(市、区),但仍具有热点特征,即主要集中在永安、大田、尤溪三县(市)。这3个地区传统村落保存最多,集聚程度最高,而其他地区存量较少,集聚程度较低。因此,此研究在三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构建了传统村落“五中心、八节点、多片区”的空间影响力分布格局。“五中心”为尤溪的洋中镇,大田的济阳乡—屏山乡—华兴镇、永安的小陶镇、永安的贡川镇、清流的赖坊乡。“八节点”为梅仙镇—台溪乡—溪尾乡、新阳镇、槐南镇—建设镇、青水乡—桃源镇、富口镇、夏阳乡、杉城镇和石壁镇—曹坊镇。

4.1.2 在具体村落的整体保护上应坚持以规划为先。整体性保护传统村落时,三明市要坚持以规划为先。在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协调规划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和建筑设计开展村落整体风貌整治,着力彰显传统村落特色,改善村落风貌。第一,在修复传统建筑景观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养时尽可能采用原有工艺和施工原材料,在修葺过程尽量保留原构件,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的原始风貌。第二,在设计新建建筑景观时,按照“建新如旧”的设计理念,从新建建筑的外形、功能、工艺、材质和色调等方面着手,以实现新建建筑景观的整体形式与传统建筑景观相协调。第三,针对严重影响传统村落整体景观的民居和建筑物群,应与居民协商后通过搬迁、置换、补偿等各种方法进行拆除及整体更新,以确保其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协调一致。

4.2 打造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是一个功能复合的文化空间系统,打造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不仅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本身,还要保护其传承人和生存环境[11]。第一,全面开展传统村落非遗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合理挖掘和利用各类文化遗产。以村落为单位,通过建立乡村文艺“一村一团”大联动项目,将民俗文化、手工技艺、传统戏曲等非遗项目与村落特色相融合,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演出机制。第二,在尽力修缮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空间的前提下,依托古建筑打造三明市博览馆、非遗展示馆,为展示村落文化提供平台。此外,定期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演活动,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三,对传统村落现存的寺庙、宗祠等传统文化空间进行摸底排查认定工作,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同时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管理制度。

在新一轮的村庄规划中,首先要梳理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山水格局、历史街巷、传统风貌建筑、生产工具和历史环境要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口头曲艺、特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原生的地域环境及特有的村落空间布局,要想真正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实现村落空间的复兴,必须将非物质文化与村落历史空间环境有机结合。从空间层面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的组成与形态,包括仪式空间、教育空间、表演空间、商业空间、生产空间及生活空间六类;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对应不同的承载空间,每一类承载空间在传统村落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共同形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既要防止承载空间受到破坏,也要对这些承载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进而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3 探索多元主体协同保护模式

将社区营造与村落保护相融合,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为核心、以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主体整体协同保护模式。第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引导与协调作用,积极联系各方力量,制订三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同时构建有效的利益补偿和惩罚制度。第二,坚持以居民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主体。通过社区营造、加强社区交流分享经验,鼓励居民参与村落规划实施。同时,加强村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水平,并通过民意调查、居民会议、社区研讨会等实现政府与居民共建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第三,发挥社会的辅助作用。通过落实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乡绅乡贤等积极参与保护传统村落,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提供支持。

4.4 创新发展模式

三明市应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节庆及自然与生态资源等村落自身资源优势与不同的区位条件,在保护的前提下创新传统村落发展模式。首先,按照布局选点“三边”(景区周边、城市周边、交通干线周边)原则,确定首批重点开发对象。其次,具体开发时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例如,忠山村可结合古民居群,御帘村则可结合历史文化和绿色资源;林畲乡可打造革命历史名人品牌,水尾村则可打造革命历史事件品牌;温坊村主打红一师和红军东方军三次驻扎地品牌,洪田村则主打少共国际师指挥部品牌;杉城镇红军街可呈现苏区建设历史场景,曹坊镇则呈现“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