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张玉鹏 王婷 管褀煜 张淑琦 牛亚琼
[摘 要] 为明确具有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地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及影响因素,选取甘肃省武威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问卷与统计年鉴收集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民的基本情况、主观意愿、感知情况、政府政策4个方面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性别、农民是否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动就业与经济发展、农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对此,需要优化培训措施,对农民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对乡村旅游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
[关键词] 乡村旅游;农民;参与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4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融合多项产业共同发展,发展潜力巨大,是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1]。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主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能有效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因此,研究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对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效益、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地概况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文化遗产丰富,自然景观瑰丽,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良好。农旅融合发展带动了武威市经济增长,直接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2021年,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仅10月1—7日,武威市共接待游客56.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 551.25万元。发展乡村旅游是拉动乡村经济内需、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利用调研所得数据与查阅统计年鉴,对武威市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为当地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2 调研数据描述性分析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的群体特征,选取武威市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统计年鉴,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设置并收集了157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民的基本情况、主观意愿、感知情况、政府政策4个方面。同时使用SPSS软件,通过Logistics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了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为武威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2.1 农民基本情况概述
通过对157份有效样本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出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对乡村旅游发展有参与意愿的农民占比达73.89%,说明大多数农民愿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农民的参与意愿较强烈。
图2为农民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效益的态度统计结果,完全不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效益的人口占总调查人口的3.82%,不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收益的农民占比为5.73%,对乡村旅游建设能否带来切实效益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民占比28.03%,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收益的农民占比50.32%,十分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收益的农民占比12.10%。这说明大多数农民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收益。农民是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核心主体,因此,农民主观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来切实收益对乡村旅游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表1为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因统计分析结果,认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家庭增收、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获得就业岗位、响应政府号召等的农民占比均在50%以上。这说明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获得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家庭增收。但由于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切实需求,因此,部分农民无法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从而不利于有效提高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参与度。
2.2 模型构建及变量赋值
在实地调研与数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假设,因农民参与意愿仅包括农民认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必要和没有必要,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因此,使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可以满足数据分析需求。根据调研数据,主要从农民基本特征、政策感知情况、政策宣传情况3个方面对有效变量进行赋值,赋值结果如表2所示。
对所有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从表3可知,共有157个样本参加分析,其中认为有必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民为116人,占比73.89%,认为没有必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民为41人,占比26.11%。这表明大部分农民认可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但实际调研发现,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资金缺乏,或对乡村旅游认知不全等导致。
为检验整体模型结果是否有效,对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模型的P值小于0.05,说明模型的结果是有效的,且通过不同的变量组合,多次比较分析AIC值和BIC值时,发现最终模型的AIC值和BIC值最小,说明在剔除和重新组合部分影响因素后,模型的结果更加显著。
为保证回归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对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和拟合程度进行分析[2],检验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由二元Logistics回归预测准确率结果可知,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9.62%,模型拟合情况比较糟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农民具有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另外,当真实值为1时,预测错误率为7.76%,说明预测结果比较准确。由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可知,P值大于0.05(P=0.265),说明模型通过了Hosmer-Lemeshow检验,原假设被接受,模型的拟合度较好[3]。
2.3 回归结果分析
结合调研数据,对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通过HL检验,从模型整体情况来看,Nagelkerke广义决定系数(Nagelkerke R2)为0.396,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进一步得出模型的表达式如下:ln(p/1-p)=-6.147+1.567X1-0.276X2+0.200X3+0.394X4+0.079X5+0.782X6+0.042X7+0.614X8+0.516X9-0.825X10。
如表7所示,X1的回归系数值为1.567,在0.01水平上显著(Z=3.422,P=0.001<0.01),说明X1对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性别以女性为对照项,优势比为4.794,说明男性样本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可能是女性样本的4.794倍。经过对比,男性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远高于女性。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充分发挥男性的劳动能力,并且积极鼓励更多的男性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从而增强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
X6的回归系数值为0.782,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3.335,P=0.001<0.01),意味着X6对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优势比为2.186,意味着当农民认同乡村旅游建设能带动就业与经济发展增加1个单位时,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变化(增加)幅度为2.186倍[4]。因此,当地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切身体会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切实收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同,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
X9的回归系数值为0.516,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Z=2.365,P=0.018<0.05)[5],意味着农民认为当地村委或上级政府对此的积极性与宣传力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优势比为1.675,意味着当地村委或上级政府对此的积极性与宣传力度增加1个单位时,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的增加幅度为1.675倍。当地政府积极的宣传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提升农民对乡村旅游政策的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参与意愿与积极性。
3 结语
通过Logistics模型回归分析,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认知度、纯收入和宣传频率等。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无法有效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禀赋来发展乡村旅游。对此,政府相关部门需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使农民能更好地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降低乡村旅游运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主体。但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对乡村旅游认知不全面,无法主动有效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产品的宣传推销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仅仅依靠提供基础服务参与乡村旅游,无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取收益。因此,为提高农民参与度,应优化培训措施,不断对农民进行技术训练,努力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同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确保农民能提高自身经济收益,全方位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泽芬,鲁静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基于贵州省小农民视角分析[J].南方农机,2021(12):96-98.
[2]贾海神,黄敏.基于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教师集中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55-59.
[3]田帅,陈家琪,张佳媛,等.“双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研究: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8):86-87.
[4]陈文妍,吴肖淮,潘富,等.琼北经济圈乡村旅游女性意愿调查与影响因子分析[J].当代旅游,2020(28):27-31.
[5]吴利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乡村旅游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研究[J].福建茶叶,202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