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人工育苗及苗期病虫害防治研究
作者: 徐有文[摘 要] 麻竹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螺蛳粉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为推进螺蛳粉产业发展,柳州市推进绿色生态酸笋原材料基地建设,扩大了麻竹种植面积。基于此,对麻竹竹枝扦插育苗技术、笋蔸育苗技术、埋节育苗技术、压条育苗技术及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推动柳州市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麻竹;人工育苗技术;苗木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3
0 引言
麻竹系竹亚科牡竹属巨型笋用竹,是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1]。培育优质麻竹苗木是麻竹人工林速生高产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麻竹人工育苗及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推动麻竹种植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竹枝扦插育苗、笋蔸育苗、埋节育苗、压条育苗是麻竹人工育苗的主要方法。
1 竹枝扦插育苗技术
竹枝扦插育苗分为主枝育苗和侧枝育苗。主枝育苗是指利用母竹上生长健壮且具有隐芽的主枝进行扦插育苗。侧枝育苗是利用麻竹主枝基部隐芽抽发的次生枝(即侧枝)进行扦插育苗。
1.1 苗床准备
麻竹育苗忌用低洼地、积水地、沙地等。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良好的林地做苗圃。扦插前30 d整地做床,全面清除苗床上的杂草、杂灌、石块等。整地前每667 m2施钙镁磷肥200 kg,翻入土壤后精耕细耙,平整地面。苗床宽100 cm,上铺10~15 cm厚的小石子或粗沙,再铺5 cm厚的细沙。苗床间留40 cm宽的步道,并挖好排水沟。
1.2 育苗容器和基质准备
推荐使用容器培育竹苗,可以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可选择规格为20 cm×25 cm或22 cm×30 cm的无纺布容器。容器内装育苗基质,以装平容器口为宜。基质用55%黄心土+40%火烧土+3%磷肥+2%菌根土配制。黄心土、火烧土含菌量低,可降低苗期病害发生率。菌根土即从麻竹林中挖取的湿润表土,以促进插穗生根。摆放容器袋前1 d,用0.1%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苗床进行消毒,每1 m2苗床用药液1.5 L。翌日把容器袋整齐摆放在苗床上,容器间空隙用细黄心土填实,并在苗床周围培一层土。
1.3 插穗选择及处理
插穗要在每年2—4月竹竿开始萌动时剪取。母竹应选择二三年生的优良品种麻竹。在母竹中下部选择一二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基部完全木质化、芽眼饱满、隐芽完整的主枝、侧枝,用锋利的刀具在枝条基部下方2 cm处切取接穗,要避免损伤枝蔸和隐芽,在第2节上方斜切成马耳形。每50根枝条基部对齐绑扎成捆。把成捆的插穗基部浸泡在0.5%多菌灵溶液或0.1%甲基托布津溶液中消毒15 min,取出晾干,竖直放于阴凉处备用[2]。插穗要随采随插,不可放置过久导致失水。扦插前,把插穗基部浸入100 mg/kg的ABT 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30 min,或浸入100 mg/kg的ABT 2号生根粉溶液处理10 h,取出2 min后扦插。
1.4 扦插处理
先用直径1.5~2.0 cm的木棍在容器袋基质中倾斜25°打孔,深度为15~20 cm,再把插穗放入,并把周围基质压实。扦插完成后,给容器袋喷水,以保持基质湿润。
1.5 扦插后管理
1.5.1 浇水。扦插后视基质水分含量喷水,要做到少量勤浇,保持基质湿润即可。扦插7~15 d,插穗会萌发新芽,生出根系。生根后20 d左右发出第一批笋。此后要控制浇水次数,防止基质含水量过高而影响竹苗生长。
1.5.2 施肥。插穗生根后,可每7 d施一次叶面肥,每667 m2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3 kg。待竹苗木质化后,每667 m2施4 kg复混肥,肥料配比为竹苗专用复合肥[m(N)∶m(P)∶m(K)=25∶10∶10]1 kg+2 kg过磷酸钙+2 kg氯化钾,肥料要混合均匀。
1.5.3 除草。第一次笋出齐后,如果基质中生出杂草,要在喷水后进行人工拔除。务必要把杂草连根拔起,以减少杂草复生。
1.5.4 遮阴。5月光照增强时,及时搭盖透光率50%的遮阴网。早上及时盖网,太阳落山后揭网。
待竹苗地径大于1 cm时,即可选择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生长健壮的竹苗出圃造林。
2 笋蔸育苗技术
笋蔸是指位于地下的密生蔸根的竹竿基部,常由多节竹节组成。笋蔸育苗主要是利用笋蔸蔸根的生长能力和萌发新枝能力培育新的竹苗。
2.1 苗床准备
笋蔸育苗宜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距离水源较近的平坦地块,土壤以沙壤土为宜。育苗前30 d深翻耙细,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平整地面。晾晒7~10 d后做床,苗床宽2 m,长度视育苗数量而定。苗床间留40 cm宽的步道,并挖好排水沟。
2.2 笋蔸挖取
2—3月,竹蔸芽目即将萌动前,选择上年采笋后保留的主枝竹蔸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竹丛,挖取笋目饱满新鲜、直径5~10 cm、充分木质化且着生活枝的一两年生健壮笋蔸,要具有完好的节芽和竹枝基芽。挖取笋蔸时,先用锋利的刀具把活枝第2节上方2 cm处截断,清理竹蔸周围土壤,露出笋头,砍断竹蔸秆柄与母竹的连接处,挖出笋蔸即可。挖取过程中,要避免损伤竹蔸的笋芽和撕裂枝蔸,挖出的笋蔸立即蘸泥浆并置于阴凉处保湿。笋蔸要随挖随栽,不可长时间放置。
2.3 笋蔸移植
育苗前,把笋蔸基部浸泡在100 mg/kg的ABT 1号生根粉溶液中6 h,取出3 min后即可移植。在苗床上按行距30 cm、深20 cm开沟,施入质量比100∶1均匀混合的普钙和甲敌粉,或施入5 cm厚的草木灰,按照25~35 cm的株距把笋蔸垂直或斜向摆在沟内,要求芽眼分列两侧并与沟平行[3]。覆土并压紧,使土壤与竹蔸紧密接触。覆土厚度要超过竹蔸面5 cm。移植后浇一遍定根水。
2.4 栽后管理
笋蔸移植3 d后,可以用38%莠去津500倍液对苗床喷雾防治杂草,然后覆盖薄膜。覆膜时,要求笋蔸上保留的竹枝穿透薄膜,并用土压实,以保温保湿。苗床土壤干燥时,可适当灌水,使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70%。移栽15 d后,可见笋蔸发芽。此时要及时挑破新芽上方薄膜,使竹芽顺利生长。移栽35~40 d,大部分竹芽出土时即可全面揭膜。
笋蔸育苗一般在6月初即可出圃[4]。起苗时要避免损伤根系和幼芽枝条,并带宿土造林。
3 埋节育苗技术
埋节育苗是利用竹节上隐芽的生长能力培育新的竹苗。由于埋节育苗主要以一二年生的母竹作为育苗材料,易受麻竹资源的限制,故此方法主要在麻竹资源丰富的部分地区应用。
3.1 育苗地选择
麻竹埋节育苗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砂壤土地块,避免使用积水地、缺水地、黏土地育苗。育苗前30 d全面整地,深翻耙细,挖好排水沟。
3.2 竹节处理
选择一二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竹,以二年生母竹最佳。因为二年生母竹组织较为成熟,植株养分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育苗成活率。将母竹贴地面伐倒,每节上保留一条粗壮枝条,将其余枝条及尾梢全部削去。将母竹每2节为一段截断,再将保留的枝条在第一枝节上方2 cm处切断。每一竹节上要有2个完整的芽眼。竹节削好后放入清水或埋入湿沙中保温催根。
为提高竹苗成活率,可采用切口埋节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在两个竹节中间砍开宽2 cm、长4~5 cm的切口,露出竹腔。在竹腔内灌入500倍高美施有机营养液后封口[5]。利用营养液中的水分、养分促进竹节生根、发枝。
3.3 埋节育苗
育苗时间宜以3月下旬至4月为宜。过早或过迟均会因气温的影响降低育苗成活率。埋节时,在苗床上按行距40 cm开深15 cm的沟,按节距15 cm把处理好的竹节平放在沟内,进行切口处理的要把切口朝上,喷一次透水后,覆盖5 cm厚的细土。为保持苗床土壤湿度,可覆盖一层稻草。
3.4 苗床管理
3.4.1 水分管理。要根据土壤含水量适时浇水。降雨较少时,可每7 d浇水2次,以水分润透苗床为准。埋节后约10 d可见竹节发芽抽枝,此后可每7 d浇水1次,并视土壤墒情增加浇水次数。
3.4.2 适时施肥。竹节生根后7 d施第一次肥,可使用生物菌肥或复合菌肥灌根或穴施,每667 m2苗床施肥25 kg。此后每15 d追肥一次,促进竹苗生长。
3.4.3 松土除草。竹苗生根并生长稳定后,苗床发生杂草时要及时进行人工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尽”的原则,避免杂草与竹苗争夺水分和养分。
4 压条育苗技术
压条育苗技术主要利用麻竹枝条上隐芽萌发生根的能力培育新的竹苗。采用压条育苗不减少母竹发笋,成本低且苗木根系发达。但其操作复杂、取苗难,是麻竹资源不丰富地区采用的育苗方法之一。
4.1 母竹选择
3—6月进行压条育苗。以2~5 a生、地径5 cm以上的健壮麻竹作母竹。选择无病虫害、木质化程度高、直径不小于0.6 cm的枝条进行压条。枝条长度大于40 cm的可保留3节,截断多余枝梢。
4.2 营养土准备
可使用腐殖土为基质配制营养土。先把基质用敌敌畏灭菌杀虫,按5份基质+3份锯末+2份腐熟有机肥均匀混合,添加普钙或竹类专用肥,并添加100 g/kg的HC-3号生根促进剂。配制好的营养土要加清水,使含水量保持在80%左右,封好薄膜。
4.3 压条
用0.04~0.06 mm厚度的薄膜,剪成30 cm×30 cm大小的方块。每块薄膜包裹300 g营养土,再用绑带包扎在枝蔸上,使枝蔸位于营养土中间位置。绑扎要密实,使薄膜不透风,以保持水分。每株母竹压条不超过10节,以免影响苗木质量。
4.4 压条管理
压条20 d左右可见竹芽钻出营养土,此时在薄膜上切开小口,促进竹芽出膜。待芽长30 cm以上时,保留两三节扭梢封顶,抑制顶端优势,促进生根和侧枝生长。当幼苗生长出20条根且枝条充分木质化后,及时入地假植炼苗。
4.5 假植炼苗
把竹苗从枝蔸基部锯下,去除薄膜,带营养土假植。在假植苗床上搭拱棚,并覆盖透光率为25%的遮阴网,炼苗45 d左右。炼苗期间可叶面喷施100 g/kg的HC-3号生根促进剂,缩短炼苗时间。当竹苗长出新叶、生出新根后即可上山造林。
5 麻竹青苗期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麻竹苗期病害主要为煤污病。该病害会影响竹苗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竹苗生长衰弱。可通过加强抚育管理,合理调节苗床密度,增加苗床的通风透光性,防治该病害。在5—6月,可喷施多菌灵800倍液或石硫合剂进行预防。
5.2 虫害防治
麻竹苗期虫害主要有竹蚜虫、介壳虫、竹螟、竹象鼻虫等。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5.2.1 竹蚜虫防治。加强苗床管理,降低虫口密度;保护草蛉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发生初期,喷洒2%石灰水或40%吡虫啉1 000倍液进行防治;如果虫口密度较大,可用5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
5.2.2 介壳虫防治。加强母竹检疫,防止带虫育苗;加强苗床管理,及时清除被害枝叶并销毁;保护瓢虫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用20%戊菊酯1 000倍液喷雾防治。
5.2.3 竹螟防治。连续育苗的苗圃地要做好冬季垦复工作,破坏竹螟幼虫的越冬场所,降低来年虫口密度;成虫发生高峰期,可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每667 m2苗床喷施15%敌敌畏烟雾剂2 kg杀灭幼虫。
5.2.4 竹象鼻虫防治。连续育苗的苗圃地要进行冬季垦复深挖,破坏害虫的越冬土室;虫害发生时,可在清晨或黄昏进行人工捕捉;出笋前可用2%辛硫磷粉剂2 000倍液喷洒地面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何钧潮.笋用竹丰产培有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62-65.
[2]辉朝茂,杨宇明.中国竹子培育和利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0-83.
[3]张晓梅.麻竹人工育苗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9(3):41-42.
[4]段桂林,段其宗.麻竹分蔸育苗技术[J].云南林业,2003(5):19.
[5]廖贵本,李梅青,朱小宁,等.麻竹冬季育苗初探[J].广西农业科学,2005(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