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价格政策演变对其供给的影响
作者: 刘梅芳
[摘 要] 我国对大豆供给相关问题高度重视,其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2008年至今,我国大豆价格政策的变化可分为临时收储阶段、目标价格补贴阶段、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阶段及大豆振兴计划阶段。不同阶段的大豆价格政策,对大豆供给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临时收储政策使大豆供给减少;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结果不一样,但总体来看,其使生产者的比较收益减少;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促使大豆供给增加;大豆振兴计划也使大豆供给不断增加。
[关键词] 大豆供给;政策演变;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大豆振兴计划
[中图分类号] F326.11;F81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8--4
0 引言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是食用植物油、畜禽养殖蛋白粕的主要原料,这使得大豆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是,2008—2020年,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只有15%左右,这不仅拉低了我国粮食自给率,也影响了粮食安全水平。我国过去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劳动成本的快速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而大豆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也不例外,国内供给大体上呈减少的趋势。这些短期内产生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不仅与大豆生产成本的提高有关,还与大豆市场中的政策干预有关[1]。
在大豆供给孱弱而消费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国内消费高度依赖进口。进口大豆虽然能够弥补国内供给的不足,但对国内市场、农民利益造成了巨大冲击,农民生产意愿不断下降。如果某种商品对国外市场依赖过大,在外部环境恶化时,会对国内的消费市场、国内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等造成一定的冲击[2]。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统筹协调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平衡。因此,要不断完善国内大豆供给市场政策,以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更好地保障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平衡。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豆供给孱弱的原因,笔者对各个阶段的大豆价格政策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大豆产业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1 我国大豆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演变分析
1.1 我国大豆供给存在的问题
1.1.1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与世界主要大豆种植国相差甚远。2008—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缓慢波动。其中,2008—2018年,种植面积均在900万hm2以下;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最大值;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小,这主要是因为2015年我国处于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和开始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空隙期。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使我国大豆产业面临挑战。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保障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决定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3]。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较2018年增加145.7万hm2,增幅为17.3%。尽管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使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增幅较小。同时,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相比,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依然较小。从图1可知,2020年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分别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3.38倍、3.77倍和1.69倍。
1.1.2 我国大豆单产较低。除了种植面积较小以外,我国大豆生产还存在单产低的问题。从表1可知,2008—2020年,我国大豆单产虽然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大豆单产均在2 t/hm2以下,而其他大豆生产国的单产值基本都在2.5 t/hm2以上。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平均单产分别为3.10、3.07 t/hm2,而我国仅为1.81 t/hm2,与美国、巴西平均单产相差1.29、1.26 t/hm2。国产大豆单产低与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密切相关。非转基因大豆品种改良缓慢、易受天气因素影响且抗虫性较弱,因此,其单产很难大幅提升。转基因大豆具有高产、抗耐除草剂及抗虫等优点,因此,其更容易成活且单产更高。
1.1.3 我国大豆产量不足且消费高度依赖进口。我国2008—2020年大豆消费、产量及进口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2008—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基本保持稳定,都在2 000万t/年以内,2019年和2020年的产量有所上升,但与消费量之间相差甚远。其中,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 960万t,但该年消费量为11 985万t,有10 025万t的供给空缺。从图2还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进口与消费趋势同方向波动,国内供给与消费相关性较小。由此可知,我国对大豆的市场需求没有带动国内大豆种植户的种植热情,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现象没有改变。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大豆进口不稳定性风险不断增加,大豆消费依赖进口的局面会给国内大豆产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国内大豆供给孱弱的原因,以保障大豆供给安全,甚至是国内粮食安全。
1.2 我国大豆价格政策历史演变情况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时,在农业方面承诺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对全部农产品实行关税化管理[4]。这意味着相比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我国没有足够的关税政策空间调控农产品进口市场[5]。因此,想要缓解进口农产品对国内产品的冲击,只能从国内相关政策入手。
我国政府对大豆供给高度重视,并且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因此,我国大豆生产政策的演变是以保护生产者的收入为目标,鼓励豆农种植大豆。2008年至今,我国大豆价格政策的变化可分为临时收储阶段、目标价格补贴阶段、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阶段及大豆振兴计划阶段。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国际粮油价格持续下跌,大豆作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价格也随之大幅下降。国产大豆价格从5 400~5 600元/t下跌至3 300元/t左右。除此之外,进口大豆的到港成本更是低于3 000元/t。我国对进口大豆没有实行配额制及其他制度,导致国内大豆产业受到极大影响。为防止“谷贱伤农”,保护大豆种植户的利益,2008年我国首次将大豆纳入收储范围,对大豆实施临时收储政策。该政策的特点是政府作为购买方,采用“高买低卖”的手段来稳定大豆市场价格。
但是,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豆价格扭曲和“进多出少”的现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于2014年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并开始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我国利用目标价格政策减少政府对大豆市场的干预,市场价格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6],有效缓解了大豆价格扭曲及“进多出少”等现象。
但是,受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目标价格政策设定的最低收购价很难达到农户的种植收益预期,促进生产的成效也因此大打折扣。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豆生产,2017年我国开始实行大豆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虽然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改变了大豆价格定价权,但由于我国大豆种植效益较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了提升豆农种植积极性,国家从2019年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希望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单产,提升大豆种植收益,进一步增加供给,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2 大豆政策演变对供给的影响
2.1 临时收储政策对供给的影响
2008年,我国大豆临时收储价格为3 700元/t,远高于当时的市价和进口大豆的到港成本。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之初基本稳定了国内大豆产量,使国产大豆产业并未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此后两三年国内大豆产量一直维持在1 500万t/年以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时收储政策扭曲市场价格的缺点逐渐暴露,豆农种植收益锐减。因此,2011年以后,国内大豆产量开始大幅减少,2013年我国大豆产量下降到了1 240.71万t,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330.19万t。
2.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供给的影响
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国内大豆价格从之前的国家托底转为部分市场决定。从福利角度比较临时收储政策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促使收益从消费者转移到农民,在增加生产者剩余的同时,消费者的福利受到了损害,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会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得到增加。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点的目标是“保障基本收益”和“市场决定价格”。但是,从实施结果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不同地方的实施效果不一样。有的地方呈“负面”效果,以辽宁省为例,2013年种植大豆的净利润为2 377.05元/hm2,但是到了2014年,大豆种植的净利润加上目标价格补贴后还处于亏损状态,亏损1 331.7元/hm2;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也由2013年的2 803.95 kg/hm2减少至2014年的
2 124.90 kg/hm2。有的地方呈“正面”效果,以黑龙江省为例,2014年种植大豆的净利润为464.70元/hm2,加上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补贴的907.50元/hm2,较2013年每公顷净利润平均提高了844.35元;2014年,大豆的单产也较2013年增加了421.50 kg/hm2。此期大豆价格在以下4个省(自治区)都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的大豆价格从2013年的1.13元/kg下降至2014年的1.05元/kg;吉林省的大豆价格从2013年的1.14元/kg下降至2014年的1.05元/kg;辽宁省大豆价格从2013年的1.25元/kg下降至2014年的1.18元/kg;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豆价格也从2013年的1.14元/kg下降至2014年的1.04元/kg(见表2)。
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之初,豆农种植收益有所上升,国内大豆产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与2013年相比仅增加了27.86万t。但到了2015年,受前一年大豆种植收益上升不明显的影响,豆农种植意愿又有所下降,与2014年相比大豆产量下降了31.83万t。到了2016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豆农的种植效益得到提升,大豆的产量也大幅增加,较2015年增加了122.81万t,但总量依然没有2010年以前高。从整体来看,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大豆价格更加市场化,但也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效益,导致大豆供给的增加不是很明显。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大豆产量的提升,还要不断完善大豆保护政策。
2.3 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对供给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与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均属于价补分离,与当期大豆种植面积直接挂钩。两者的区别在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根据当年大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确定补贴额,而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则事先确定补贴额,与大豆市价无关。
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政策的实施,使大豆供给不断增加。大豆产量从2016年的1 359.55万t上升到2018年的1 596.71万t。可见,该政策对国内大豆供给具有促进作用。
2.4 大豆振兴计划政策对供给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增强我国大豆种植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019年我国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大豆振兴计划主要从4方面改善大豆供给:一是调整大豆主产区的补贴标准,增加豆农种植收益;二是开展大豆科技革命,提高大豆单产;三是提高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建设高标准大豆农田,增加旱涝保收的大豆种植基地;四是完善大豆销售程序,发展大豆订单式生产,促进豆农种植的积极性。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豆农的种植热情,大豆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841.3万hm2上升为2019年的930万hm2,增长幅度高达10.5%。同时,大豆产量也大幅提升,2019年的大豆产量较2018年增加了213.29万t。
3 我国大豆产业相关政策的改革方向
我国大豆价格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成效也非常显著。但是,在政策摸索过程中,不乏碰壁情况,如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一系列市场问题。因此,在下一步政策完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加快向市场化迈进的步伐,减少国家对大豆收购价格的控制,使我国大豆市场保持稳定。同时,我国还可以借鉴其他主要大豆生产国成功的经验,如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再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加以完善,同时要符合WTO农业协定。
第二,可以实施大豆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国家对农民的各类补贴,如生产者补贴、目标价格补贴等,通过政府发放补贴资金效率较低,而通过保险公司发放效率较高。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不同类型的保险,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增加大豆供给,并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第三,政府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补贴政策的作用。我国大豆补贴政策更多的是对豆农收入的补贴及保护。但是,研究美国补贴政策可以发现,其只对大豆种植成本进行补贴,其他的补贴(如收入补贴)则需要农户自己选择农业保险,这能有效提高大豆种植户对市场波动的敏锐性,从而降低大豆种植风险。我国可考虑借鉴这种做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文亭,卫龙宝,王倩倩.大豆市场政策干预对大豆国际价格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8(9):47-61.
[2]魏浩.中国反制美国大豆进口的应对战略与启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6):34-39.
[3]原梓涵,邵娜.大豆振兴计划实施背景下中国大豆市场分析及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9(6):4-9.
[4]叶兴庆.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与战略性调整[J].改革,2020(5):5-24.
[5]王鹰.关于稳定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口调控政策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4(10):17-19.
[6]周杨,邵喜武.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