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创意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高峰
[摘 要] 推进创意乡村建设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创意乡村建设尤为必要。当前,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不仅打造了3A级旅游景区盛世旅游度假村,而且以创意农业美学经济为引领,打造了大地艺术景观。但同时,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人才流失严重,创意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聚落空废化;资金投入不足,创意宣传较少。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考勒乡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创意新生力量;树立主体创新意识,加快创意产业发展进程;培育创意阶层,促进文化创意经济价值增值;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立乡村集体资本运作机制,寻求外部资本进入。
[关键词] 创意乡村;乡村建设;文化创意;西北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8--4
1 问题提出
创意乡村是相对于创意城市理念而言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意乡村建设被提上了新的高度。开展创意乡村建设对保护古村落遗产、延续乡村肌理、传递乡愁记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国外对创意乡村的研究较为成熟,最早可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Bell和Jayne[2]强调,创意乡村要根据乡村的特性,培育地方特色,以实现当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融合。Luckman等[3]从创意产品的视角对创意农产品进行研究,发现创意农产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hoi等[4]通过对12个村庄进行调查,发现普通村庄与创意村庄之间的区别在于居民是否积极参与村庄发展。
但目前,我国创意乡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大多关注城市创意产业,对创意乡村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严黎等[5]从创意产业链的视角,对湖北省广水市桃源村的乡村建设与改造进行阐述,并提出综合升级策略。呼万峰等[6]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出发,以河北省内丘县28个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在分析村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与策略。周武忠[7]从乡村文化与创意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与创意产业相结合,以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马建云[8]提出把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相融合,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和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发力点,但受到多方因素影响,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工作创新,完善配套措施,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可知,有关民族地区创意乡村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目前尚缺少对西北民族地区创意乡村建设路径的研究。因此,笔者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考勒乡进行实地走访,试图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建设创意乡村的道路,同时基于结构功能主义,针对东乡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国内外创意乡村建设优秀案例经验借鉴
通过对创意乡村建设、艺术介入乡村、乡村景观规划等相关主题文献进行梳理,按照案例是否有典型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并结合案例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及社会评价,从中挑选出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表1所示)。通过总结各个案例的创意要点,为西北民族地区创意乡村建设提供以下经验借鉴。
第一,创意乡村建设要回归大地,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乡村历史文脉和乡村肌理。碧山村和许村通过修缮当地古建筑和村落,唤醒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
第二,深化角色参与者与当地居民的良性互动。艺术家、政府、企业等发起者要与当地居民深入协商,注重外来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倾听并有选择地采纳其建议,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参与创意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中国台湾地区台南市土沟村在修建牛舍时,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当地居民的乡土记忆被唤醒,最终为村里最后一头作为精神象征的水牛建设了具有艺术乡土气息的牛舍。
第三,在进行创意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主要着力点。在建设初期,要避免出现追求经济利益至上的短期效应,应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参与创意乡村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上述成功案例通过组织相应会议、比赛提升了当地的品牌知名度,促进了当地居民创收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但同时,要吸取“莫干山计划”的经验教训。创意乡村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主动更新,激发当地内生力量,而不是外来利益相关者谋钱的手段。
上述经验对东乡县考勒乡的实证分析具有很大帮助,笔者从中汲取优秀成果进行分析。
3 东乡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发展现状
3.1 东乡县考勒乡概述
3.1.1 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东乡县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被誉为“陇上明珠”。东乡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辖8个镇16个乡村。考勒乡是东乡县下属乡村之一,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极度缺乏且年蒸发量较大,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显著且气候差异较大,环境承载能力已严重超载,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较小。因此,考勒乡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其内生发展动力。
3.1.2 社会环境基础。东乡县考勒乡境内以东乡族为主,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当地还保留着民族史诗“米拉尕黑”、擀毡、钉匠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制革、雕刻、织褐子、金银饰、刺绣等文化遗产,传承着古尔邦节、圣纪、拱北祭日等传统节日民俗。当地居民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以畜牧业为支柱型产业。考勒乡有龙考、三祁公路过境,交通相对较为便利。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的大力扶持,考勒乡的乡村文化建设由隐性走向显性,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向好。
3.2 东乡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东乡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稍有起色,依托刘家峡水库打造3A级旅游景区盛世旅游度假村和池滩万亩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田(见图1);以布楞沟村的通村公路为出发点,打造大地艺术创意农业(见图2)。毛沟村政府在公路两旁栽植花卉,形成了“车在路上走,人在花中游”的美景,促进了当地农家乐项目的发展。同时,东乡县政府积极规划旅游路线,即奔驰沟观景台—孝子峰—盛世旅游度假村—祁杨码头—东干码头—韩家嘴福神庙(道教)—洩湖峡—林家遗址彩陶园—县城住宿、观山城夜景灯光秀、游县城民俗风情园,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创意乡村的建设。同时,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通过对古聚落的修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肌理。
3.3 东乡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3.3.1 人才流失严重,创意人才匮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不断流失。考勒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缺乏文创企业和创意企业,短时间内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创新储备力量不足,无法发挥其规模效应与扩散效应。
3.3.2 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聚落空废化。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当地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且建设缓慢,导致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外流,乡村聚落空废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乡村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3.3 资金投入不足,创意宣传较少。东乡县考勒乡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当地政府没有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的规划费用,用于扶持创意乡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有限。此外,创意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投资多、见效慢、风险高,当地政府对创意乡村建设大多采取观望态度。虽然当地拥有大量的民俗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导致其知名度不高。
4 东乡县考勒乡创意乡村建设优化路径
4.1 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创意新生力量
首先,当地政府应充分理解建设创意乡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将创意乡村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当地创意产业发展。其次,政府应做好创意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勾勒出创意乡村整体规划,促进形成各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的行为合力,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并发挥志愿团体、专业组织、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方的协同作用。最后,鼓励企业、社会精英、社会组织、地方乡绅介入创意乡村建设,共建创意乡村建设“智库”,从改造当地农房开始,集思广益,进而活化当地创意乡村建设,充分挖掘特色产业,以促进创意主体内生式发展。
4.2 树立主体创新意识,加快创意产业发展进程
结构功能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最主要的观点是社会系统论,即社会是由多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其代表性人物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存在都应满足4种功能要求,即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笔者据此构建出适合东乡县考勒乡的社会系统。
基于适应功能,应加快创意农业特色化、差异化建设。考勒乡应以实用性、趣味性强化主题营造,构建以黑枸杞、玫瑰、杏林为主的观光农业;借鉴“稻田艺术”打造“马铃薯大地艺术”;树立东乡手抓羊肉、东乡洋芋等特色品牌,并发挥品牌的聚合效应;将马铃薯种植基地对外开放,通过发展体验经济,以延长其产业价值链,使其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
基于目标达成功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考勒乡应注重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与资源的有限开发和保护相统一,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资源、技术、文化为依托,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与乡村集体共识,实现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整合功能,融合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实现协同发展。第一,加强民族民俗工艺品的创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创意旅游的乘数效应。第二,鼓励游客参与刺绣、雕刻等民族民俗工艺品的生产,使游客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第三,加强农产品、节事产品和特色纪念品等的深加工,提升产品价值链,以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第四,加强创意旅游业的发展,加快生态旅游、农家乐、民俗风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农村生态民族民俗博物馆、国际艺术节等,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重组、延伸功能,同时加强民族演艺资源开发,培育乡土风情,通过短时间产业聚集,提升品牌知名度。
基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使民主共治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考勒乡在开展创意乡村建设时要注意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发展内生力量,转变以政府为主导的被动“输血”发展模式,使农民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地方乡村振兴委员会,同时注意发挥非正式组织“者玛提”的作用,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构建创意乡村建设文化系统,深挖其文化乡村的综合价值。创意产业的出现不仅后向关联创意人才,促使创意阶层涌入,培育创新意识;而且前向关联农业、工业、服务业,使之融合为创意农业、创意制造业(产品)和创意旅游业(审美体验经济),促使产业价值链增值。
4.3 培育创意阶层,促进文化创意经济价值增值
通过创意产业集聚的渗透、融合与辐射效应,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的主体,因此,加强创意阶层培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加快创意乡村建设。同时,应加强对考勒乡居民的培训,尤其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并引进创意领域和规划领域相关的知识型人才,通过内外双向联动,促进当地创意文化产业崛起和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价值增值。
4.4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政府应加大与当地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当地旅游旺季接待游客能力。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考勒乡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条件,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情况。同时,在修缮古村落时,借鉴贵州省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此外,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快手和抖音等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外传递“陇上明珠”东乡县文化符号,传播东乡县的手抓羊肉、西北洋芋等特色品牌。另一方面,立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东乡族特有的节日文艺表演活动,展现西北贡羊文化;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擀毡、雕刻、刺绣等从乡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