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全域农旅融合发展基础与格局研究
作者: 伍惠君
[摘 要] 东莞市是典型的工业主导型城市,农业、旅游业向来是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充分挖掘东莞市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以东莞市各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构建了以连片村庄因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子、生态旅游资源因子、优质农业空间因子及水资源环境因子五大核心因子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根据因子重要性赋予一定的分值,通过因子叠加得出各行政村的权重。利用GIS工具筛选出了12个精品乡村群,并提出融入分区统筹的顶层设计、推进农旅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订科学的农旅融合工作方案及完善农旅融合相关政策法规等农旅融合发展保证措施。
[关键词] 乡村地区;农旅融合;全域旅游;东莞市
[中图分类号] F323;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8--5
1 东莞市城乡发展轨迹
东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研究东莞市旅游业,必须以了解东莞市城市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综合研究东莞市城乡经济发展史,才能真正解读其发展模式,预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才能以此为基础,真正辨明旅游发展的资源基底、产业地位和成长空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莞市城乡经济发展进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
1.1 萌芽阶段(1949—1977年):传统农业、农村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东莞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县,乡村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重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与其他粮食主产区不同,东莞市因靠近我国香港,每年有草制品、烟花爆竹、蔬菜水果等出口,1977年外贸出口额达3 938万美元。同期,东莞市出现了少量的村级工厂,如五金机械、烟花爆竹、草织、腊肠等加工厂。
1.2 起步阶段(1978—1992年):农村工业化、分散式城镇化阶段
1978年,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东莞市乡村地区凭借靠近我国香港消费市场、廉价土地、低成本劳动力等优势,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自“粤字001号”太平手袋厂诞生起,东莞市各村镇相继利用原有的饭堂、会堂、祠堂建立工厂,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业务。“借船出海”的模式让乡镇集体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并逐步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由外商独资经营和外商合资经营的企业逐年增加。村镇集体发展空间快速扩大,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城乡建设,分散均质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1.3 加速阶段(1992—2000年):以镇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阶段
针对早期以农村工业化为核心的分散式发展带来的问题,东莞市委于1992年提出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各镇(街)围绕建设组团式城市编制建设规划,掀起了第一轮城镇建设高潮,城乡规划管理覆盖各镇(街),工业化高速推进的同时,城镇建设兴起并实现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92年的30%迅速增长至2000年的70%,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成型。此阶段城乡建设侧重于城镇,乡村地区仍按原发展模式向外扩张助力城镇化。
1.4 扩容阶段(2001—2010年):“一中心多支点”城市现代化阶段
自2001年起,在“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东莞市按照全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建设,中心城区逐步南移、东拓,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区、同沙生态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同时,围绕虎门镇、常平镇、塘厦镇等支点城镇进行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支点城镇发展,形成了集聚高效的“一中心多支点”组团式城市结构。东莞市以中心城区为中心,通过“一网”,把全市2 465 km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此阶段,乡村地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逐渐突出。为此,东莞市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方案》《东莞市整治旧村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致力于改善乡村环境,承接城市扩容。
1.5 提质阶段(2011年至今):新型城镇化阶段
2011年,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此,东莞市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加强生态控制线管控,严格保护农田山林绿地。为打破分散行政区的束缚和藩篱,加强市域统筹与整合,东莞市提出构筑“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以经济区统筹打破行政区藩篱,全市进入工业产业高级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阶段。经济方面,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社会方面,以人为核心,向城乡融合、本外融合、和谐稳定、全面协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东莞市乡村地区蕴含巨大的存量土地和外来资本,与城镇发展密不可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2 东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东莞市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2]。工业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当地酒店、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并带来了庞大的商务游客。这为东莞市旅游业的起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下,入境游客成为激发国内旅游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东莞市大力鼓励内向型经济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并探索城市组团化发展。东莞市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契机。
2.1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2.1.1 整体优良,顶尖缺乏。东莞市旅游资源种类全、数量多、结构优,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东莞市国家级旅游资源和省级旅游资源在广东省处于优越地位,但缺乏世界级旅游资源。
2.1.2 潜力较大,问题突出。东莞市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整体品质较高,开发潜力大。但是,目前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率低,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大于自然旅游资源;重物质、轻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品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突出。
2.2 旅游资源结构特征
2.2.1 地域分布集中,利于整合打造。从东莞全市旅游资源分布来看,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寮步镇、凤岗镇、长安镇、虎门镇等11个镇街占有全市旅游资源的54%,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打造与功能分化。
2.2.2 各镇(街)差异明显,利于重点突破。按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可将东莞市各镇(街)划分成3个等级。寮步镇旅游资源突出,总量最多,且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较均衡;莞城街道、清溪镇、凤岗镇、常平镇、石排镇、厚街镇、长安镇、虎门镇和石龙镇的旅游资源在单体数量上处于第二集团,总量较多,但资源结构较不平衡,人文旅游资源偏多;其他23个镇(街)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但结构较平衡。
2.3 优势旅游资源发掘
2.3.1 国际吸引力:三大经典。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水乡风情区、海丝商贸带三大经典资源具备国际旅游吸引力。这是东莞市旅游业崛起最为核心的载体。
2.3.2 全国吸引力:七类精品。森林生态、文化休闲、名人名馆、体育休闲、工业旅游、娱乐购物和节庆旅游七类精品资源具备全国吸引力。
2.3.3 全省吸引力:四类优选。休闲游憩、农业观光、红色旅游、宗教旅游四类优选资源具备全省吸引力。
3 东莞市现状农业空间格局
东莞市是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整体城市风貌以工业风貌为主导,山水空间逐渐边缘化与破碎化。在早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脱产的现象比较突出,农田以土地承包出租为主,根据《2021年东莞市统计年鉴》,2020年东莞市农业总产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足0.4%。近年来,东莞市针对乡村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用地、财政等优惠政策,鼓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同时,推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与区域共享、与城市共荣的发展新格局。目前,东莞市农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水乡新城、东部产业园和东南临深六大片区,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等特色产业。
城区片区主要包括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南城街道、石碣镇、高埗镇,主导产业为无公害、工厂化蔬菜种植以及供港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松山湖片区包含松山湖高新区、石龙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石排镇和茶山镇,主导产业为无公害蔬菜、荔枝种植,鼓励发展高端花卉、特色食用菌等种植;滨海湾片区包括滨海湾新区、长安镇、沙田镇、虎门镇和厚街镇,主导产业为无公害蔬菜、荔枝种植,鼓励发展香蕉等特色水果、高端花卉、绿色茶叶等种植;水乡新城片区主要包括麻涌镇、中堂镇、望牛墩镇、洪梅镇和道滘镇,主导产业为绿色香蕉、高端花卉、粮食作物种植,鼓励发展火龙果、番石榴、百香果、无花果等特色水果种植;东部产业园片区包括常平镇、黄江镇、谢岗镇、桥头镇、横沥镇、东坑镇和企石镇,主导产业为高端花卉、绿色荔枝种植,鼓励发展中草药、葡萄等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东南临深片区包括塘厦镇、樟木头镇、凤岗镇、清溪镇等区域,主导产业为绿色荔枝种植,鼓励发展高端花卉、莲雾等特色水果、绿色茶叶等种植。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构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了13个市级农业产业园以及11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果菜采摘、农业科普、认耕认种及田园观光等农业休闲项目。同时,东莞市现有10个市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导和发展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乐养老等农业新业态,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
4 东莞市农旅融合潜力地区识别
4.1 农旅融合的定义
农旅融合的实质是以农为本,旅游赋能。农旅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3]。乡村旅游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其近年来兴起的新模式,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农业和旅游业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1+1>2”的合力,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手段。
4.2 东莞市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东莞市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西部水乡、东南古村落群、城市中心区和山区。但总体来看,东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区域和镇(街)缺乏合作,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发挥资源的组团优势。这导致东莞市旅游景点和项目建设规模整体偏小,品牌影响力不高,也使得旅游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发展的格局。受此影响,东莞市旅游业至今仍未能建立起鲜明的特色形象,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增强东莞市旅游业的发展后劲,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统筹,以农旅融合为契机,鼓励区域组团式发展,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经济带。
4.3 东莞市农旅融合潜力地区识别
东莞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市域范围内农林用地面积达1 006 km2,占总用地规模的40.89%。东莞市山水人文资源本底丰厚:景观资源包括2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1个省级菜篮子基地、19个市级及以上森林公园、20个湿地公园、6个自然保护区、13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和10个市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包括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广东省传统村落、11个重要传统村落,2个历史文化街区,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笔者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结合旅游资源分布、政府政策侧重、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因素进行识别,挖掘东莞市旅游资源禀赋集中的魅力空间。通过选取连片村庄因子(省级新农村连片、市级农村连片、现场调研/地方推荐/困难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子(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重要传统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因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示范点)、优质农业空间因子(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水资源环境因子(河流水系、坑塘水库)五大核心因子作为评判标准,根据因子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分值,通过多因子叠加得出各村相应的权重,运用GIS工具筛选出分值较高的村庄连片区。根据式(1)对精品空间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