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 商碧玉 王雷

[摘 要]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也是传统园林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的园林上乘之作。通过对拙政园布局、景点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植物在古典园林中除具有基本的观赏功能外,还具有构景、改变空间意境、营造空间等功能。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可在借鉴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关键词] 拙政园;植物;构景;营造空间;历史园林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3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史》指出,园林的四大构成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其中,植物是唯一具备生命力的要素,植物造景效果直接关系到园林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园林艺术水平的体现。因此,植物造景在我国园林建设中始终占有较高地位[1]。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就是利用各种植物的搭配组合形成植物景观,展现植物的线条美、群落美、色彩美等[2]。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江南园林中又数苏州园林最为典型。因此,笔者以苏州四大园林之一拙政园为案例,通过分析拙政园的代表景点,了解植物在古典园林中发挥的作用。

1 拙政园概述

1.1 拙政园概况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属于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在数百年间屡易其主,还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整改、复建。当年的拙政园以植物景观、水石景观为主,建筑密度不高,充满浓郁的自然野趣。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并与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3]。

1.2 拙政园的布局及特点

拙政园面积4.1 hm2,可以算是一座大型宅园。全园分为3个部分:西部补园、东部新园、中部拙政园[3]。这三部分的景观各具特色,中部为全园的重点景区,具有江南水乡风格,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4]。

1.3 拙政园的价值

拙政园被视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疏朗典雅的园林风格、秀丽又富有野趣的园林景色著称于世[5],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拙政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拙政园中植物的作用及景点举例

2.1 构景功能

园林植物除具有遮阳、生产、观赏等基本功能外,还能与建筑相互配合丰富园景构图,如拙政园远香堂前栽植的广玉兰。同时,植物在构成园林轮廓线、增加景深层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拙政园中部池南主要依靠各种树木与曲廊、厅堂、亭榭等构成高低有序、起伏有致的轮廓线;拙政园中有许多姿态优美的树木栽植于厅堂楼榭附近或水池转弯处、桥头、路口等小节点处,起到对景或配景的作用;拙政园中部园景,自“柳荫路曲”看香洲,树木枝干可视为近景,曲桥为中景,香洲则为远景,这样把植物用作近景作为主景的点缀,除了改善构图、填补画面空白之外,还增加了画面深度和景深层次[4]。

2.2 改变空间意境

中国园林除了可以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外,还可以通过嗅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影响观赏者的感受。此外,春、夏、秋、冬时令变化,阴、晴、雨、雪等天气变化,也都会使空间意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人的主观感受。这些变化通常又都是以花草树木为媒介间接发挥作用[6]。

2.2.1 利用感官改变空间意境

2.2.1.1 视觉。植物材料有许多视觉特性,其尺度、线条、形状、色彩、叶形和质感等视觉要素都可以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空间的意境。例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是以观赏枇杷为主的园中之园,有枇杷数十株,因枇杷果实颜色鲜艳,此园又被称为金果园。这是通过色彩变化途径传递信息,影响人的感受[7]。

2.2.1.2 嗅觉。园林中的嗅觉效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香气,以植物特有的味道表达意境和渲染气氛,通过嗅觉途径起作用。例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与荷花池相对,每到夏季池中荷花盛开,花的清香就随着微风吹拂到远香堂内外[6]。

2.2.1.3 听觉。植物本身通常是不会发出声响的,需要借助自然环境变化或一些人为手段才能产生各种声音。例如,拙政园的留听阁东南两侧均临水池,池内栽植荷花,“留得枯荷听雨声”更能表现雨景意境;拙政园的听雨轩内栽植芭蕉,利用雨打芭蕉渲染雨景气氛。二者都是借助自然界的环境变化使植物产生声响效果,给人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6]。同样,利用植物产生听觉成景的还有拙政园的松风亭和梧竹幽居、苏州怡园的玉廷亭、南京熙园的桐音馆[8]。

2.2.2 利用时令变化改变空间意境。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各种花木的凋零、盛开都能反映出时令的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园林植物的季相特性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春花植物:观花类植物可以构成园林春季景观的主体,如梅花、桃花、山茶、海棠、牡丹和芍药等。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就是利用海棠主题造景。此景点以海棠为观赏主体,并突出观赏季节,为观赏者提供想象空间。拙政园中类似的景点还有以栽植玉兰为主的兰雪堂、玉兰堂,以观赏牡丹为主的绮绣亭等。

夏花植物:夏季观花植物有珍珠梅、木槿、荷花、睡莲、紫薇和石榴等,成为夏季景观中的亮点[9]。拙政园远香堂和芙蓉榭的池中都栽植荷花,以荷花为景观主题。

秋彩植物:园林秋季植物景观以秋季彩叶植物为主。拙政园中,利用彩叶造景的景观有拙政园待霜亭、梧竹幽居。待霜亭周围配植乌桕、榉树、枫杨、朴树等树种,以秋季逐渐变色的植物为主景。秋季可以在此亭看到植物由绿转红,标志着秋季来临,颇有意境。

观果植物:在园林景观中,观果植物除了具有园林植物的一些常规功能,如调节自然气候、美化人居环境等,还因其特别的果形、多样的果序、鲜艳的果色而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10],还可结合其视觉景观特性进行造景。例如,拙政园中的待霜亭和枇杷园,待霜亭周围种植柑橘数十株,到了秋冬季节,满树的红色果实美丽精致。

除可用观果植物营造冬景外,拙政园中还有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种小院内栽植的南天竹、蜡梅等作为冬景[11]。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中栽植许多蜡梅,冬季来临时蜡梅凌寒盛开,花香与瑞雪相映成趣,是园中欣赏冬景的绝佳去处[6]。季节的变化由各色花木的盛开和凋谢反映出来,这些在中国园林中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影响人的感受。

2.3 文化功能

植物在园林中除了具有基本的观赏功能、构景功能、意境营造功能外,还具有文化功能。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种类选择、配植形式、种植位置等往往都要考虑园林文化功能。植物的文化功能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就是指植物其他实用价值的相关文化;精神层面是指植物可以作为一种载体表达出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思想意识等[11],由此可以体会到园主人的造园目的、艺术审美层次及精神理想。

①梧桐:拙政园中部有一个四面开敞的小亭,名为“梧竹幽居亭”,亭旁栽植梧桐树和竹子。栽植梧桐是想引凤来栖,取吉祥之意;竹子则是象征着高风亮节、富有节气。②枇杷: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栽植枇杷数十株,以群植方式突出枇杷特征。枇杷具有殷实、富裕的象征意义,是一种吉祥之树,也象征着健康长寿、子孙富贵。③山橘树:拙政园中待霜亭栽种山橘树,由于这种橘树在霜降后呈红色,颜色鲜艳,煞是好看,故名为“待霜亭”,意味等待霜降。园主人意在借用橘不惧寒霜的特征寓意不怕摧折、凌寒坚韧的骨气。④残荷:枯萎的荷叶同样具有观赏价值。拙政园的留听阁处有残荷,可以借用晚秋残荷象征园主人内心坚韧不屈的精神。⑤荷花:拙政园的留听阁、远香堂、荷风四面亭和芙蓉榭等景点都与荷花相关。荷花有祥瑞吉祥之意,同时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12]。⑥黑松:拙政园内得真亭旁栽植黑松,借助松柏特性表现园主人坚强不屈的品格。黑松还具有长寿、促进事业发展的美好寓意和象征。⑦玉兰:玉兰堂为拙政园内一封闭小院,院内主植2棵玉兰树。玉兰花莹洁清丽、高雅圣洁,于春寒料峭之时屹立风中,一扫冬日的萧瑟景象,比喻容貌秀丽、才华出众的人,也象征着富贵。

2.4 营造空间功能

植物既可以通过不同的配植方式构成多种多样的园林空间,还可以根据园林中不同功能和构景的需要,与建筑、山石、水体、小品等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类型。

2.4.1 植物与建筑的景观空间构成。植物与建筑在园林中是相辅相成的,植物的合理配植会给建筑增添生气和活力,建筑的衬托可以使植物更具有历史感[13]。此外,植物可以补偿建筑空间的不足。当建筑之间的结构不紧密,不能有效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时,可以依靠植物形成有效界面,改善建筑空间的缺陷;在某些情况下,植物甚至可以在限定空间中起主导作用,或可以使用茂密的林木围合空间等[6]。例如,在拙政园的中部景区,建筑彼此相隔太远,无法起到围合、限定空间的作用,于是采用茂密的林木弥补此处建筑空间的不足。

2.4.2 植物与山石的景观空间构成。山无林不茂,山与林历来相辅相成。“小风吹鬓毛,将我入松声”的山林空间意境离不开植物的参与[14]。植物是假山景观的重要补充,所选植物的种类和结构由假山材质和类型决定。例如,土山需要营造自然山林的气氛,这种气氛需要依靠植物来营造,而石山专注表达叠石之美,给人以深山幽谷的氛围[15]。拙政园的假山不多不大、不高不险,是由中园的水中央垒土石构筑成东西2座湖心岛山,山上植被茂密,岸边散植灌木藤蔓,具有野趣。园林中还可以利用植物显示山石峭拔。这种情况下应稀疏栽植植物,石壁上的树种选择枝干虬曲的松树、朴树等。

2.4.3 植物与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园林中各类水体都是利用植物来丰富水体景观空间,使之更富自然情趣。例如,拙政园小飞虹北侧花草树木的色调、形体变化形成节奏对比,丰富水面构图。再如,拙政园中部二岛落叶树木较多、常青树木适宜,二者相互搭配,坡上浓密的竹林与水池旁的芦苇相结合,覆盖了宽阔的水面,景观效果较好。

园林水体边种植植物历来主张选取垂柳,一方面垂柳的枝条探向水面,在水面形成美丽的线条;另一方面利用植物的树干和枝条作为框景,在构图上有丰富水面景观层次的作用。拙政园中部景区“柳荫路曲”的造景方法就是由此衍生而来,既成为连接景区的引导线,又增加了景深和层次。荷花和芦苇多用于水体造景,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自然趣味性。

3 结语

通过对拙政园内各景点植物作用的分析,发现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初只是起到生产的作用,后来成为主要的观赏景观,再到后来可以改变空间意境。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植物形象逐渐人格化,人的主观情感开始主导植物景观的表达,植物景观开始具有文化功能,并始终在园林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芬.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1-4.

[2]梅其元.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湖南林业科技,2010(4):66-68.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9:27.

[4]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61-63.

[5]佚名.拙政园[J].科教文汇,2021(9):200.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3.

[7]林晶,李岳.视觉特性对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50.

[8]徐珊珊,陈月华.园林植物的听觉景观设计初探[J].南方园艺,2011(1):32-34.

[9]彭阳陵.植物触觉、味觉、嗅觉特征在园林景观中的心理暗示效应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7):101-102.

[10]佘波.观果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90.

[11]张鸣灿,林萍,潘耕耘,等.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10(5):2701-2703.

[12]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含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2):14-19.

[13]滕跃.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搭配的关系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59-67.

[14]陈敏捷.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24.

[15]巫文笑.江南私家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尺度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