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对口支援铜仁市农业项目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王雨蒙

[摘 要] 东西跨区域产业链协作不仅有效避免了农业生产风险的冲击,降低了产业内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推动了农业生产领域的纵向整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以江苏省苏州市对口支援贵州省铜仁市为研究对象,发现东西跨区域产业链协作存在质量不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铜仁市应从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农业产业协作市场化进程,加强企业监督、软硬结合实施引导,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户内生动力,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加大相关保险宣传、增强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健全农业生产保障制度、加强对项目的管护及后续监管等方面着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产业链协作;乡村振兴;东西协调发展;苏州市;铜仁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4

1 问题的提出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提出“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的工作要求[1]。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江苏省苏州市具有相对成熟的消费市场及较为充足的资本,贵州省铜仁市具有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两地在资源禀赋上能实现优势互补。因此,苏州市和铜仁市应在加强产业协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共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谋划实施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努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3]。

然而,东西农业产业协作,对地处我国西南部的铜仁市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资本与经验,确实能帮助铜仁市补足短板,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4]。另一方面,这种跨区域合作存在政府主导色彩过浓、市场机制作用受限、产业合作市场带动面狭小、合作过程缺乏产业链思维、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均衡等问题[5]。

因此,笔者结合苏州市对口支援铜仁市具体案例,探讨东西部跨区域农业产业链协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克服障碍、优化跨区域农业产业链协作的对策,以期丰富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研究,协调区域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 苏州市对口支援铜仁市农业项目实施成效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苏州市和铜仁市积极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坚持立足铜仁市自身优势,着眼补齐短板,推动产业链延伸。

2.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从2013年苏州、铜仁两地结成对口帮扶关系至2021年4月,苏州市累计支持铜仁市17.1亿元发展资金,建设帮扶项目1 240个,覆盖贫困人口70万人。同时,“黔货出山”计划累计达成销售额27.3亿元,共11.4万余户贫困户受益。2017—2021年,铜仁市累计引进以苏州市为主的东部企业210家,实际完成投资209.1亿元,带动8 662名贫困人口增收。

苏州市和铜仁市的跨区域合作,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更为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稳定的就业市场。2013—2021年,苏州市累计帮助铜仁市4.2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在苏就业4 344人,就近就地就业3.1万余人。这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

2.2 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也要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自2013年以来,苏州市先后接收了铜仁市近200名党政干部和3 788名专业技术人员至苏挂职和学习,同时派出420名党政干部和超1 500名专业技术人才前往铜仁市挂职和交流学习。此外,苏州市102个镇(街道、开发区)、378个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468所学校、136家医院与铜仁市119个贫困乡镇、416个贫困村、579所学校、208家医院结成了帮扶对子,实现对铜仁市深度贫困村、乡镇以上学校、医院的结对帮扶全覆盖。然而,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实现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还要进行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可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实现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据统计,苏州市与铜仁市自结对以来,共合作建设9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直供基地近3 333 hm2、重点农业企业33家。

2.3 增强“造血”功能,共谱产业协作新篇章

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现实问题,苏高新集团与铜仁市万山区于2018年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总投资超过1.5亿元的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该基地把农产品的收购、挑选、检测、加工及配送等集中于一体,并打造了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项目,吸引食行生鲜等企业签约。这条集收购、挑选、检测、加工及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打通了农业产业链下游的销售市场,让农户可以安心种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的现实问题。该示范基地于2020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截至2021年5月,已经累计向江苏省、上海市等东部地区销售铜仁市优质农产品超5 000 t。在这条供应链的帮助下,贵州省本土农产品经过精包装后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带动4 700余户农户增收。

3 苏州市对口支援铜仁市农业项目存在的问题

自苏州市对口支援铜仁市农业产业链项目以来,两地始终把产业合作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6],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但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仍出现了以下问题。

3.1 政府主导色彩过浓

在苏州、铜仁两地产业链协作过程中,政府多次主导发起相关支援项目,并制订了相关规划。从开始的规划到项目的开展,政府在资金、资源和技术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政府强有力的作用使得贵州省资源短缺、技术缺乏等短板得到有效弥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政府主导色彩过浓,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自主性,忽略了市场的作用。第一,相关项目从决策到实施各环节基本都由政府包办,忽视了企业和农户的参与,且并未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导致农户丧失主动性,变成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政府忽略了市场的作用,发挥绝对主体作用包揽各项工作,未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联动,导致资源整合度不高,影响产业链的发展。

3.2 帮扶衔接不合理

自2013年苏州市对口铜仁市帮扶关系确立以来,帮扶工作的形式、渠道、方法得到了全方位指导。然而,在具体帮扶过程中,存在帮扶主体(主要为企业)和帮扶对象(主要为农户)之间衔接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企业作为政府与帮扶对象衔接的重要枢纽,接受政府发放的补贴,但部分企业缺乏主动帮扶的意识,导致政府发放的补贴并未能真正投入帮扶农户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户缺乏政策解读能力和农业市场相关专业知识,只能被动接受相关政策,无法作为政策主体主动参与产业振兴项目。因此,企业凭借着产业链中绝对的主导优势瓜分产业收益,而农户却因条件限制无法真正获益。帮扶主体和帮扶对象利益衔接不合理导致农户利益受损,使大部分利益流入企业而未真正落到农户手中,导致产业发展利益分配不均,农户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

3.3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质量不佳

随着铜仁市特色农产品销路逐步拓宽,品牌对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价值的影响越发明显,农产品品牌建设难的问题也渐渐显露。第一,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受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对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品牌建设的性价比不高,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显著收益,于是将大量精力投入生产,生产产品多,品牌运营少,导致产品的辨识度低,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产品信誉值。第二,农产品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铜仁市根据自身种植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了鸡头米、蓝莓、茶叶、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种植项目,但都质量不高,且尚未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优势培育出特色农产品品牌。

3.4 农业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是典型的风险产业。当前,我国一般将农业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3个部分。在苏州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链的支持下,铜仁市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已较之前显著降低,但自然风险仍制约着铜仁市的农业发展。受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铜仁市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常见气象灾害有暴雨、春旱、冰雹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十分严重。从苏州、铜仁两地产业链协作现状来看,铜仁市诸多农户并不了解相关农业保险,缺乏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从而致使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增大了农户返贫的可能性。

3.5 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铜仁市未针对“菜单式”帮扶机制后续工作出台相关措施,大多数文件只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帮扶目标,加剧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产业振兴考核制度中,只体现了对产业经济效益的考核,并未涉及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等维度的考核内容。在这样的政策体系下,帮扶主体盲目追求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导致帮扶项目得不到长足发展[6]。此外,虽然铜仁市目前通过政府资金的支持,已正式步入乡村振兴阶段;但综观苏州、铜仁联合农业产业帮扶机制,目前尚没有文件明确后续工作,产业振兴后续服务保障项目不够完善,如若相关帮扶项目结束,帮扶资金中断,极有可能出现农业产业发展停滞甚至脱贫户返贫的现象。

4 解决对策

4.1 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农业产业协作市场化进程

过度依靠政府“输血式”帮扶,很难解决农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等问题[7]。为打破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政府应从项目具体运作者向引导者和协调者转型,充分重视市场主体的参与,充分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逻辑,推动相关产业市场化[8]。首先,政府要将市场中多个主体引入产业合作项目,让市场主导相关项目,充分尊重产业链的市场逻辑;其次,要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加强对农户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训;最后,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始终将农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4.2 加强企业监督,软硬结合实施引导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需要“软硬结合”,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方面着手,加大监督和考核力度,定期检验企业相关项目实施工作的成效;更要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让其了解协作产业发展的意义,愿意参与、乐意帮助中西部农村发展,从根本上避免问题的发生。

4.3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户内生动力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让群众真正了解政策、接受政策,提高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主动执行相关政策。第二,重视教育培训,通过思想动员、榜样促学,培养一批情系农村、心向农业,并且具备专业知识,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家乡的农业人才,从根本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增强农户的信心。一方面,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化人;另一方面,以优秀乡村本土文化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干劲和决心,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4 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首先,抢占公共资源。绝大多数农产品具有天然的、强烈的产地属性和品类属性。因此,为打造农业品牌,必须抢占原来公有的优质资源和特色产地资源。具体来说,要将产地和品类“私有化”,即企业化,用品牌代表,把品牌与原产地、正宗这些概念紧密挂钩,并且植入消费者心中。其次,实现产品内在品质差异化。铜仁市可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种植方式和品种改良入手,打造差异化产品,并充分挖掘提炼产品和品牌差异化价值,并加以传播。再次,利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价值。挖掘、打造、提炼和传播与产品相关的文化价值是创建品牌的必要条件。铜仁市要积极挖掘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消费者认知、消费习惯、饮食习俗和人文历史资源(如产品传说、名人故事)等,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品牌建设。最后,强化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9]。一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例如,将普通的茶叶加工成速溶茶、茶膏、超微茶粉等更受欢迎的产品;二是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与高科技产业链整合,打造创意农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