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刘鑫昊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0

[摘 要]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河南省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农村初级试验试点工作,以促进农村三产融合高速发展。研究发现,河南省在推动农村地区三产融合过程中存在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河南省相关部门需从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入手,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关键词] 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4--4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1]。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人口众多。该省农村面积广阔,土地资源丰富,但在“三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河南统计年鉴》可知,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产量中常年位列前茅,仅2019年粮食产量就达6 698万t,位居全国第二,创下历史新高。但是,河南省农民的人均收入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却只排到了第16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约为2.16∶1.00。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因此,河南省要全力支持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1.2 研究意义

目前,河南省有越来越多的新经营者在农村建造农家乐。在三产融合背景下,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农业长久地作为第一产业的瓶颈,还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此外,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大多仅剩下留守妇女、老人在家种地务农,未来将面临无人耕种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基于此种现状,研究如何促进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还有利于为河南省农民创造更大的收益,吸引年轻农民留在农村成为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2]。

2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农民收入情况

2.1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2.1.1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是指以农业为中心,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为起点,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驱动主体,沿着农业产业链不断向前后延伸的一种融合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将农业与金融、物流、服务及销售等联系起来,通过网上交易形成新的运营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例如,“互联网+农资”为农民提供更便宜、更优质的农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互联网+农产品”加快了产品销售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产品的利润。

郸城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河南省应用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的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依托当地特色的农业条件,大力生产以甘薯和中药材为基础的农产品,研发生产了一系列甘薯深加工休闲零食,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从线上、线下双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产品利润,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该示范园区重视科技的带动作用,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以高科技为示范区的产业链延伸引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1.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充分挖掘了农业在环境、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价值,促进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部分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便利的交通、深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并逐步形成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例如,部分地区按照农业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将农业与旅游观光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做好农产品品牌营销,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赋予农业新功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

禹州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在应用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过程中发展成效较好。该示范园区以神垕镇这一历史悠久的旅游资源为中心进行规划布局,依托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钧瓷产业。该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应用高科技、开拓内在市场等举措,进一步促进了神垕镇餐饮业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三产融合发展的质量。

2.2 河南省农村农民收入情况

2.2.1 河南省各地级市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由表1可知,2010—2020年河南省各地级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稳健上升。2020年,郑州市、济源市和焦作市这3所城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4 783、21 450、20 556元,是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排前3名的城市;驻马店市、商丘市及周口市是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后3位的城市,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3 867、13 605、12 950元。

根据表1可计算出,2001—2020年,河南省各地级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最高的是濮阳市,由2010年的5 077元提升至2020年的14 881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93倍;提升最低的是安阳市,由2010年的6 359元提升至2020年的16 996元,仅增加了1.67倍,其他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基本上都增长了1.8倍左右。

2.2.2 河南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由表2和图1可知,2010—2020年河南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处于逐步提高的状态。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自2010年的15 930.26元增长至2020年的34 750.34元,年平均增速为10.7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 523.73元提升至2020年的16 107.93元,增长了191.61%,年平均增长率为17.42%。河南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也由2010年的2.8降低到2020年的2.1,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走低的趋势。

虽然2010—202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91.61%)要远大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18.14%),但由于受二者初始绝对值差异的限制,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差异将会继续增大。

3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河南省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利益联结机制落后,因而产业融合动力不足,发展水平较低。归根结底,目前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3.1.1 产业链较短。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小,聚集程度不高,产业融合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加工能力弱,产业始终处于价 值链低端,农民很难从二、三产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仍然要依赖于传统农业。目前,河南省大多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与采用股份制或合 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相比,农民的收入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3.1.2 农业的多功能性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以旅游观光等项目为主,与其他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由于缺乏创新,河南省许多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进而导致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和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违背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三农’发展”的美好愿景。

3.2 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不强

一方面,河南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相对较少,不足以发挥较大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经营主体业务结构相对简单,自身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实施精而细的管理。此外,河南省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空有其名,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与此同时,河南省农村地区大部分企业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独具匠心的特色管理体系,没有在市场上赢得足够的话语权;相关的行业协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服务能力也不达标,部分协会只举行会议,并没有为农民或农业企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并没有发挥出打造特色品牌的作用。

3.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河南省部分地区水、电供应能力相对较弱,物流、仓储等现代流通设施不完善。第一,许多农村地区道路建设不到位,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产品对外贸易等货运条件。第二,部分农村地区水、电改造尚未完成,存在供电不稳定、用电价格高等问题。区仓储物流设备落后,大多数依靠的还是传统的人力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这严重制约着“互联网 +”在农村的发展。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产业融合机会较少,只有少量的表层产业进行融合,尚未形成多产业相互促进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3]。

4 促进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

4.1 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河南省各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同时给予产业融合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各地市政府可通过专家讨论和民意收集,制订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科学发展规划,指导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与同时,河南省要深刻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绿水青山。此外,各地市政府相关部门可引进成熟的先进技术,采用低碳的生产经营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

4.2 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

河南省农村产业一体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支持,因此,增强其带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与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交流与联系,加强经济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提高农民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体系,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还应积极引进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其生产水平,优化销售渠道,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带动作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4.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河南省应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造福广大农村居民[4]。第二,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流向动态监管,务必保证专款专用,加快建设以农村公路、电路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及以 5G、互联网、高速高铁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通过上述措施,全方位助力河南省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促进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和高质量发展[5]。

5 结语

三产融合是未来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动力源泉。政府作为推动者,需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原有的发展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刘鹏凌,万莹莹,吴文俊,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体系及其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7-13.

[2]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 J] .农业经济问题,2019(3): 135-144.

[3]葛继红,王猛,汤颖梅.农村三产融合、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效率与公平能否兼得?[J] .中国农村经济,2022(3): 50-66.

[4]刘建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基于中西部多案例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1): 95-102.

[5]周芳,朱朝枝.农村三产融合的动态演进路径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92-1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