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史雨琛 徐烁 张檀秋

摘要 从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多元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扩面提质,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几个方面,探讨了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筑牢保障、补齐短板、添注动能,纵深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数字化;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中图分类号 F 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1-022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4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Path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HI Yu-chen   XU Shuo3, ZHANG Tan-qiu4

(1.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2.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3.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4.School of Marxis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e talent teams in rural areas, promoting equal and univers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expanding and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assisting in th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It aims to unite forces, strengthen guarantees, fill gaps, and add momentu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depth.

Key words Digitization;New era;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Accumulating potential and enabling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GL163);2024年度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院专项课题(24YBM47)。

作者简介 史雨琛(1989—),男,湖南石门人,讲师,在读博士,从事乡村职业教育研究。*通信作者,博士,从事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研究。

“数字化”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制定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要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当前,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升农民现代化数字素养和技能,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亦是弥合城乡鸿沟的有力支撑,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顺利推进。笔者从加快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多元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扩面提质,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4个维度探讨了数字化如何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1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多元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合力

集中人才要素,凝聚振兴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2,这要求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赋能人才发展,充分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能量源”。

1.1 以数字化提升农民素养能力,实现职业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队伍。[3”当前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道路越走越宽,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收入关键指标。这要求加快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能力,完成职业化转型。第一,增强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各地区应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服务工作,举办各种形式数字培训班和学习课程,增强农民掌握数字运用和操作技能,以帮助农村居民自主提升数字素养,转变传统生产观念。第二,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各地区应推进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深化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化电商扶贫频道建设等,以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第三,加大数字农科人才引育力度。各地区应吸引培育数字化农科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引领带动农民提升。第四,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各地区应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数字素养和技能的青年职业农民队伍。

1.2 以数字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发展

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3。现阶段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发展取得成效,但也有一些困难,如总体实力较弱,规范管理不够,政策落实不够等现实困境,这要求各地区在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扶持力度时,着力提高数字化经营技巧,通过实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在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以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这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应用创新数字技术的能力强,在引导生产、开拓市场及提升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作用。

1.3 以数字化畅通要素资源流动撬动人才回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4。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力配置和高效利用,要着力推动数据要素加入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传统农业资源要素数字化,同时形成以农业信息流牵引其他农业要素流的现代农业资源要素投入结构和配置模式。一方面,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业、智慧产业园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推动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为人才回流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各地区应积极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有效满足县域农村企业和小农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人才回流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总之,充分激活多元要素互动,有助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并撬动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农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2 以数字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保障

美丽乡村的内涵不仅是要村庄秀美,还要生活甜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5,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6当前阶段,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陈旧,服务资源匮乏,服务载体单一等突出问题。在新发展阶段下,有必要坚持数字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夯实基础保障。

2.1 以数字化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将乡村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7”。而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乡村教育信息数字化以及主体技能信息化作用,把数字化作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乡村振兴“注智赋能”。第一,夯实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各地区应逐步加快乡村学校普遍联网进度,推动未联网学校通过光纤、宽带卫星等接入方式普及互联网应用,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第二,完善信息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区应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优化国家中小学网络平台以及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助力农村地区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第三,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各地区应深入开展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第四,积极推动涉农教育服务资源配置与供给。各地区应明确县域农村涉农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举措,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开发面向农村重点群众的涉农教育资源、平台及专题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

2.2 以数字化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先后提出“健康扶贫”“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资源下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并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8”为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需做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可及性。第一,应稳步推进数字技术在县域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各地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第二,应建立健全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及远程医疗协同体系,逐步实现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等健康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共享,让县域农村居民“少跑腿”,节省医药费,减少跨院顾虑。第三,应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落地应用,农村地区医保电子凭证全面应用和医保经办服务网上办理,以及医保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等建设,推动医保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实现医保服务便民高效。第四,应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扩大联通范围,积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数据应用服务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3 以数字化助力农村就业和社保服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9”基于此,以数字技术为牵引,统筹农村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缩短贫富差距进而实现全民富裕的重要突破点。第一,完善县域农村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区应推进县域农村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社保服务下沉,依托村镇基层平台开展社会经办服务,进一步提高社保服务的便捷性和质效。第二,协同推进金融与民生服务系统建设。各地区应积极推广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扩大便民服务终端覆盖范围,实现就业、社保服务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双向结合。第三,完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建设。各地区应持续强化全国社保关系转移及待遇资格认证系统建设,积极依托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网上办理,解决社保关系和权益转移接续困难。第四,完善农民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区应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等形势分析,另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信息、培训、维权、生活等服务,满足农民工获取信息、信息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第五,完善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各地区应整合规划现有资源,积极构建多层级、全方位的乡村就业服务平台、渠道、服务点,助推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