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者: 何兵 颜雅杰

摘要 苏州全力推动农业领域“智改数转”,形成“谋划为先”“技术为本”“应用为王”等经验举措。同时,还面临转型发展不均衡、现代农业园区支撑不到位、产业扩散技术渗透不明显、数字人才加持不给力、成本覆盖不乐观、数字价值挖掘不充分等诸多困境。期待通过打造应用场景创新集群、建强农业园区数字支撑、培育全产业示范链条、放大数字人才功能、建立数据平台纽带等,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转型;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1-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4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urrent Situation,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uzhou Agriculture

HE Bing, YAN Ya-jie

(Jiangsu Suzhou Cadre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11)

Abstract Suzhou had mad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the ‘smart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and formed experience measures of ‘planning first’ ‘technology oriented’ and ‘application orient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also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unbalance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adequate support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weak penetration of industrial diffusion technology, weak digital talent support, poor cost coverage and insufficient digital value mining. We hoped to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through building application scenario innovation clusters, building strong digit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parks, cultivating a ful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chain, amplifying the functions of digital talents, and  establishing data platform links.

Key words Agriculture;Digital transformation;Strategy research

基金项目 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农业发展形势与展望”(LPS2023LX003)。

作者简介 何兵(1977—),男,江苏泰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数字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1,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2。数字化转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3,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4,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苏州以数字化“重构”农村、“重整”农业、“重塑”农民,不断导入城市科技、人才要素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智慧农业试点城市,苏州大力推动农业领域的“智改数转”、加快释放“乘数效应”,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全力探索数字赋能、智慧引领的农业强市建设新路径。鉴于此,笔者分析了苏州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现实困境及其对策建议,期待通过打造应用场景创新集群、建强农业园区数字支撑、培育全产业示范链条、放大数字人才功能、建立数据平台纽带等,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1 苏州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1.1 坚持“谋划为先”,创新引领农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

一是率先制定标准规范。先行开展“智慧农业农村”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工作,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智慧农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价标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与评价规范  第1部分:智慧农场(大田作物)》苏州市地方标准进入公示阶段。二是密集出台支持政策。结合苏州农业数字化发展特点,制定出台了一批农业农村新基建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入库“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形式对先行先试的主体进行奖励支持,化解资金投入大、短期收益低的矛盾。截至2022年7月,累计建设5G基站31 238个,基本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72%。三是系统谋划推进路径。先后印发《苏州市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行动方案》等文件,召开苏州市数字乡村发展大会暨农业数字化推进会,每年制定年度农业数字化工作要求,系统谋划农业数字化发展方向。四是合力构建推进机制。成立苏州市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农村局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构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工作组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对农业数字化工作的组织和统筹。

1.2 坚持“技术为本”,加快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落地见效

一是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农业农村大脑,持续推进苏州市农业农村云平台、基础数据中心项目,完成市级农业农村应用系统整合,将现有应用系统纳入云平台统一治理,搭建云智农、云治理、云惠农、云办公等应用,制定涵盖苏州特色产业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标准1 562条,汇聚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4 400余万条,持续深化全市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应用,加快推动“三农”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二是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行动。发布苏州市数字乡村资源池首批入池名单,建成一批基础设施服务商、生产经营数字化服务商和配套服务商,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在数字领域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发展壮大农业技术装备数字化创新创业主体,优化技术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的适配性。三是加快提升农机智能化水平。加速推动农机智能化进程,促进苏州市农机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截至2022年底,苏州市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农机、农用无人机、智能监测终端设备等各类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达2 178台(套),其中“耕、种、管、收”环节智能农机装备达812台(套)。

1.3 坚持“应用为王”,用数字化驱动农业产业价值链提质升级

一是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累计打造涵盖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牧场、智慧蔬菜、智慧园艺的全产业链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41个,“智慧农村”102个,培育了布瑞克、大域无疆、食行生鲜、太湖雪等30个智慧农业品牌。2022年昆山市巴城镇现代渔业园区构建渔业生产环境监控5G局域组网,建成苏州首家“5G+智慧渔场”,推动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数字产业化发展。二是做强农业园区载体。苏州搭建了协同、开放、共享的数字农业产业生态集群,对农业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了以综合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集约高效的数字化新型农业经营方式,驱动构建农业数字化生态系统成为数字化发展新潮流。苏州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数字化的先行区,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千企入园”工程,全市入园企业1 079家。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活力,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9.33万hm 以园区为载体,建设吴江区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吴中长三角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和高新区通安大疆无人机农业示范园,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先行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孵化区,引导智慧农业集聚发展。三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苏州农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深三产,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品牌特色农产品与电商融合发展,涌现出食行生鲜、天天鲜、太湖雪、天狼月季、碧螺等一批经营型品牌,2022年农产品网上销售总额达180.94亿元,入选全省“互联网+”帮促助农活动典型案例8个,入选首批江苏省“产销对接 公益助农”十佳平台和入围平台1个,全年完成各类农产品电商培训超1 300人次。四是开展农业数字金融服务行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2022年相城区落地江苏省首笔使用数字支付的农业保险,完成江苏省首笔数字人民币结算农村产权交易,推动数字金融与助农惠农相结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张家港上线“智慧新塍”项目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

2 苏州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2.1 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

一是农业数字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上面热、下面冷”。苏州高度重视农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先后制定了《苏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行动方案》等文件。但广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还未被完全动员起来,一些经营主体在领导视察、项目申报时将数字农业作为争取政策资源的工具,而非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重建设不重实用。部分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初始建设有政府支持、项目补助,但在实际应用中,出于运维成本较高、设备迭代更新较快、数字化转型效益不明显等原因经历了从加入到退出、从尝试到放弃的过程,导致智能装备闲置、数字化转型停滞不前。三是畜牧业、养殖业一马当先,种植业相对落后。由于生产环境的相对可控,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数字化转型力度较大,如昆山市阳澄湖现代渔业园区探索出一套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渔业智能化应用体系,用信息化管理赋能大闸蟹产业体系发展,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阳澄湖大闸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田作物种植数字化转型相对薄弱,以宏观指导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主探索为主。

2.2 现代农业园区支撑不到位

一是数字基建的支撑不到位。现代农业园区在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中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导致许多数字化设备“水土不服”,既提高了进驻主体实施数字化改造的成本和风险,也增加了数据集成的难度和复杂性。二是数字管理的融合不到位。信息系统和园区主业“两张皮”,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成为园区“负资产”,信息系统以对外陈展功能为主,在预警、决策、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效用受限,不能切实发挥提升管理绩效的价值,相反不断透支管理成本。三是数字生态的营造不到位。当前许多农业园区仍存在“数字设施=数字化”的认识误区,一方面农业园区针对经营主体的培训功能有待挖掘,另一方面缺乏能够提供“陪伴式”服务的科技企业和技术人员,经营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和需求亟待解决和回应。许多农技人员自身的知识储备难以跟上数字化技术更新速度,对数字农业的政策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到位,遑论指导经营主体谋划具体实施路径、申报各类补贴项目等。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往往单打独斗,缺乏抱团取暖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个别园区存在“一家独大”“几家独大”的现象,龙头型数字农业企业的示范引领效能未被充分激发,整体的数字生态营造稍欠火候。

2.3 产业扩散技术渗透不明显

一是农业数字化专业技术、设备短缺。相较于工业环境,农业生产更为复杂多变,技术难度大[5,当前部分数字基础设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只是简单嫁接工业产业“智改数转”的经验,未能有效契合农业经营的实际需求,数字农业技术适配度低、适应性弱、稳定性差。二是优势产业赋能不足。数字农业在研发与生产方面具有更长的周期性,在生产经营绩效方面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研发缺乏有效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强。苏州是国内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经济大船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拥有3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但从事农业数字化研发的优质企业不多,优势产业基础对农业数字化赋能不足。三是“产学研”转化机制不健全。苏州高校、科研院所林立,但当前普遍盛行的“唯评职称”“唯专利数量”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中,对产业链上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动没有产生正向影响,既没有完成理论与应用的衔接,又缺乏应有的市场化推广,未能充分应用于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