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农谚当代传承路径的构建
作者: 李肖 黄征摘要 农谚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遗产,传承农谚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阐述了农谚作为非遗的特征和价值属性,总结了农谚传承工作成果,指出了农谚传承工作面临着传承语境和传承对象日益流失、传承断层等问题,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语境下构建农谚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 农谚;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1-023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4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Xiao,HUANG Zheng
(Library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verbs are agricultural wisdom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They are preciou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heritage in China,and the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We elabora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inheritance work,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faces problems,such as increasing loss of inheritance context and objects and inheritance gaps.It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path for the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verb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gricultural heritage;Inherit
基金项目 2022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项目(GDTK22031);2022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精准阅读推广研究—以广州地区高校为例”; 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项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广东地区民国历史文献贮存中心建设的研究”(GDTK1631)。
作者简介 李肖(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研究。
农谚,是我国历代的劳动农民以精炼、生动、简短语言,交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农业生产经验的歌诀、谣谚[1]。农谚虽寥寥数字,却历经千锤百炼,凝结了我国劳动农民观察自然、精心耕耘的经验与智慧,是一部口口相传的农业百科全书。
农谚内涵丰富:①蕴含几千年来累积的农耕技术知识体系,为过去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气象预测、土地管理、作物耕种、生物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自然观,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②蕴涵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如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这句谚语说明辛勤劳作,才能得到好的收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中引用此句谚语,寄语中国-中亚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6国美好明天。③蕴含传统农学思想,如“农为邦本”“地力为本” “人勤地出宝”等体现了农本观、地力观、农时观、人力观[2],中华文明的悠久持续性,得益于我国在农业历史早期就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体系与正确的农业指导思想[3]。由此可见,农谚是传承我国传统农耕技术、农学思想、人生哲理、道德规范等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遗产”[4]。鉴于此,笔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阐述了农谚作为非遗的特征和价值属性,总结了农谚传承工作成果,指出了农谚传承工作面临着传承语境和传承对象日益流失、传承断层等问题,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语境下构建农谚的传承路径。
1 农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5];我国2004年8月加入公约,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内容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6]。
根据上述定义,农谚既属于“口头传说和表述”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又有世代相承的特征;农谚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传统农耕技艺、节气历法,还涉及传统民俗等系统知识,具有精炼生动的口头文学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谚语分到“中国文学”类,专业谚语入有关各类,如农业天气谚语入“农业气象预报”类,并且注释“天气谚语及总论农业谚语的著作入此”[7],可见农谚既有文学性又有专业知识性。综上所述,农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1.1 农谚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1.1 农谚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谚,承载着我国传统农学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基因密码,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农谚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农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农谚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挖掘农业文明的哲学智慧和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学路径研究农谚的特征,为农谚的继承和传播提供具体策略,这都可以帮助讲好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故事[8]。
1.1.2 农谚具有世代传承、活态流变的特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注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其所处环境的变化,不断得到创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性。农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传承至今,因地域和环境等自然因素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创新,是一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口头文化遗产,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特征。
1.1.3 农谚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要素差异较大,因而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差异,农谚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各地域和民族的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并得以演化,使农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例如,物候条件差异导致各区域农作物的播种期不同,华北关于播种冬麦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东地区则是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9];体现民族特色的农谚如彝族谚语“人间母亲大,植物荞麦大”,因为苦荞中有一个品种“额阿母”,彝族语言中“额”是荞麦,“阿母”是母亲,彝族文化里视荞麦为圣物[10]。
1.2 农谚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
1.2.1 文化遗产价值。农业知识与农业技术被誉为国家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追求也成为国家的文化价值追求[11]。农谚是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物种起源传播、农耕技术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知识传承价值。
农谚通过世代口耳相传,得以流传至今,在预测季节天气、指导农事、传播农耕技术等方面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农谚也记录了世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研究历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新时代“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1.2.3 文化认同价值。
农谚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蕴涵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思想,这也是当今社会亟需弘扬和传承的价值观。农谚的传播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耕文化,增强人们对农耕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1.2.4 智慧启示价值。
农谚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生哲理,对于人们理解自然规律、指导生产实践和启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正向作用。
2 传承农业谚语的意义
2.1 保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几千年来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生产经验,经过总结、锤炼、世代相传,形成数量庞大的农谚,被称为口头上的“农业百科全书”。农谚蕴含历代中华民族丰富的生存智慧。从古至今,我国农民口口相传了很多农业谚语,语言生动,道理直白,不仅在历史上对指导农耕生产、传播农业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传播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
农谚起源早于文字,是最早记录农耕文化的载体之一,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与农耕实践经验,是劳动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被视为指导农事的不二法宝。农谚承载着中华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传承数千年。
2.3 激发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传承和弘扬农谚,积极探索农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这些积淀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在新生代焕发新的生机和生命力,激发新时代新农人及全社会对农谚的认同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3 农谚的传承现状
3.1 农谚传承工作成果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谚的收集整理与传承工作。
古代农民大多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关心农业生产技艺的文人学士收集和整理各地劳动农民中流传的农谚,编撰成书,流传下来,如汉代崔实的《农家谚》,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明代杨慎的《古今谚》,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祁隽藻的《马首农言》、杨秀元的《农言著实》等都是专门汇集农谚的文献,清代还出版有《农家谚验新集》作为农业生产课本;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南宋的《陈尃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补农书》以及清代的《农桑经》《齐民四术》《耕心农话》《江南催耕》《南农录》等著作中都有许多农谚的记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