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彭丽媛 邢佳佳 周燕 陈俊辉 徐秋芳 秦华摘要 劳动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门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完善劳动教育与该学科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关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立劳动观念、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以期为该专业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劳动教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1-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PENG Li-yuan,XING Jia-jia,ZHOU Yan et 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Zhejiang 311300)
Abstract Labor is the fundamental force to promote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and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i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that requires students to master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labor skill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his subjec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talent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and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the labor concept,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major effectively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 better.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Labor education;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Curriculum reform
作者简介 彭丽媛(1991—),女,湖南郴州人,讲师,博士,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劳动活动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道德的一种教育方法[1]。它是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3]。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改变,劳动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拓展。因此,新时代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同时,还指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中的作用。与中小学不同,高校由于设置的专业众多,各学科间差异较大,相关劳动教育经验的借鉴难度较大,因此各学科应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学科发展的劳动教育方法和内涵。此外,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与专业课程教育脱节,导致劳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专业课程教育则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4]。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可以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专业特点和需求,增加专业课程教育在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关注度和投入成本。这将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简称“农资环”)是一门研究农业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农业环境的监测、评价和修复的综合性学科,其学习过程包含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旨在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能在农业、土地、肥料、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但是,目前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受开设课程数量和课时的限制,部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深度,使得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开展劳动教育是“学以致用”“践行实践”“强健体魄”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优化模式和操作方法,从而为教改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培养新时代农资环人才。笔者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的执教经验,剖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旨在为该专业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思路,并为其他类似专业提供科学参考。
1 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制约,而培养具备农资环学科知识技能且具有正确劳动观念和较强劳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劳动和实践经验。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强化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
在政策方面,国家和高校对劳动教育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制度规范。例如,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为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操作要求和组织保障。在资源方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利用高校的实验室、试验田、网络平台和智能化设备等资源,而且可以利用校外的农业企业、园区、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场所和内容。从参与主体来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能够为相关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同时,该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并完成劳动教育。
尽管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但在当前教育中二者并没有得到高效融合。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①缺乏与时俱进和创新驱动的劳动教育理念,导致其形式单一、内容空洞;②劳动教育缺乏规范、系统和科学的设计,与专业课程契合度不高;③劳动教育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育中长期缺位,导致高质量师资短缺,没有考核标准;④劳动教育课缺少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课程形式和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有效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路径分析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路径建议,以期为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2.1 根植劳动观念,提升育人实效
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劳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培养爱国爱民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在校内,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等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特色文化,从而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例如,举办土壤文化艺术节,让同学们认识土壤、爱护土壤;依托“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和“植树节”等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文化宣传活动;解读相关国际、国家会议以及政策,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校外,可以借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渠道,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和农情。例如,组织学生到农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或实训,如土壤监测站、水利工程站、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进行操作练习或项目实施;开展“三农”主题的“三下乡”活动,使学生们走入农村、了解农业、助力农业发展;开展农村或林区相关主题调研、宣传和服务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组织的土壤资源、林业资源以及环境调查等项目。例如,从2022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需要调查人员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进行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调查。这个过程可以充分锻炼参与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加强与劳动人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专业认同感和劳动观念,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三农”情怀。在创新创业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科技竞赛、项目孵化和“互联网+”大赛等。通过丰富的劳动形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植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6]。
2.2 完善课程建设,创新育人理念
劳动教育应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设计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专业与通识、基础与创新的结合。实践课程(比如土壤采样分析、农田水利设计和土壤污染治理等)可以在实验室或实践基地进行操作练习和项目实施,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通识课程(比如农业文化、农村社会和农业政策等)可以增加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利用和改善等工作社会意义和政策导向的了解;创新课程(比如土壤信息系统、土壤遥感、土壤资源评价与规划等)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