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
作者: 吴琪 赵欢摘要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涉农高职院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实施“五共一建”校政合作模式是涉农高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应然选择、地方借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和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互融共进的客观要求。该模式具有凸显合作协同性、体现精准聚焦和注重共建共享等内在特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进一步优化完善“五共一建”模式内容并深入运用,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效能。
关键词 涉农高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共一建”
中图分类号 G 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2-02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 Typical Demonstra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Help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he “Five Co-construction and One Construction” 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Model as an Example
WU Qi,ZHAO Huan
(Yang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at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be based on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rv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model of “five co-constructions and one construction” is the natural choice for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ulfill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 urgent need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model ha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ighting cooperation and synergy, reflecting precise focus, and focusing 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he “five co-construction and one construction” model and apply it in depth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Five Co-construction and One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主体、多方面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整合优势资源,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3]。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提到: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优质资源体系,15% 的高职院校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过5 000人·日,培养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致富带头人”,有效服务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4]。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丰富且扎实的科教、人才等资源,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近些年来,涉农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形成了科技指导、人才供给、混合培训和共建帮扶等多种模式,创新探索出了多主体、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陕西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涉农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人才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彬州市人民政府商定,创新探索出“五共一建”(五共一团队共组、机制共推、产业共扶、人才共育、品牌共造;一建一创建全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校政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助力彬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乡村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五共一建”模式助力彬洲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为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必要且必须对“五共一建”校政合作模式从理论上进行探究,为未来更加深入运用提供理论支撑。
1 “五共一建”模式探索形成的逻辑动因
1.1 涉农高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应然选择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地方区域性[5]。涉农高职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整合自身优势资源,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杨凌职院技术学院作为具有近90年办学历史的涉农高职院校,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农科教、产学研资源,针对区域农村发展的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不断探索,参与并创新了多种服务乡村振兴新方式。但从实际发展效能来看,有些服务方式由于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存在“一头热”、资源整合不够、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为了克服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机制梗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彬州市共同协商依托原有的彬州市乡村振兴学院组织实体,创新开展“五共一建”校政合作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因此,从属性维度来看,“五共一建”校政合作助力彬州乡村振兴模式就是杨凌职院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思考,牢记职责使命,结合省情、农情和校情,创新实践探索,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地方借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彬州市作为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典型的苹果适生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彬州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围绕建设“关中西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产业兴旺工程,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苹果、油菜、花卉苗木、绿色有机和生态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实效。但是与产业兴旺的目标相比较,彬州市在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农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彬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功夫着力解决。 面对这样的农业发展困境,彬州市近些年来以培育产业发展人才和壮大特色产业为抓手,主动与地方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加强合作,为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谋求出路。在2021年5月,彬州市就主动联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成立了彬州乡村振兴学院,该学院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立足彬州市特点,以“培训+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党建+学历教育+技能提升”为两翼,以“五大振兴+农林文旅商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人才振兴” 推动全面振兴,为彬州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了一批农业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技术难题。因此,推行“五共一建”校政合作模式也是彬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迫切需要。
1.3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互融共进的客观要求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对区域职业活动的依赖性与服务性,职业性也反映了高职教育依托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6],凸显了高职教育发展要以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为战略目标。在国家政策主导和高职院校探索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宽,这种发展方向更加强调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将会相互融合、共生发展。从组织载体来看,涉农高职院校是承担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互融共进必须在创新融合共生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双高涉农院校,在发挥涉农优势特色、促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与区域政府合作创新开展的“五共一建”校政合作模式,就是以人才科研优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倒逼紧盯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培养产业人才的新路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互融共进的客观要求。
2 “五共一建”模式运行原理及内在特性
2.1 模式内容
2.1.1 团队共组,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团。 一是立足职业教育与地方实际,统筹安排学校二级学院分别对接彬州市示范村,组建10个由学校二级院院长及联络员、乡村振兴特派员、帮扶包抓单位负责人、镇(街道)主要领导及包抓领导、村支部负责人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队实行队长负责制,负责工作对接与落实。 二是学校组建由“教授+企业行家+乡土专家”的专家技术服务团队[7],定期赴彬州市示范村指导产业发展和技术转化工作,促进农业技术就地转化落实。
2.1.2 机制共推,催生融合发展新动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学校科技与教育研究处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统筹调度,推动工作。二是实行电视专栏访谈制,由学校开设乡村振兴访谈专栏,围绕“五大振兴”内容,邀请工作队每季度开展一次专访,交流典型做法和工作经验,促进典型经验扩散。
2.1.3 产业共扶,种好产业振兴试验田。 按照“四个万亩”和“两大示范园区”产业布局,彬州市政府从土地要素、资金要素、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帮助协调土地和生产、办公设施,全力支持校方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合作共建一批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将科研试验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到彬州市农业生产中,促进产业、产品提质增效。
2.1.4 人才共育,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一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每年联合培育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等乡土人才,切实提高农民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能力。 二是实施现代学徒学习机制,由学校联合彬州乡村振兴学院,引企入校,集合资源,实现师资队伍共享、课程体系共建,依据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探索实施学历和职业技能双提升,联合开展大中专衔接,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