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夏星 周学 杜茜
摘要 基于“四新”建设对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的诉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探讨思政元素融入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植物学”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实践案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教学设计采用思政线与任务线双线并行的方式,达到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力图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探索新的模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项目化教学;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2-027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aking Botany Course as an Example
XIA Xing,ZHOU Xue,DU Xi
(Taizhou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Taizhou,Jiangsu 2253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Four New”construction for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so as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odel,the article u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the botany course as a practical case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o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teaching design u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ne and the task line in parallel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ability cultivation,so as to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ject-based teaching;Botany
项目化教学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真正实现了从“做”中“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项目化教学是根据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四新”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注重培养能够从事实际生产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鼓励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化教学方法探索。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1-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转化”问题是基本问题,即“如何促使人们把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及其习惯”。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任务的完成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知、情、意、行”结合的过程[3]。因此,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1 植物学课程教学现状
植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农学、植保、园艺、园林等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4],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植物学基础,因而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植物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大部分。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掌握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了解植物界主要类群的特征与演化;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鉴定与识别植物的技能,从而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植物。
目前,国内植物学教学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实验课程和实习教学模块的模式。理论课以室内教师讲授为主,实验课主要通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野外植物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也达不到新时代培养能够从事实际生产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1.1 理论性强,应用拓展内容少
植物学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点繁多,记忆理解难度大。此外,植物学课程内容属于学科基础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直接应用门槛高,以间接应用为主。刚入门的学生看不到该课程与专业的具体结合,容易忽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学习动力。
1.2 实践课程缺少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植物学理论课思政元素挖掘较多,但只是在“讲”与“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学生并不能深切感受。实践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体验式和感悟式教学,开展思政教学更能发挥知行合一的效果,但是在植物学实践课堂上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较少。
1.3 实践课教学有效性不强
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沿着预定路线在前面带队,学生跟在后面,遇到目标植物则展开讲解并采集标本,一路讲解完带标本回学校,完成标本的制作及保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队伍长或行动散漫,前面教师在讲,后面学生还没有跟上,整体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学生的数量和学习主动性是影响实践课整体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学生跟着教师边走边听”这种参观式、旅游式的植物学实习,从根本上与实践教学的目的相背离[5]。实践课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多,无法完成知识的内化。
1.4 考核方式不全面
植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以实验课考核为辅。通过卷面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野外实习的考核以学生识别植物种类的数量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为评价依据,考核方式“重结果而轻过程”,致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项目化训练的培养明显不足,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2 思政元素融入项目化教学的模式构建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和行业发展动态,课程组重新修订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重构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嵌入项目任务,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穿插,以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目前,项目化教学开展2种实施方式,分别为产教结合模式和科教结合模式(图1)。
2.1 产教结合模式
产教结合是指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校企结合和技术工艺结合2种类型。校企结合即学生参与到企业或公司的项目中,以企业项目为授课内容,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达成实习目标。例如,杨哲[6]在项目化教学中组建校企结合项目化设计团队,响应淮北市转型绿色发展需求,改善当地农产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黄振等[7]在实习课程教学中利用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江苏省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指导学生参与木本菊盆景生产研发项目,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工艺结合即以技术研发改进企业生产,将新技术、新规范转化为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纳入教学内容。李永红等[8]在“园林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中,联合企事业单位制定了2个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多个地区的植物生产技术规程,并将这些行业标准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产教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是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模式,解决了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之间结构性失衡的难题,形成校企之间“供给—需求—供给”的良性循环结构。
2.2 科教结合模式
科教结合是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科教协同育人的目的。科研项目分为教师研究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例如,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环境工程专业3门核心课程作为项目化教学改革对象,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在明确该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省部级项目中筛选出涉及水、土壤、大气、沉积物等环境要素的项目,安排学生分组、分批参与某一科研项目的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处理工作,教学效果显著[9]。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中的某一具体工作,在应用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并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教师的科研工作压力,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双赢”。北京大学谢广明教授团队将项目化教学引入学科竞赛中,通过开设系列化机器人项目化教学课程,组建学生、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工程师联合团队,完成水下机器人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科教结合的项目化教学优势在于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学科前沿性,通常是利用某种新技术或新方法来解决目前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保证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产教结合模式还是科教结合模式,都应根据专业时事热点问题和生产实际筛选出合适的项目载体。一方面,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区域,积极挖掘政府、企业资源,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从而保证优质产教结合项目的不断产出。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等融合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并改进课程评价和监督体系,配合科教结合的项目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