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育

作者: 王鹏豪 张育超 姚志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育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尤为匮乏。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从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育2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中农经类专业人才培育存在无岗位就业、摆烂不就业、课程内容脱节、专业教师躺平、学生两极分化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增设乡村振兴就业岗位、转变学习与就业态度、丰富并完善课程实践内容、建立教师教学内驱制度等建议,以期为高等教育农经人才培育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提供匹配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经济人才;高质量就业;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 S-01;G 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3-0267-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Peng hao, ZHANG Yu chao, YAO Z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but the professional and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the current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particularly scar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a group of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lov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It was pointed out there we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no job employment, poor employment, disjointed curriculum cont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lying flat, and polarization of students. Therefor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adding job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nging the attitude of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establish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system of teachers’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mat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supply of tal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economy talents;High quality employment;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项目 湖北省重点专项项目(341012023009);2022年度长江大学教研项目(2023csz01)。

作者简介 王鹏豪(2001—),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土地制度与粮食安全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2-24;修回日期 2024-0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未来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尤其是身处“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的时代情境中。城乡中国意味着农村“年轻、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敢冒险”的农业劳动人才大量转移到城市,而外出务工或求学必然导致“年事高、素质低、能力弱、思想僵化”的农业劳动力群体只能被迫“留在农村、囿于农业”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外流给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忧,“未来的地由谁来种”的现实危机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简称农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农业经济相关的就业岗位,但涉农高等院校农经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多倾向于留城工作。伴随着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各大城市提供的农经类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影响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急需大量的农经人才。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城市高等院校供给大量的农经人才,这种地域之间的供需矛盾成为未来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中最紧迫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涉农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为完善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获取与理论知识传授体系,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2018年教育部与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出台的《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农林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2。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三部曲,致力于建设新农科专业,重塑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全面升级3。2022年,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推动高等农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聚焦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引导涉农高校构建一批新农科专业,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培养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所需的农科紧缺人才4。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5。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农经类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这也说明涉农高等院校对农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农经类人才就业问题上,江喆等6认为农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表现出方式多样化、观念转变快、供需不平衡等特点;郭迪杰7指出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中存在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基础竞争力薄弱、环境竞争力差距大等现象;黄书苑等8考虑到当前农科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且受就业环境的影响,男女就业率存在较大差距;杨广顺等9认为涉农高校应当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农科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率。在涉农高校人才培育方面,魏俊岭等10在总结归纳省属农林院校对农业产业操作人才的培养及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认为21世纪以来农科学生的培养计划方面存在基础薄弱、培养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应拓宽农科类院校教学渠道、提升农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探索对学生成绩和教师教学成果新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等对策。陈秋红等11认为国内农科类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生源不佳、教师团队教学水平不足、学校实验基地建设不健全、学生的培养方式落后等问题,并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农科类院校的招生制度、完善教师人才队伍和评级考核体系、提升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农经学生的培养模式等解决方案。程华东等12指出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不相符等问题,很难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能契合和适应乡村需求的农业类人才。在上述研究中,学者们均提到当前农科类院校教学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无论是关于农经类专业人才就业问题还是人才培养问题,农科类高校的任务都十分艰巨。但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一部分毕业生的“摆烂”以及教师的“躺平”、不作为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科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也逐年减少。在此情况下,急需新的研究来探索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结合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从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育2个方面开展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改善农科类院校的农经类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育问题奠定基础。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经类专业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育的重要价值

1.1 实践意义

1.1.1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50 979万人,占比36.11%。相较于农村,城市地区条件更优,有更多的机遇,也有更好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条件,所以大量人口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更加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教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涉农高等院校对农经类专业人才的培育能够有效对接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型人才,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这一宏伟蓝图。

1.1.2 缓解农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难题。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 000万人大关;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 158万。大学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虽然在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下,现今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居住环境条件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为大量涉农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农林类高校的育人培养模式仍然相对单一,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当下农业农村建设的基层需求;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量理论知识在其进入基层寻找工作岗位时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而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也导致存在农村基层工作岗位与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课程知识无法有效衔接的情况,从而使得农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就导致农村地区能够提供给涉农高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大量农科毕业生无岗可去,最后只能被迫选择留在城市工作或者跨专业就业。因此,及时改善涉农高校的人才专业培育情况对于缓解农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