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余红燕摘要 从现代化视野出发,通过分析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与意义,梳理了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与挑战,探索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从而提出了职业院校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乡村教学课堂模式、开发乡土化和技能化教学内容、打造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策略和建议,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赋能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现代化;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3-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5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YU Hong yan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Fuzhou,Fujian 350007)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combs the role and challe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lores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urther studi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abling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thu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building a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the rural teaching classroom model,developing localized and skilled teaching content,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rural teacher team, and jointly building a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 base.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promote the enabling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vitalizing rural talents,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iz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研究科研项目(JAS21510)。
作者简介 余红燕(1984—),女,江西新建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2-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1]。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多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职业教育直接培养面向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人力资源,培养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军人才、带头人和技能能手。高质量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来源、劳动就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整体共同富裕。
1 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的作用与挑战
1.1 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的作用
在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2]。职业教育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农业生产技术、乡村文化旅游、网络新媒体营销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精选教学课程,培养一批具备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如农业技能能手、农业工匠大师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给乡村居民提供专业人才技能培训,还可以开展乡村服务活动,为乡村居民提供农业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普讲座和培训课程,提高乡村居民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政府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的师生在乡村开展科研活动和乡村项目,推动乡村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职业教育,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教育理念,加强与国际农业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1.2 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的挑战
在现代化的视野下,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乡村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也面临着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不足、政府扶持等诸多挑战。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能力,就必须解决职业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2.1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可能无法紧跟上市场的变化,无法从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特色等角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授课模式、实训实践环节等,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市场需求不匹配。课程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加强与企业合作,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岗位需求紧密相连,同时,加强下企业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1.2.2 教师队伍技能参差不齐。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飞速的时代,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能紧跟行业的发展,或者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不完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跟不上岗位技能需求。政府和职业院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确保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动态同步,同时,引入行业专家、企业岗位一线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教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紧跟市场发展需求。
1.2.3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些城市职业院校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和企业捐赠,能够更多地进行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有些职业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覆盖率。
1.2.4 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有些职业院校由于资金、师资、场地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实践教学基地不足,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偏弱。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交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下企业实习。
1.2.5 社会认知度不高。社会上一些家长可能不认可职业教育,甚至对职业教育抱有排斥心理的偏见和误解,认为职业教育不如大学教育,甚至是次等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推广力度,将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工匠师傅等作为职业教育的典范,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将促进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的工作业绩宣传出去,让社会认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
1.2.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职业教育,加强与国际农业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和乡村发展现状,将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进行转化应用到实际,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2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
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3]。职业教育对推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有着重大的意义。职业院校作为一所高层次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农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具有“产业带动、人才培养、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生产转化、组织建设”等方面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高职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三个方面的时代价值。
2.1 彰显职业教育责任担当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和应尽义务,而服务不仅要服务城市,而且要服务乡村,二者缺一不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为广大农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可知,支持职业院校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电子商务培训和健康医疗培训等多元的社会服务,帮忙农村居民提高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职业院校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社会服务、生产转化、产业引导、文化传承等方面,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维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有效突破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使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有机衔接,彰显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担当。
2.2 体现高职办学价值指向
乡村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属性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的全领域、全方位振兴,因此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然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于城市发展,由于乡村的特殊、落后、贫穷等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乡村风土人情具备一定的热情和喜爱,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利用乡村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因此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员,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新时期职业教育要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契合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5],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完全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够有效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制约因素,充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的价值指向。
2.3 凸显职业教育内在属性
当前是科学技术的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赋能,在新技术、新工艺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更需要技术知识的更新、技术能力的支撑、技术文化的支持、技术持续的创新,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医疗卫生保障、乡村基层治理等都需要现代技术赋能加力。对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性体现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的技术赋能,是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院校,不仅可以为乡村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可以通过社会服务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等提供现代技术力量,为乡村居民提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在技术培训中注入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技术文化,通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社会服务、生产转化、产业引导、文化传承等多元技术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