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解析
作者: 杨逢玉
摘要 以文化润疆为背景,通过对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整理并分析新疆常用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观赏植物种类及特点,且对新疆常用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文化意蕴和植物文化应用特点进行了梳理,并推荐了适合融入我国优秀传统花文化,且适宜在新疆栽植的花海或花果植物种类。
关键词 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海植物文化解析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4-011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4.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Artificial “Flower Sea” or “Flower Fruit” Tourism Ornamental Plants in Xinjia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Enrichment
YANG Feng yu
(Xinjiang Appli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uitun, Xinjiang 833200)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ultural enrichment in Xinjiang,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artificial “flower sea” or “flower fruit” tourism ornamental plant resources in Xinjiang.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 used artificial “flower sea” or “flower fruit” tourism ornamental plants in Xinjiang we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The ecological habits, pl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lant cultur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 used artificial “flower sea” or “flower fruit” tourism ornamental plants in Xinjiang were thoroughly sorted out, and suitable types of flower sea or flower fruit plants for integrating into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flower culture and planting in Xinjiang were recommended.
Key words Artificial flower sea or flower fruit tourism;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alysis of flower sea plant culture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第二批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地州科学基金(2022D01F58)。
作者简介 杨逢玉(1975—),女,新疆伊犁人,教授,硕士,从事园林植物教学与科研。
收稿日期 2024-04-01
花海旅游或花果旅游,是以品鉴观赏植物的花或果实为主体的旅游形式,成为各地植物旅游新风尚。近几年,新疆自然风光备受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新疆花海或花果景观吸引外地游客驻足打卡,新疆人游新疆,频频上热搜,展示了新疆花海旅游的独特魅力,从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花文化与旅游兴疆战略相结合,可以持续不断地实现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
1 文化润疆与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文化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文化润疆在新疆各领域落地实施[1],进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全方位展现,新疆旅游业也不例外,2021年1月29日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制定文旅融合,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年6月3日对外公开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7月1日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促进条例》中,也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应当坚持文旅融合;2022年6月7日发布《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发〔2022〕12号文件精神推进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中,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优化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同时6月27日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中提出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做强文化和旅游品牌,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这些系列会议决策、政策条例的颁布都为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中融入优秀花果文化保驾护航。
我国是花的王国,诗的国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歌词诗赋中都是诗人借花抒情、借树抒情、借景抒情创作的惊世之作,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植物文化融入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文化中,必定可再现诗人描写诗中的花草树木景象,可使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有深度有意境,不仅可让游客欣赏人工花海美景,还能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情,达到润物无声认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最终实现润新疆文化,兴新疆旅游。
2 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2.1 旅游植物种类
通过对伊犁、博乐、塔城、奎屯、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河子、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和田等南北疆主要城市资料查找和实地调研,总结出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种类(表1)。由表1可知,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涉及11科27种植物,菊科植物有10种,这些“花海”或“花果”植物适应性强,可满足多种立地条件。其中,应用的“花海”植物最多的是草本植物,达到22种,约占81.5%;落叶乔木树种为4种;落叶灌木树种为1种。这些植物应用多为专类园花境形式和野花组合花境形式,且花海是以人工种植为主,野生“花海”较少,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亦较丰富,除发挥赏花功能以外,还有其经济功能(如玫瑰、薰衣草、雪菊、油菜花、向日葵等),以增加农民或牧民的收入。
2.2 存在的问题
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应用种类较少,除个别“花海”或“花果”植物具有地标性(如香梨、雪菊),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使用较多的有油菜花、薰衣草、向日葵、山杏、桃类等,南北疆“花海”或“花果”植物应用有趋于雷同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南北疆气候差异大,南疆温度较北疆高,因此“花海”植物开花时间上有季节上的连续性,如油菜花、山杏等,这延长了新疆“花海”植物的观赏期;第二,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本土野生植物引种、驯化及开发利用较少,未能发挥乡土植物的区位优势;第三,目前常用的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中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应用较多,旅游红利当年见效快;第四,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中以观花植物居多,观果植物种类少。
3 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应用的植物文化解析
通过对新疆常用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文化的梳理(表2)可知,27种植物中原产地属我国的“花海”或“花果”植物有芍药、油菜花、二月兰、荷花、香紫苏、天山雪菊、罗布麻等14种,其中原产地为新疆的有罗布麻、天山雪菊、山杏、香梨4种,剩余13种原产地不属于我国,但已经在我国广泛栽植应用,因此这些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文化属性具有以下特点。
3.1 挖掘、继承和发扬我国经典传统花文化
应用的原产我国的“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中,在欣赏“花海”自然美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花文化,如奎屯市开干齐乡举办的“芍药有约,醉美花海”首届芍药花文化旅游节对芍药文化进行了宣传,一说到“爱情”,现今的人们就会想到玫瑰,这是西方情人表达爱意时用的花卉,而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把芍药当作表达爱情的花卉了,在《诗经·郑风》中就有诗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说到芍药花文化,苑庆磊[2]在文章中总结了作为花相的芍药具有芍药的品格、伤春之情、富贵意蕴、离别意蕴、女性意蕴以及芍药栏意象的精神内涵,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以通过“花海”或“花果”旅游这一形式,宣传和推广我国传统花卉的花文化是很好的渠道之一,让大众熟知我国很早就有自己的爱情之花,从而让芍药等这些我国传统名花再次焕发新机。
3.2 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外来“花海”植物
目前常用的“花海”植物,虽然很多原产地都不是我国,但因其观赏性极高或者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些花卉已经在我国广泛种植和应用,长期使用过程中结合我国文化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如众所周知的伊犁霍城县紫色花海,也是致富花的薰衣草。薰衣草原产地欧洲南部及地中海等地区,1956年后引入我国,1964年由支边青年徐春堂引入新疆进行试验研究,三十年如一日,让薰衣草成为当地的紫色经济,不但让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也让薰衣草“花海”霍城县成为旅游旺地,所以赋予徐春棠“中国薰衣草之父”的称号。正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边疆,专心致志、勤勤恳恳的付出,成就了现今薰衣草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3.3 将植物精神文化中融入植物习性文化
露地栽植花草树木必须满足当地的环境条件,要想成为“花海”更是要依据植物对环境因子的要求,应用的植物能成为新疆“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除了自身遗传因子外,它们对新疆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非常强,所以这些植物有了共同的特质,即喜光、耐寒、耐瘠薄、耐盐碱等生长习性,这也成为新疆花海植物文化中独特的元素。
4 融入花文化,推荐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种类
由表1、2可知,新疆各地人工“花海”有趋于一致的特点,筛选出融入花文化的新疆人工“花海”或“花果”旅游植物很有必要,通过这些花草树木的花言树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新疆植物故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植物文化。
4.1 草本类
4.1.1 萱草类。百合科萱草属,原产我国,多年生草本植物,萱草类品种花色丰富,花期为6—7月,为营造新疆夏秋季“花海”奠定了基础。花叶均具较高的观赏性,同时黄花菜还可创造经济价值,可成为乡村经济的致富花,推荐品种如耐寒的大花萱草类、红宝石萱草、黄花菜、金娃娃萱草等[54];萱草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中国母亲之花”,代表诗文如《诗经·卫风· 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中谖草是萱草;唐孟郊的“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55-56]。
4.1.2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原产地我国,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是优良的观花观叶植物,观赏期长,四季均可,尤其是秋冬季节,颇具特色,芦苇根、茎、叶、花均有药用价值、材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芦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可在新疆湿地或荒地种植造景[57-58],以表达出隐士的隐逸情怀、贫士的固穷守节和草民的卑微之态等芦苇植物文化[59],代表诗文如“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世人谁到此,尘念自应忘。“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白露节气代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