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 王喜刚 刘东川 郭成瑾 陈雪荣 沈瑞清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本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为马铃薯晚疫病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6种杀菌剂为材料开展田间防病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对马铃薯生长安全,无药害。第1次施药后7 d,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处理的防效最高为90.38%,其次为20%氰霜唑悬浮剂、50%氟啶胺悬浮剂,防效分别为88.08%、83.68%。第4次施药后7 d防效大于60%的药剂为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0%氰霜唑悬浮剂、50%氟啶胺悬乳剂,且测产结果表明这4种药剂与清水对照相比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因此可以在马铃薯生产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田间防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S 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4-012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4.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Field Control Effect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on Potato Late Blight
WANG Xi gang1,LIU Dong chuan2,GUO Cheng jin1 et al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Ningxia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Yinchuan, Ningxia 750002;2.Xiji County Potato Industry Service Center,Xiji, Ningxia 756200)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out the fungicides suitable for local control of potato late blight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potato late blight, six fungicide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to carry out field disease prevention test and safety evalu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x tested fungicides had a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potato late blight, and were safe and harmless to potato growth.Seven days after the first dose, the highest control effect of 68%Metalaxyl M mancozeb WG was 90.38%, followed by 20% cyazofamid SC and 50% fluazinam SC, with the control effects of 88.08% and 83.68%, respectively.The agents with more than 60% control effect 7 days after the fourth drug were 68%Metalaxyl M mancozeb WG, 0.3% eugenol soluble solution, 20% cyazofamid SC, and 50% fluazinam S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four agents had a certain yield increasing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water control, so they were recommended to be used in potato production.
Key words Potato late blight;Bactericide;Field control effect;Security
基金项目 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NNKZZCGZH-2021-02);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宁人社函〔2024〕236号);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AC05051)。
作者简介 王喜刚(1987—),男,甘肃会宁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植物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3-27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具有土壤适应性强、营养丰富、产量高、综合加工用途广等特性。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易受晚疫病、早疫病、疮痂病、环腐病、黑痣病、枯萎病等病害的影响,其中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威胁性的病害之一,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主要侵染马铃薯的茎叶和块茎[1],严重发病时导致马铃薯茎叶大面积枯死、块茎腐烂,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20%~50%[2]。
宁夏是我国北方优质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每年种植面积8万hm2以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生产出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品质优,已成为当地增收和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结构的变化、不同品种的引入、气候环境的改变、种薯繁育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跨省跨区域的种子调运,宁夏主栽区马铃薯晚疫病趋于加重,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数目增多,且小种组成日趋复杂化[3],晚疫病成为马铃薯种植中的主要病害,加之农户对晚疫病预防的重视程度不够,发病前很少采用药剂进行预防或药剂使用不当,造成马铃薯晚疫病频频发生,使得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严重制约宁夏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控,其中化学防治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盲目选药、不合理混配以及剂量增大等问题,导致种植成本增加、防治效果降低、马铃薯品质下降、环境污染以及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的药剂,可能会导致靶标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等问题[4]。
目前我国登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农药产品约有190个,占登记的马铃薯杀菌剂总数的74.6%[5],在众多的晚疫病防治药剂中如何合理选择药剂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因此,为筛选出更适合本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笔者选择6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获得适用于我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药剂,为宁夏马铃薯晚疫病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2年在宁夏西吉县马铃薯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区栽培管理及田间管理条件完全一致。播种时间为2022年5月11日,收获时间为10月15日。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青薯9号,由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提供。
供试药剂:8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陶氏益农农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
30%氟吗啉悬浮剂,瑞士先正达公司;20%氰霜唑悬浮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氟啶胺悬浮剂,山东韩农化学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西吉县马莲乡,前茬马铃薯,共计6个药剂处理,1个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21个小区,小区面积50 m2,垄距90 cm,株距25 cm,双垄种植,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采用田间自然发病进行试验,四周保护行不施药。
处理①8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2 250 g/hm2;
处理②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1 800 g/hm2;
处理③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1 500 mL/hm2;
处理④30%氟吗啉悬浮剂450 mL/hm2;处理⑤20%氰霜唑悬浮剂375 mL/hm2;
处理⑥50%氟啶胺悬乳剂1 500 mL/hm2;
处理⑦清水对照(CK)。
1.4 施药时间
依据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从第3代开始,每7 d喷施1次杀菌剂,分别于7月19日、 7月26日、8月2日、8月9日全程施药4次,采用二次稀释法稀释药液至试验浓度,对马铃薯的茎、叶片正反面充分均匀喷雾,喷雾器专用。
1.5 调查项目与方法
1.5.1 药害情况。
每次用药前及末次药后观察各处理马铃薯有无药害产生,如果有药害记录药害的具体程度及类型,以O、Ⅰ、Ⅱ、Ⅲ、Ⅳ记录,O代表无药害;Ⅰ代表轻度药害,不影响正常生长;Ⅱ代表中度药害,可恢复,不影响产量;Ⅲ代表重度药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均有影响并造成一定损失;Ⅳ代表严重药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均有严重影响[6]。同时记录马铃薯的有益影响。
1.5.2 测试指标及方法。
马铃薯植株生长性状:在第二次(花期)施药后用卷尺测定株高(茎基部到生长点),游标卡尺测定茎粗(主茎基部),目测法数分枝数。每个小区随机3点,每点5株。
地上及根系生物量:第一次和第二次施药后7 d,每个小区随机选择5株马铃薯,挖至地下60 cm处,洗掉土壤,除去块茎,按照根系和地上部分别测定其鲜重。
1.5.3 病情指数和防效。
以5点取样法对各小区进行取样,各点固定取2株调查,以后每次都固定调查这2株,对标记植株全部叶片进行调查,分级记载发病情况。根据9级分级标准,计算各小区马铃薯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7]:0级,叶片无病斑;1级,个别叶片上存在部分病斑;3级,1/3以下叶片均有病斑;5级,当1/3~1/2 叶片或茎上存在病斑;7级,所有叶片均存在病斑、顶部2~3叶发生霉烂;9级,全部叶片均发生霉烂,无绿色部分。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1.5.4 产量测定。
在马铃薯收获前,对各处理进行测产及成本分析。为消除边际效应取中间2垄5点取样,薯块分大薯、小薯(大薯≥200 g,小薯<200 g)和病薯。计算马铃薯理论产量和增产率。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1.6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和DPS 17.1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利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
调查发现在试验区喷施6种杀菌剂,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均正常生长,叶片颜色、开花整齐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经药剂处理后的马铃薯小区并未出现药害症状,各处理药害程度均为O,与对照组比,各处理植株高度有所提高,因此可认定6种供试药剂在建议用量使用时,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是安全的。
2.1.1 马铃薯生长性状。
由表1可知,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株高以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处理最高,其次为20%氰霜唑悬浮剂、50%氟啶胺悬乳剂、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分别为76.58、76.55、76.00、74.20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处理;各处理的茎粗和分枝数差异不显著。
2.1.2 马铃薯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