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服务陕西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赵国锋摘要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乡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职业院校在数字乡村发展中以培养数字新农人、提供数字新农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为现代乡村发展赋能增效,成为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驱力和主要着力点。通过梳理职业院校服务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的应然价值、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路径和建议:以市场引导激活职业院校服务热情,提升数字乡村发展内驱力;以专业设置提升职业院校服务针对性,带动产教融合精准匹配;以设施支撑保障职业院校服务可靠性,加速数字乡村提质升级;以政策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服务规范性,强化数字乡村转型力度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陕西;路径
中图分类号 S -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4-027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4.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Path of Shaanxi Digital Countrysid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erv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Guo feng
(School of Marxism,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n,Shaanxi 710089)
Abstract Digital countryside is an endogenous process of r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lo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ce i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modern information skills.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and main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untryside by cultivating new digital farmers, providing new digit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improving rural governance level. By combing the due valu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haanxi digita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serv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some path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activating the service enthusias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guided by the market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drive of the digita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pertin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ervices with speciality setting and driv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nsuring the reli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ervices with facility supports and accelerating the upgrading of digital rural quality, improv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ervices through the policies and syste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nsformation force of digital countryside, etc.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Digital countryside;High quality development;Shaanxi;Path
基金项目 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赋能陕西关中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SGH24Y3287)。
作者简介 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教授,硕士,从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5-01
乡村和城镇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2个均质“空间”,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区域“极化”发展背景下,城镇日益繁荣而乡村日渐凋敝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存在。乡村现代化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城乡关系发展的普遍共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首选战略。传统乡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均衡发展状态,实现传统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以新质生产要素重塑乡村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新一代数字技术因其智能化、网络化、便捷化、普惠性等特点而迅速带动传统乡村数智化转型,导致乡村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农耕技术和商业模式智能化变革,进而促使乡村管理重塑、政务更公开、治理更便捷,大大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和质量。
2018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此后,相继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纲领性、指导性政策和文件,在全国部署和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1]。数字技术随之成为提升农民素养与技能培训,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精准化,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四化”战略和区域极化效应使得陕西省域乡村衰败、镇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显著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数字化引领陕西乡村转型发展,既是实现陕西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又是陕西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2]。职业院校以其人才、技能、文化等优势和特长服务陕西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既为陕西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的服务对象和多样化的就业选择,也为陕西乡村发展注入了智慧和灵魂,通过“智力、技能、产业”等全方位扶持与提升,进一步促使陕西传统农民、农业和农村向现代“三农”转型,为加快形成陕西数字化城乡现代发展格局增添新的动力。
1 职业教育服务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价值
职业教育是一种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类型教育,重视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指向。
1.1 培养服务乡村数字“新农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传统乡村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空间为纽带的生产关系联合体,数字乡村是以数智技术和平台为媒介的社会关系联合体。二者的区别在于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传统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催化剂和新生产要素。要实现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型,职业教育应通过技术技能培训、人力资源信息素养提升、数字技能提高来改变乡村人口“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状;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数字人才、鼓励专业人才下乡就业、创业,服务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在改善人口质量、更新信息知识、普及数字技能过程中,为乡村发展培养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农人”。
1.2 畅通城乡数字要素新市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是空心村,畅通的要素市场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备要件。传统农业社会中,城乡2个要素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导致要素互补性、流动性较差,市场效能难以充分发挥,使得资源要素浪费和各方利益受损。舒尔茨认为,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以促使农业技术发生变化,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3]。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培养农业电商人才,推广农产品电商,布局农业数智平台,激发乡村产业、产品、技术、要素、资金和商业模式智能化变革,促进乡村产业形态融合,畅通城乡要素市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利益共享,真正实现富民增收。
1.3 聚合乡村数字新质生产力
乡村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村中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以血缘性、地域性和内源式积累为主,生产要素、技术状况、种养方式长期保持均衡状态,导致持久收入流的供给曲线垂直不变[3]。要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就要以数字技术为纽带、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乡村数字经济替代传统经济,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加速职业教育人才、技术、技能等新质生产要素在乡村聚合分化,不断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中更好地体现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乡村发展中的优势,用技术、人才、创新等新动能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1.4 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从传统经验式、模糊化、威权式治理转向精准化、透明化、便捷化治理,引导乡村由少数“能人”参与治理向多数群众集体参与治理转变。职业教育以技术、人才、技能融入乡村治理,搭建数字治理体系,赋能乡村“启智”“兴业”过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便捷化,激活乡村善治进程,破解传统乡村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精英俘获、熟人社会、能人威权等长期低水平“内耗化”治理难题,促使乡村管理重塑、政务更公开、治理更便捷,大大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和质量,同时推动民风、民俗变迁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由此可见,数字要素的介入已经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激活“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能。
2 职业院校服务陕西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乡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资源要素,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激活乡村发展潜能,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和效率。职业教育掌握着数字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技术流和人才流,以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加速拓展乡村产业、生产、生活、生态、公共服务和治理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服务陕西数字乡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2.1 人才供给不充分,推进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根源[4]。据2018年农业部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5%[5];2022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农、林、牧、渔业行业就业的人数为2 261人,占陕西省当年农、林、牧、渔业毕业生总数的91.07%[6]。陕西省共16 616个行政村,平均4个行政村仅有1名高职毕业生。《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有文盲人口1 088 905人;除西安、铜川和杨凌外,陕西各地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不足10年,每10万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7]。一方面,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文盲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服务数字乡村的人才队伍专业少、结构差、规模小、质量低,使乡村劳动力数字素养水平与年龄呈现倒U形[8]。推进数字乡村战略,产业是主线、人才是核心、教育是保障。由于人才供给不充分,单纯依靠运动式政策推进,既难以保障数字乡村持续发展的韧性与活力,也不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数字乡村发展的支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