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县域乡村多功能演变及分区调控研究
作者: 徐兵 郑伟静 程玉恒 成晶晶
摘要 以东部典型沿海县域——江苏省灌云县为例,采用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4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乡村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其乡村地域功能时空演变的分析,探究在多功能演变导向下的土地分区调控,并以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为基础,对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策略。结果表明:灌云县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强化,农业功能高值、中值、低值区结构性演变较为稳定,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显著缩减,大部分乡镇生活保障功能都处于中值水平;灌云县域单一功能主导型和复合功能主导型乡镇数量远远大于综合发展型,未来应合理调整用地供应量和土地供应结构。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分区调控;灌云县
中图分类号 TU 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169-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36
Study on the Multi-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Zoning Regulation of Rural Areas in Coastal Counties—A Case Study of Guanyun County
XU Bing1,ZHENG Wei-jing1,CHENG Yu-heng2 et al
(1.Guanyun County Bureau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Guanyun, Jiangsu 222200;2. Jiangsu Jinningda Real Estate Appraisal, Plann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Consulting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36)
Abstract Taking Guanyun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a typical coastal county in ea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four indica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area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regional func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and zoning regu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proposes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land use strategies for the land us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zoning in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ction of Guanyun County wa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high, medium and low value areas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high value area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livelihood security function of most towns and villages was at the median level. The number of single-function-oriented and multi-function-oriented townships in Guanyun County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land supply and land supply structure should be reasonably adjust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ulti-functional rural areas;Spatiotemporal evolution;Zoning control;Guanyun County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1]。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导向等差异[2],赋予了乡村地区更多的功能和价值,其中包括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等[3],乡村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成为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当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建立于早期的农业多功能[4]、土地利用多功能[5]、景观多功能[6]基础之上,之后进一步开展了乡村地域功能内涵认知[7]、评价分区[8]以及类型划分及转型、演进规律[9]和功能间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研究。乡村地域功能的发挥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首先,以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上扩张与收缩为代表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改变乡村发展要素分布格局及影响乡村发展状态的重要因素[10],其次,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过程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生态反馈效应是优化乡村发展,促进乡村生产体系可持续,维持农户生计可持续的重要保障[11]。当前突出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要求在乡村多功能导向下进行优化配置[12],有助于推动乡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13]。土地利用分区调控是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各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14],分类制订乡村多功能发展计划,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优化和乡村多功能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地理、土地、经济和社会等领域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乡村地域多功能和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15-17]、空间分异格局、影响因素[18-20]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尚缺乏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为切入点,总结提炼阻碍乡村发展的土地利用冲突,对各主导功能发展情境下的土地利用,制订差异化的土地优化方案与调控策略等研究;有学者研究了某种单项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转型对乡村多功能的作用机制[21],但缺乏乡村地域整体意义上土地利用优化调控对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域、城市圈、经济带等区域[22-24],鲜有学者关注沿海县域乡村发展。
笔者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这一视角,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识别东部典型沿海县域——灌云县不同乡村地域主导功能,通过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综合度和协调度的等级高低组合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探索各土地利用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整路径和调控策略,有助于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灌云县隶属于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典型的东部沿海县域。2020年末,全县辖1个街道办12个镇2个功能区,省市县属3个农盐场(图1)。灌云县整体耕作条件良好,年均粮食产量80万t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8年灌云县城镇化率为50.92%,农业就业人口占乡村就业人口比例为50.0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具有传统农区发展的典型特征。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来看,灌云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虽然以农业利用为主,但是近年来灌云县以集聚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对第二产业的开发建筑用地逐渐增加。如何调节土地供需矛盾,协调工业和农业比重,并兼顾好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灌云县面临的艰巨任务。
1.2 数据处理
1.2.1 乡村地域的多功能评价测算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评价指标选取、量化和加权等步骤。评价指标是评价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关键,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采用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4个指标(表1),评价乡村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全面反映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性,从而能够更全面地评价乡村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了更好地比较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采用正向极差标准化方法将指标转化为[0,1]的量化指标,使得指标的取值具有可比性。为了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德尔菲法计算各指标层权重[公式(1)]。在将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和加权之后,使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指数以及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数综合度。综合度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用以表示乡村地域的发展水平。
式中:X′ij为第i个类型功能j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数值;X′ij为第i个类型功能指标的实际数值;Xmin、Xmax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式中:Fi为i类型乡村地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生活保障指数,相对应Fi、Fa、Fe、Fl;Wj为第j个指标权重,通过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式中,F为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综合度,其计算过程融合了生活、生产和生态3方面的指标。这3方面的指标在乡村农民的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自然断点法,笔者将乡村地区的多功能综合得分划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以便更好地了解多功能演化特征。
1.2.2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土地综合分区。
协调度模型是一种可以反映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的计算模型。为了更好地体现系统的效能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该模型可用于计算各子系统的协调状况。
式中:D为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D∈[0,1];C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C∈[0,1];T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的综合得分;U1、U2、U3、U4分别为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a、b、c、d为各功能的权重,且a+b+c+d=1。当U1、U2、U3、U4达到该区理想的功能比例时,耦合度C达到最大值,利用自然断点法可以将乡村地域多功能协调度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
采用综合度与协调度耦合方法对全省乡村地域进行多功能分区,以进一步总结其空间特征和差异,并促进全域乡村地域功能的协调发展。在计算综合度和协调度[公式(4)]的基础上,将综合度和协调度分为低、中、高3个级别,利用综合度指数(F)对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的综合得分即各研究单元的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协调度指数(D)比较乡村地域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发展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强度关系。然后,对于单个研究单元同时考虑其乡村地域的多功能综合度和协调度,再按照表2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优先提升区、重点提升区、转型提升区、适度优化区和协同优化区,从优先提升区到协同优化区相应的调控需求逐渐减弱。综合度和协调度都较低的区域为优先提升区;综合度低,协调度高或中等的区域为重点提升区;综合度中等,协调度低或中等的区域为转型提升区;综合度中等,协调度高的区域划为适度优化区;综合度高,协调度高或中等的区域划为协同优化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