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建设的思考: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作者: 贾秋月 丁彦摘要 耕读教育是我国涉农高校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支撑,价值意蕴深厚,有助于涵养学生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目前,我国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耕读实践、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困境,需要加强耕读教育的认知理解、育人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场所等内容建设。
关键词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61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Value Implication,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Analysis
JIA Qiu-yue,DING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
Abstract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talent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its value is profound,which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e,and train students’ hard-working spirit.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staff,farming practice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farm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understanding,education system,teachers' team and practice place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New era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涉农高校提升学生强农兴农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涵养知农爱农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1]。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举措与组织保障作出全面规划,从耕读教育基本内涵、课程体系、实践场所、教师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五方面进行统一部署[2]。涉农高校加强和推进耕读教育,引导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一线,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及培育学农爱农情怀具有重要意义[3]。
1 耕读教育的价值意蕴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耕为劳力,在耕中能强化实践育人;读为劳心,在读中可以涵养人文素养;耕读结合,方能知行合一。耕读教育作为中国古典教育知行合一的典范,强调在边耕边读中获得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涉农高校深入开展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农为农的真实情感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
1.1 涵养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
耕读教育思想中蕴含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价值理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知农爱农、根植大地的家国情怀。当前,涉农高校学生中存在知农爱农情怀不足、离农化、不安农等现象,涉农高校可将耕读教育作为涵养学生知农爱农家国情怀的重要抓手。在“耕”方面,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一线,实地参与农耕劳作,在磨炼意志的同时深入联系实际、社会和群众,深入感受乡村文化,让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涵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读”方面,通过日常课程、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全面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史和农耕文化知识,学习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以农为基的价值观念和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品质,在陶冶耕读文化精神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4]。
1.2 提升强农兴农的实践能力
耕读教育强调将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实践能力[5]。实践能力不足是传统涉农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短板,造成了涉农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耕读教育强调耕读结合,重视实际操作,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农田耕种、农作物栽培的实践中,以此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耕读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存在的细节偏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以耕促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从而促成耕与学的正向循环。
1.3 练就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吃苦耐劳是涉农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精神品质[6]。当前部分学生因学习条件优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怕苦怕累。耕读教育让学生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出力出汗,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练就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7]。在耕读实践中,学生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环境,还需要针对复杂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农耕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农业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增强学生不畏艰难、奋力投身“三农”事业的决心,培养其勇于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2 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实困境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发布至今,全国涉农高校都积极响应并推动耕读教育的实施,但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环节、氛围营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2.1 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有助于推动耕读教育向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目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耕读教育课程资源的匮乏无法达成耕读教育的要求和育人目标。课程是开展耕读教育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仅在通识教育模块嵌入耕读教育相关课程,农业史、农业文化、农耕智慧等内容在耕读教育体系框架中还未完善系统、合理的搭建,所开设课程大多游离在核心课程以外。其次,耕读教育相关课程效果不佳。部分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成体系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模式,造成高校耕读教育效果存在“打折扣”现象。大部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本质上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再加上学生本身对于耕读教育过程不够重视,导致耕读教育课程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耕读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相对滞后。没有适合的教材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耕读教育的开展。研究表明,49所涉农高校中仅9所高校专门编写了耕读教育教材,另有8所高校使用非专门编写的教材,33所高校表示没有使用专门的耕读教育教材[8]。教材具有高校育人载体的鲜明作用,而目前耕读教育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情况均不能满足耕读教育的需求。
2.2 师资队伍存在短板
教师队伍是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关键力量,配备充足、结构多元、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能有效推动耕读教育的开展,但目前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涉农高校缺乏专门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普通本科学校师生比为17.65∶1,相较于2012年的17.52∶1来说变化不大[9]。根据数据分析,高校师生比例失衡导致高校在人力资源分配时,倾向于将更多资源投入更为急需的方面,使得耕读教育领域师资投入相对不足,难以形成专门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其次,涉农高校缺少专门的耕读教育教研团队。自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来,耕读教育急需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并为耕读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保障支持。然而,目前少有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方面组建专门的教研团队,从而限制了耕读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耕读教育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难以深入推进。最后,现有教师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耕读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农业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实践技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大部分涉农高校缺乏对耕读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导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从而使得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实践体验和知识学习,影响了耕读教育的教学效果。
2.3 耕读实践有待加强
实践是耕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耕读实践的开展能使学生对农业技术有更直观的感受,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将知识内化于心。然而,耕读教育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是开展耕读教育的一个重要难题。首先,耕读教育实践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受农业生产特殊性的影响,当前高校实践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开展耕读教育的实际需求。导致许多高校在开展耕读教育时难以做到让每位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中,部分学生出现“参观式”实践。说明耕读教育的实际开展现状与理想情况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学校实践设施设备更新滞后。随着农业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学校的设施设备往往滞后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在耕读实践中对前沿农业技术的获取与掌握,从而影响了耕读教育的教学效果。再次,耕读教育实践环节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耕读教育实践环节未能形成一个全面、连贯的框架体系,导致耕读教育各实践环节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连接,从而影响了耕读教育效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最后,耕读实践缺乏系统化的考核与管理制度,这是影响耕读实践实施效果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0]。许多涉农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化科学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导致学生难以及时评估自身在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同时,不健全的反馈机制也会影响教师对实践课程效果的正确评估。
2.4 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文化是实施耕读教育的重要引领,但在推进耕读文化深入校园的过程中,涉农高校存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首先,以耕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不够丰富。部分涉农高校在“第二课堂”传播耕读文化时,依赖于诸如讲座或展览的传统活动方式,此类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其次,实施耕读教育活动的场馆有限。由于资源限制,部分学校在耕读教育的实施上面临活动场地资源和硬件设施不足的困难,限制了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体验。最后,耕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存在不足。部分涉农高校在耕读文化建设过程中,未能有效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对具备地方特色的耕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足,导致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