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作者: 翁飞 许乃霞 尤伟忠
摘要 围绕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其内涵、实施路径及成效。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要求,结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独立模块,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设计了“基地、导师、课堂”三维配套的“1+N”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和“三新技术”的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采用“三阶六步”策略,逐步实现从技能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螺旋式提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化教学;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27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60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s of Modular Teaching Reform in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m Collaboration
WENG Fei, XU Nai-xia, YOU Wei-zho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Jiangsu 215008)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modular teaching reform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focusing on its connot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and outcomes. Alig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eam collaboration for modular teaching” advocated by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combined with th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concepts, a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was constructed. Guided by post competence demands,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dependent modul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emphasized, the es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highlighted. A three-dimensional “1+N” teaching model was designed with bases, mentors and classrooms.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were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labor education, and three new technologies. Through a “three-stage, six-step” strategy, the spiral improvement from skill cognition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was gradually realize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Modular teaching;Outcome-based education;Teaching model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旨在全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其中,关于模块化教学,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这一提法反映了职业教育对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师团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并为职业院校的模块化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施框架[1]。
“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中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设计。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且具有完整教学目标的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包括实践技能的训练[2]。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分工负责不同的模块,还需要协作设计整体教学框架,确保各模块内容连贯、目标明确,并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3-4]。目前有关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国内开展的研究较少,一些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探讨,但关于高职农业专业领域的系统研究与实践案例不多。笔者对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 模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现状
1.1 模块化教学的特征
一般认为,模块化教学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5]。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技能培训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注重将课堂带入真实场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设置模块内容,以满足职业岗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需求,因此也被称为“任务模块”。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快速上岗的目的[6]。
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模块化教学的一大特征。每个模块都包含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目标,自主选择适合的模块,并合理规划学习进度。这种灵活性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7-8]。例如,某些学生可能更善于理论学习,而在实践操作上需要更多时间,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1.2 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实践
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由多位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共同参与,通过集体研讨制定教学计划,并分工协作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包括共同授课,还涉及对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此模式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Saccoman[9]认为团队模块化教学模式能提升教师在学校内与学生相处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主动性。在日本以及欧美国家,为了弥补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和职业训练方面存在的不足,采取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方式,基础理论教师和技能技术型教师通过协作模式共同承担项目课程[10-12]。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中,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准绳,建设结构化教师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按职业能力模块塔和模块实施架构图,结构化的双师团队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同时通过组建由专业负责人引领,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组成的课堂教学团队,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建设[13]。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模块化教学可以分为机械原理、数控技术、产品设计等模块。各模块由不同领域的教师负责,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训指导。各模块之间保持紧密衔接,共同为培养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服务。
2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2.1 产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技术致力于探索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现代化设备以及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手段,推动农业向科学化、机械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农业通常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实现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同时生产技术和流程的规范性也较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概念逐渐被广泛应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要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聚焦补强种植产业链、提升加工产业链、构建销售服务产业链,发挥科技优势数字赋能,探索电商直销、农业研学等新模式,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
尽管现代农业产业在不断发展,但专业人才仍显不足,尤其是在新技术应用和管理层面,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2 专业教学现状
该专业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集中实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这种方式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在处理生产流程高度复杂、需要多种技能交叉运用时,受到明显制约。目前,大多数教师大学刚毕业就来高职院校从教,农业生产和企业实践的知识与能力较弱,大多长期专注于1~2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单位独立完成授课任务,各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整合,教师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近年来,尽管部分高职院校也意识到加强教师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但并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模式,教师个体依然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单元,各自依赖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14]。虽然部分院校尝试通过项目或培训等推进课程整合,但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和实施,缺少理论提炼与实践整合。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从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进行系统改革,构建与现代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
3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OBE理念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生成就为核心、以逆向设计为方法的教育理念,也被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15]。教师需要与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设定明确的学习成果,通常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OBE教育理念注重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明确关注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达成的最终成果,其核心方法是从最终目标(即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出发,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OBE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输出效果,倡导研究型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化学习,同时重视学生间协同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共同达成顶峰成果[16]。
3.2 构建“平台通用、模块组合、分层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BE)的原理,即以岗位面向为最终产出,反向构建支撑它的核心能力,并逐步确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
遵循OBE教育模式,结合行业研究以及长期的教育实践,从教育目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平台通用、模块组合、分层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构建的基石是基础课程和共享专业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同时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中间层“模块”为本专业定制,包含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每个模块均以特定职业岗位为依托,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这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全面训练。最顶层的“模块”根据不同的职业路径进行人才培养,旨在有效解决专业人才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针对性需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