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格局演变分析
作者: 高青青 陈龙 陈振 余明慧 史厚东
摘要 通过对2002—2022年河南省农作物集中度和比较优势的分析,从县域层面研究了主要农作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集聚变化。结果显示,粮食作物是河南省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占比在70%左右。油料作物的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花生的种植面积却不断增加,并有向南迁移的趋势。棉花的种植大规模下降,占比由2002年的5.94%下降到2022年的0.07%,但整体的生产重心没有太大的迁移,仍集中在豫东地区。随着机械化程度增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河南省农作物产量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空间集聚性。研究结果为引导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主要农作物;县域;生产变化;河南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21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49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ion Pattern of Main Crops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GAO Qing-qing,CHEN Long,CHEN Zhen et al
(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yang,Henan 464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rop concentra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22,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main crops were studied at the county lev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crops are the main crops in Henan,planting area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and then a downward trend,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about 70%.The proportion of oil crop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but the planting area of peanut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moved southward.The planting of cotton declined from 5.94% in 2002 to 0.07% in 2022,but the center of production did not shift much,and it was still concentrated in eastern Henan.With the increase of mech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yield of crops in Henan has been increased obviously,the cultivation of main crop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crop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Key words Main crops;County;Production change;Henan
中原地区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支柱产业,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河南省用占全国1/1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3面环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中部和东部则为黄淮海平原地区,黄河从中流过,这样的地形地貌,使得河南省的气候和降水条件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布局[1-2]。河南省的平原和盆地的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3%[3],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农业规模虽然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却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受资源和环境影响,农药和化肥过度使用,农业资源优势正在慢慢减弱[4-5]。加之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农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6]。面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对河南省的农业生产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实现优势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和各地区农业产值最大化[7-8]。
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河南省的农作物种植演变进行了研究,在县域层面,高军波等[7]、龚立新[9]从农作物的专业化划分、种植的比较优势等对河南省农作物种植进行了分析,对揭示河南省农作物的生产格局变化、农作物的地理聚集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成果多为对2013年之前河南省县域的种植变化进行研究,随着国家粮食政策扶持的改变和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变化,近10年来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笔者选取2002—2022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等,在县域层面对贡献率、集中度、优势度等进行分析,旨在把握目前河南省的最新种植现状,挖掘农作物的增产潜力,以期为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根据2003—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及各地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得到(部分市暂未公布2023年统计年鉴,用2022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替代),将主要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3类,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2类。因省内部分县域行政划分区有所变动,为保持统一,选用2022年的行政划分区域。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将省辖市下辖的各区统一为市辖区,共选取119个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变化。
以获取的2002—2022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单产及其占比变化为基础,绘制折线图。
1.2.2 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分析可以用来体现农业生产在地区上的分布特征。参照李忠峰等[10]方法,用集中度比率即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前n个地区的面积和占全省种植面积总和的比值(%),将n依次设为10、20、40、60。
1.2.3 优势度分析。
通过前人的研究[11],农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可以通过种植面积进行测算,通过i地区j作物生产面积占i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值与全省该比例进行比较,主要用来考察农作物的规模和重要性。优势指数大于1表示该地区某作物生长高于参照地区平均水平,小于1则表明该作物在本地区无优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的时间结构变化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图1),近20年来,河南省的播种总面积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1 335.9万hm2上升到2022年的1 477.1万hm2。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从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18.95%下降至0.36%,下降了18.59百分点,2006和2016年下降速率最高,分别下降了2.57百分点和5.09百分点。棉花的产量由76.48万t降到1.36万t,下降了75.12万t,全国占比从15.56%下降到0.20%,由居全国第二下降到全国第九。对粮食作物来说,种植面积呈波动变化,2002—2016年一直缓慢增加,2016年达到最大值为1 121.9万hm2,之后趋于稳定,维持在1 080.0万hm2左右,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稳定,略有上升,平均在8.6%~9.4%。
河南省粮食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两位(2011年以前为首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7年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577万t,2022年产量最高为6 825万t。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维持在130万~160万hm2,在此范围内上下波动,2005年种植面积最多为160.5万hm2,在占全国种植面积比率上呈升→降→升趋势。
油料作物的产量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全国首位,产量不断增加,由2002年的420万t,增长到了2022年的684万t,20年增长了62.86%。2007年,油料作物的产量占比最高为18.84%,较上年增加了3.15百分点。
从河南省内部来看(图2),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在2016年之前逐年增加,增加了154.3万hm2,之后缓慢减少。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最多为42.533万hm2,占河南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4.47%(表1)。小麦一直是河南省的主要种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一直保持在35%以上,近20年占比增长了3百分点左右,播种面积增长了82.6万hm2。2002—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由231.9万hm2增加到了421.0万hm2,由占河南总播种面积的17.36%增加到了28.25%,2016—2020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占比26%左右。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年间减少了16.4万hm2,占比由3.95%下降到2.46%,下降了1.49百分点。油料作物的占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与粮食作物的占比呈反比,在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的同时,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作物减少时油料作物增加。
油料作物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的总占比在2012—2018年低于10%,与2005最高峰时相比,下降了2.7百分点左右。花生的种植面积在2016年之前起伏波动不大,2016年之后逐年增加。油菜的种植面积呈连年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2.52%下降到了2022年的1.27%,2018年占比低于1%。总体来说,河南省的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棉花的种植按面积不断缩小,近年来在粮食作物稳定的情况下,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略有回升。粮食作物内部也有一定调整,玉米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豆的种植规模连年减少。
2.2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集中度分析
近20年来,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2、3)。对粮食作物来说,2002年粮食种植面积最大的10、20、40、60个县数之和分别占河南省的16.08%、29.66%、51.03%、68.47%上升到2022年的18.01%、32.39%、55.21%、72.99%,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同时期,产量占比也略有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没有种植面积变化幅度大。2002年种植面积排名前20的县主要集中在周口、商丘南阳、驻马店4市。到2022年种植面积排名前20的县变化不大,只有驻马店市的西平县和泌阳县退出前20,商丘的虞城县和周口的鹿邑县面积扩大进入前20。在选取的5个时间点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均为南阳市的唐河县,以种植小麦为主,产量最多的县均为安阳市的滑县,也以小麦种植为主。对棉花来说,20年来,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集中度均呈上升趋势,面积最大的前60个县的占比由2002的88.06%增加到了2022年的97.84%。2022年棉花面积和产量最大前40个县的占比均超过90%,集中在河南省东南部,大多在周口、商丘、开封等。20年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呈集中趋势,排名前10、20、40、60的比率分别上升了5.48百分点、8.70百分点、10.19百分点、7.57百分点,产量方面趋势类似。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河南西南部,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地,这些地区多以种植花生为主。选取节点上的5个年份中,油料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均为驻马店的正阳县,是全国第一花生种植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