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开放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王琳 杜迎春 袁灿生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Path ofAgricultural Ope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of Rural Revitalization—ACase Study of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WANGLin,DUYng-chun,YUANCan-sheng(ScholofRuralRevitalizationJangsu Open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6)

AbstractTakingthecoursesinplantscienceandtechnolgymajorofJiangsuOpenUniversityasanexample,weexploredtheovative pathsforteteachingofagriculturalsiencecoursesinopeneducation.Byanalyzingtheshortcomingsofcurrentteachingmodelsndcobiningwithnovativemethodssuchsolinetaching,oursedeologanditics,lieiteraction,practicalteacing,nddversfdeal uation,specificeacngfoateeropdsaealitfuatiuiedes’iobl ties and practical skils,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Open education;Teaching innovation;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Practical teaching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并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意义。人才被视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以及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并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致力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江苏开放大学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 + ”模式培养适应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基层一线应用型人才,助力江苏建设高水平农业强省。江苏开放大学2013年开设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并于2022年7月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开设农学类本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同类专业强调学术型和理论创新研究,开放大学的专业更注重应用性,强调实践技能及知识储备,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植物、生物技术、品种繁育、土壤改良、栽培管理、肥料施用、病虫草害防治、农业资源利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概论、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产学、农作物等13门农科专业课程。笔者在开放教育背景下,以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路径,提升农科开放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振兴需求。

1乡村振兴对农科专业教育的需求

自2004年以来,国家连续2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优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农的保障政策,也让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2]。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农科专业人才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对其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1.1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乡村振兴要求农科专业人才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农科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和应用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等理念,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因此,农科教育体系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方法。

1.2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乡村振兴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比如土地利用、农产品市场开发、农村社会治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农科专业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农科教育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实际的农村发展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3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的强化农科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农村的意识。农科专业人才应当能够理解农业发展与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改善生活质量。农科教育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服务“三农”的热情。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培养学生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乡村振兴对农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科教育应当积极响应这些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nkx20250748.pd原版全文

2开放教育模式中农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开放课程缺乏丰富的思政元素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深人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使其具有“三农”情怀。现今农科的开放专业课程都是将提前制作好的数字资源放入教学平台中供学员自主学习,课程资源尤其是视频资源的制作更加精炼,所教授的内容更多地侧重专业理论和农业技术,对于思政内容涉及较少,且数字资源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后更新较慢,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添加思政内容。与工科、理科专业相比,农科专业相对冷门,近年来招生情况并不理想,选择从事农业的学生数量并不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人才供需矛盾凸显,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新型农林专业大学生,但农林高校毕业生存在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的现象[4]。只有在农业课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爱农情怀、增强民族自信、鼓励科技创新、学习大国工匠精神,才能让培养出的学生安心留在农村,为“三农”服务,为乡村人才振兴作出贡献。

2.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开放教育的主要模式是通过远程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尽管这种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开放教育环境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农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理论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教师可能难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支持,这可能影响学习体验。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综合型、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加强应用与联实际”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只能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缺少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少有参与选择学习内容及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内驱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3教学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不紧密农业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在当前的农科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往往显得陈旧,未能及时反映现代农业技术的最新进展。例如,现行植物生产学教材是由山东农业大学董舒婷教授2003年主编完成的[5]。这种滞后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影响了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现代农业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包括精准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业设备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果教学内容不能与这些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学生将难以掌握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影响他们未来在农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农科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开放教育是面向基层职业人员的教育[]。作为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开放教育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学生基础差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是开放教育中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通常不要求学生具备特定的学术背景,这就导致学生群体的学术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可能在某些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困难重重,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此外,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缺乏面对面的互动和即时反馈,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许多学生由于长期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驱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难以有效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因此,开放教育机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提供基础课程补习、增加学习资源的可访问性、建立学习支持系统等,以帮助学生克服基础薄弱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适应开放教育的特点,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教育模式。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开放教育农科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路径

3.1网络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高校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农林大学生,应深入推进农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7]

在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8]。农业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土壤肥料学为例,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涉及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土壤水肥气热因子及其相互协调、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种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综合作用、施肥与植物产品的品质以及人类健康,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融入思政元素相对容易,在建设开放课程视频资源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讲解中。例如,在讲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有机质和结构性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采集所在地农田土壤进行简单分析,制订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作物种类和施肥方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能唤起学生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保护土地的使命感。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肥料学教学中通过介绍耕地保护制度、化学肥料对粮食产量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土壤和肥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激发他们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此外,课程还强调了新型肥料和科学施肥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土壤污染与退化、科学耕作制度、堆肥及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运用土肥知识和技术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除了视频资源,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设计讨论区,让学生就相关思政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将思政元素融人学生的线上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三农”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决心和对“三农”的重视,坚定学生立足农村、献身农业的担当和决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nkx2025074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