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优化对策

作者: 胡芳珍 何志怀 冯卫国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优化对策0

The Dilemmaand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Education in Helping theRevitalizationof RuralTalents HUFang-zhen1,HEZhi-huai,FENGWei-guo(1.WuhanCityPolytechnic,Wuhan,Hubei430O;2.WuhanNo.49Midlehool, Wuhan,Hubei )

AbstractThoughthesurveyoStreeB,trictA,WuhanCityitwasfoundthattherewerethfollwingdilemainvocatioaucation inhelpingtheevialatioofalalets:multiplemanageentleadtooanzatioalfncy,ingleranngtodladtolack ofpractice,te“absnce”oficureelatedmajorsadtoedifltyinmingediversifddemandsndueasoableadc educationleadtolwualityfpesoelgUderthackgoudofteplementatioofturalviaatiotaletspolait isnecesarytoaesuportigleofvocaioalducationItwassugestedtoonductfoeflowigaspctsiefullplatothe subjectiveolefodpoevotialducatiodgsttslsidoofatioai ing,provetyflsaldtlio tion,coectieeofocadsdiatedltiiealllolao cation and training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Personne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1]。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3]。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也先后对接实施国家“神农英才”计划、高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倍增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支撑计划,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4],其主要服务途径包括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的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3]

在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课题组以武汉市某新城区(简称A区)B街道为调研地点,向230名本地居住村民和在外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对乡村振兴办、村委会、村办企业相关负责人及驻村干部进行访谈。

1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

2022年,武汉市实施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工程,构建农业农村人才体系。建立覆盖全市60个街(镇)481个行政村、含667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头雁”项目数据库,制定乡村农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完成600余名高素质农民、88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和200余名种养殖大户的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打造2家国家级、15家省级、54家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人获“大国农匠"(种养能手)三等奖,1人获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1人获评省“十佳农民”。引导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聚集高端人才,首次将50名现代农业人才纳入“武汉英才”,首次评审乡村中高级技术人才68人。联合高校开展人才导流回乡工程,“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新招录162人[5]

近年来,国家、省、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向乡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A区及各街道响应号召,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培训项目,2020—2022年组织不同规模和范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共1750人次,比如2020年先后开展旅游疫情防控消杀知识培训、全域旅游知识培训等乡村旅游培训活动,累计参加人数100人次以上;2022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4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人、专业生产型农民40人)等[6。调查数据显示,近50.0% 的村民参加过培训, 68.2% 的培训由政府(农委)组织;超过 40.0% 的村民了解农民职业培训, 50.0% 以上的村民认为农民职业培训对于提高农业收入有帮助。

2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

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是相互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技能的欠缺将影响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的农业产业技能技术,村民不敢涉足农村产业的创业项目,或担心涉足后发生大幅度亏损。造成这种“技术技能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培训效果不佳。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2.1多头管理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主要是由涉农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共同负责。涉农职业院校由教育局主管,职业培训机构由农业、劳动、科技、经济等部门主管,这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分散管理的模式[7]容易导致培训信息渠道不通畅、培训内容与对象不匹配、培训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从而影响培训效果。访谈中,不正一名受访者表示:有培训机会的时候,往往是从其他人口中得知的,但此时已错过培训报名时间。培训的后续管理也较为欠缺,超过 40.0% 的村民反映职业培训“无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当创业村民遇到技术问题时往往又回归到“自己琢磨”或“向邻村同类创业村民讨教经验”的局面。没有专家或技术人员的一对一指导,创业村民又将面临创业“短命”的风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nkx20250749.pd原版全文

2.2培训方式单一,导致实践性不足职业技能培训是与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8]。在基层,虽然农民职业培训主体众多,除了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外,还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但培训方式仍以课堂教授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这与村民期望的教育培训方式,如田间现场示范与指导0 75.6% )、一对一咨询指导( 68.9% )、外地参观技术交流L (40.0% )等方式大相径庭。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实践性不足,村民虽然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但依然缺乏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3涉农专业“缺位”,导致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涉农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结构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能体现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尤其是职业高中具有极强的本地属性。统计数据显示,A区第一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超过 8.0% ;农业总产值中,排前三的分别为农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超过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优化对策1 。但该区职业高中开设的13个专业中,涉农专业仅有园艺技术、畜禽生产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3个[11],与当地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对接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当地水资源丰富,适宜鱼虾鳝类、莲蓬等水产品种养殖,但职业高中在相关专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专业设置上均缺位。问卷调查也显示, 45.5% 的村民认为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相关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或培训内容的缺位将极大地影响当地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

2.4学历教育办学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有关数据显示,职业院校7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曾经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12]。当前,武汉地区涉农职业院校存在办学层次不合理、类型单一、中高职衔接不畅等问题。A区职业高中是省市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也是武汉市唯一一所以“农口”专业为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武汉地区涉农高职院校只有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所。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体系衔接不畅,农学类学生学历晋升通道较狭窄,升本可能性较低。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职业培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普遍轻视职业,忽视新型职业农民的诉求。调查数据也显示,职业院校提供的职业培训仅占各类培训的 4.5% ,与国家、省相关文件的规定存在较大差距。

3优化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实现产业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要政府、职业院校、社会等多方合作。

3.1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负责政策制定、经费划拨等。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① 提升管理层次,统一管理不同部门发起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根据层级关系进行执行、传达、监督,确保信息传达通畅,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② 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等不同形式,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③ 建立培训跟踪反馈机制。为巩固培训效果,要确保村民与专家、技术人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比如实行包干责任制(指定技术人员或专家负责,开展一对一指导)。对于专家和技术人员,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报酬或奖励,鼓励下乡下田,并将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立档备案,以便后期跟踪服务,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④ 完善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根据农村经济结构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制定严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除了管理和技术领域外,还可制定培训讲师资格认定标准,为今后农村产业企业之间的互通打下基础。

3.2开展职业培训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率

(1)内容上,围绕现代农业体系与当地产业结构,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可以围绕现代农业种养殖技术产业链(比如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质量安全及营销等培训)、农业绿色生态产业链(比如农业生态系统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绿色观光等)、乡土文化人文素养(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乡土乡情教育培训等)、乡村治理(基础设施管理与维修、法治培训等)、生活服务(医疗卫生保健、戏曲表演、讲故事等活动培训)等方面设置培训内容[7]

(2)形式上,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方式。线下培训包括课堂培训、田间地头培训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培训聘请专家,田间地头培训聘请土专家和田秀才;线上培训以在线优质课程资源、短视频为主要方式,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

3.3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农村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上升通道主要面向在校生,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院校。吸引这些有学历的人才回乡,需要打造适合当地产业的特色专业和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①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打造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涉农专业集群,主要包括现代农业专业集群建设(农业机械化、无人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现代农业产供销产业链专业集群建设(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农产品网络营销、物联网农业监测等)、乡村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建设(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涉农管理专业集群建设(现代乡村综合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 ②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包括公共基础课(法律基础与涉农政策法规、农村规划与建设、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等课程)、专业技能课(植物病虫害防治、高效种养殖新技术、绿色农业增产增效技术等课程)创业指导课(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课程)和校本课程(民歌民谣、民风民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

3.4对接当地产业发展,多途径培养多样化人才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需要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协同。 ①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当地产业格局,优化劳动力结构,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加工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 ② 培养乡村精英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乡村领袖式核心骨干,即有威信、有号召力的乡村精英,包括农村带头人(优秀党员、基层领导干部),有乡土情怀的“新乡贤"(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作贡献的贤能人士)。 ③ 培养农村电商人才[13]。产业振兴需要发展农村电商,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为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既懂农产品生产又懂农村电商业务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④ 培养乡土文化人才。要改善农村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和家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就要培养一批现代乡贤、乡村工匠、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含非遗传承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和经纪人等乡土文化人才,发挥其在乡风文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⑤ 打造一支拥有完善知识储备、丰富实操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4]。职业院校应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合作社合作,构建农村职业培训师资的联合培养机制,吸纳农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培训讲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nkx2025074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