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伯菌P3生产灵菌红素的工艺研究
作者: 王坤阳 李梦 温少红 焦绪栋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灵菌红素产率,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P3产灵菌红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分析提取物成分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摇瓶培养对克雷伯菌P3的发酵条件(温度、pH、NaCl浓度、诱导糖)进行研究。[结果]发酵培养产生的红色素经过LC-MS分析证明为灵菌红素,相对分子质量为324.27。确定克雷伯菌P3产灵菌红素的最佳发酵条件为24 ℃、pH 7.2~8.0、NaCl浓度0.05%~0.10%,2%果糖诱导。[结论]克雷伯菌P3的发酵产物为灵菌红素,优化后灵菌红素的产量为90~130 mg/L。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菌;灵菌红素;工艺条件优化
中图分类号 TQ9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1-016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3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ocess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of Prodigiosin by Klebsiella P3
WANG Kun-yang1,2,LI Meng1,2,WEN Shao-hong1 et al
(1.School of Life Sciences,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2. Yantai Coastal Zone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tai, Shandong 264003)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prodigiosin,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a strain of Klebsiella oxytoca P3 isolated and preserved in the laboratory to produce prodigiosin were optimized. [Method]The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extract were analyz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and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temperature, pH, NaCl concentration, inducing sugar) of P3 were studied by shaking flask culture. [Result]The red pigment produced by fermentation culture was proved to be prodigiosin by LC-MS analysis,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324.27.The optimum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P3 production of prodigiosin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24 ℃, pH 7.2-8.0, NaCl concentration 0.05%-0.10%, 2% fructose induction. [Conclusion]The fermentation product of Klebsiella P3 was prodigiosin, and the optimized yield of prodigiosin was 90-130 mg/L.
Key words Klebsiella oxytoca;Prodigiosin;Process condition optimization
作者简介 王坤阳(1996—),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资源利用。*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生物医药与医养健康产品开发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0
灵菌红素(prodigiosin,PG)是一类具有三吡咯环骨架结构的天然红色素家族的总称,分子式C20H25N3O,最早于黏质沙雷氏菌中被发现[1]。灵菌红素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种红色素,它存在于微生物细胞的细胞壁内,难溶于水且对光反应敏感,易溶于甲醇、乙醚、乙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颜色会随着溶液体系pH的改变而变化[2]。研究发现灵菌红素具有抗细菌、抗真菌[3]、抗原生动物[4]等活性,同时也有较强的免疫抑制和抗肿瘤活性[5]以及除藻活性[6],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灵菌红素的制备主要有化学合成和生物发酵2种方法。20世纪60年代,Rapoport等[7]首次描述了灵菌红素化学合成的全过程,但该化学合成途径复杂,反应步骤多、产率低,大规模制备一直未能实现[8]。灵菌红素的生产目前以微生物发酵法为主,研究内容包括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发酵参数的优化以及对菌种和基因的改造等[9]。生物发酵法对环境友好,制备条件温和,具备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优势[10]。优质菌株缺乏、发酵周期长、产品得率低、生产成本高、纯化分离过程复杂等问题仍然是制约灵菌红素规模应用的瓶颈。该研究对一株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产红色素的克雷伯菌P3进行发酵培养,提取并确认其所产的色素,在此基础上,对该菌的培养温度、pH、NaCl浓度、诱导剂类型等进行优化,以期为灵菌红素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该试验所用菌株为烟台海岸带区域土壤中筛选获得的一株红色素产生菌P3,该菌为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于2013年6月24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7816。
1.2 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酵母粉5 g,胰蛋白胨10 g,NaCl 10 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 L,121 ℃灭菌30 min;固体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加12 g琼脂粉。TSB液体培养基:TSB培养基固体30 g,加适量去离子水煮沸溶解,定容至1 L,121 ℃高温灭菌30 min;固体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加12 g琼脂粉。无机盐培养基:NaCl 1 g,KH2PO4 1 g,K2HPO4 3 g,NH4HO3 2 g,NH4Cl 1 g,MgSO4 1 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 L,调节pH 7.0~7.4,121 ℃灭菌30 min。马铃薯液体培养基(PDA):葡萄糖20 g,马铃薯200 g,加入去离子水定容至1 L,121 ℃灭菌30 min;固体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加15~20 g琼脂粉。
1.3 菌种鉴定
将克雷伯菌P3在L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观察平板上菌落形态,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细胞形态。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利用Blast与已报道的序列做对比。
1.4 菌种发酵
种子液在28 ℃、140 r/min摇床培养24 h后,按1%接种量转接于无机盐培养基中,摇瓶培养24 h,观察发酵液的颜色变化,继续发酵至48 h。取24 h的发酵液在有光与避光条件下分别放置4 h,观察发酵液颜色变化。
1.5 产物的分离提取与分析鉴定
1.5.1
提取色素。按1%接种量吸取种子液转接于无机盐培养基中,摇瓶培养24 h,将发酵液分装于50 mL离心管中离心,回收上清并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沉淀加入20 mL丙酮充分振荡,离心提取2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酸乙酯与丙酮的回收液于50 ℃旋蒸至恒重,称量。将干燥粗提物分别溶于50 mL甲醇溶液和100 mL DMSO溶液中。
1.5.2
酸碱法定性分析提取物成分。取溶于甲醇溶液的样品,向其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观察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
1.5.3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提取物成分。分别取2 μL溶于甲醇溶液及DMSO溶液中的产物粗品,绘制2种样品的吸收光谱曲线,分析其光谱特征。
1.5.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提取物成分。取10 μL溶于甲醇溶液的样品进行LC-MS分析。色谱条件:Agilent 1200型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5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70∶30),分析时间10 min;柱温25 ℃;流速0.35 mL/min。质谱条件:AgilentG6220A飞行时间质谱仪;离子化方式为ESI(+);质量扫描范围m/z 110~1 000;毛细管电压4 000 V;雾化气压力206 844 Pa;干燥气流速度10 L/min;干燥温度350 ℃;碎片电压180 V;选择参比液作实时的质量数矫正。
1.6 克雷伯菌P3发酵条件优化
1.6.1 克雷伯菌P3生长与产物产量的关系。将克雷伯菌P3的种子液按1%接种量转接于装有无机盐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果糖诱导,28 ℃、130~140 r/min摇瓶发酵培养,从培养4 h开始,每隔2 h测定发酵液的吸光度。在600 nm处测定克雷伯菌P3的生物量,537 nm处测定灵菌红素产量,利用比色法取吸光度并绘制灵菌红素产量与菌体生长曲线。
1.6.2
温度对克雷伯菌P3生长及产物产量的影响。将克雷伯菌P3的种子液按1%接种量转接于装有无机盐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果糖诱导,分别于20、24、28、32、36 ℃摇床中发酵培养,在色素生产的最佳点测定其吸光度并记录。
1.6.3
pH对克雷伯菌P3生长及产物产量的影响。配制pH分别为4.0、6.0、7.2、8.0、10.0的无机盐培养基,将克雷伯菌P3的种子液按1%接种量转接于装有不同pH无机盐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果糖诱导,于24 ℃摇床中发酵培养,在色素生产的最佳点测定其吸光度并记录。
1.6.4
NaCl浓度对克雷伯菌P3生长及产物产量的影响。配制NaCl浓度分别为0、0.05%、0.10%、0.20%的无机盐培养基,将克雷伯菌P3的种子液按1%接种量转接于装有不同NaCl浓度无机盐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果糖诱导,于24 ℃摇床中发酵培养,在色素生产的最佳点测定其吸光度并记录。
1.6.5
糖诱导对克雷伯菌P3生长及产物产量的影响。将克雷伯菌P3的种子液按1%接种量转接于分装好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分别用2%果糖、蔗糖、葡萄糖诱导,于24 ℃摇床中发酵培养,在色素生产的最佳点测定其吸光度并记录。
1.7 产物抑菌试验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产物的抑菌能力。分别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培养24 h,分别取适量菌体均匀涂布到LB固体培养基上;取溶于甲醇溶液与DMSO溶液中的样品各2 mL,放入灭好菌的滤纸片,充分浸润后沥干液体,无菌条件下放置到上述涂布菌株的固体培养基上,甲醇溶液与DMSO溶液作为空白对照,37 ℃培养24 h,观察有无抑菌圈及测量抑菌圈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