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蓝色粮仓建设模式优化

作者: 黄钰 张婉君 陈燕娟 邓岩

广东省蓝色粮仓建设模式优化0

摘要 建设蓝色粮仓是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海洋渔业大省,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蓝色粮仓建设重点省份之一。梳理了国际蓝色粮仓产业强国美国、挪威,国内蓝色粮仓产业强省山东、福建的发展特点,对比分析了广东省蓝色粮仓产业发展面临的科技创新水平不足、社群参与程度低、监督管理缺位等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蓝色粮仓建设经验,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渔业协会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健全法制管理体系、整合管理机构职能等改进建议,进一步促进广东省蓝色粮仓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发展模式;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借鉴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41-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ptimization of Blue Granary Development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ANG Yu,ZHANG Wan-jun,CHEN Yan-juan et al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88)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blue granary” is an important move to implement China’s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s a major fishery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 has rich marine resources and is one of the key provi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granary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blue granary industry powerhous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Norway, and the domestic blue granary industry powerhouses, Shandong and Fujian,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blue granary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insufficient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ow lev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drawing on the initiativ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granary at home and abroad, it propos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isheries indust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tertiary industry;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fishe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fisheries; play the role of fisheries associations to guide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consciously; improve the legal management system,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ntelligence and other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Development model;Food secur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ference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0CYJ23);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WTSCX040);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R19002)。

作者简介 黄钰(1996—),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通信作者,教授,硕士,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22

粮食安全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同时,受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影响,陆地农业生产功能愈发脆弱,粮食安全形势愈加严峻。海产品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1],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营养价值高,是陆地食品的有效补充和替代。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章第(三)节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第四章第(四)节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海洋强国建设和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且紧迫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要将发展重点转向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和超过300万km的蓝色国土,从海洋提供的空间资源、环境资源和生物资源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我国开展蓝色粮仓研究的时间不长,由唐启生院士2009年率先提出“蓝色粮仓”概念,此后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蓝色粮仓的内涵,认为蓝色粮仓是以优质蛋白高效供给和粮食安全战略空间拓展为目标,利用水域环境和资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基于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渔业生产体系[2];蓝色粮仓关联产业包括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加工业、水产冷链运输、休闲渔业五大主要行业[3-4]。2017年,党中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之后,蓝色粮仓建设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热点,重点围绕粮食安全和提升海洋食物供给能力、蓝色粮仓发展模式构建[5-6]、关联产业优化[7]、发展潜力评估[8-9]等问题展开研究。随着蓝色粮仓建设的不断深入,蓝色粮仓建设与海洋强国建设目标相结合,生态环保[10-12]、渔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13-14]、国际比较研究等领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游桂云等[15]借鉴国外经验对中国蓝色粮仓发展前景开展了实证研究;秦宏等[16]提出不同地区蓝色粮仓的差异性发展策略;张兰婷等[17]以中国沿海11个省、直辖市为对象,从资源环境养护、绿色生产、组织形态以及综合服务4个方面探讨有效的蓝色粮仓发展模式。

蓝色粮仓建设可以在有限的陆地资源之外生产更多海洋水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和科技强省,山东、福建、广东3省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蓝色粮仓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的桥头堡和试点地区[18-21]。广东省GDP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规模较大,现有文献中关于广东省蓝色粮仓的研究内容大多分散在蓝色粮仓各个细分行业[22-25],对广东省蓝色粮仓研究的系统性、战略性有所不足,忽略了蓝色粮仓进入转型发展期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笔者对以美国和挪威为代表的国外海洋渔业强国和以山东福建为代表的国内蓝色粮仓强省的渔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提炼蓝色粮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其抽象并上升为一般化理论,为广东省以及全国蓝色粮仓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借鉴。

1 广东省蓝色粮仓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广东省蓝色粮仓发展概况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海岸线长约4114.3km位居全国第一,海域面积约为42万km,沿海拥有众多优良港口,海洋动植物资源丰富。2012—2021年广东省蓝色粮仓主要产业结构中(表1),海水养殖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成为蓝色粮仓支柱产业,由于过度捕捞和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的落后,海水捕捞和水产加工业占比下降严重,海水苗种业得益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占比从2020年上升,说明广东省开始重视人工育苗、育种等关键技术研发。

广东省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截至2020年12月,广东省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建立67家省级水产良种基地以及超过2000个其他种类的苗种场;拥有417个水产养殖场被评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共有1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个海洋特别保护区、79个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落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多个高质量的水产区域品牌,如湛江的对虾、台山的黄鳝、中山草鱼等。广东省在各个方面积极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着力打造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等现代化的绿色渔业。广东省在地理环境、创新技术、财政资金、意识观念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基础,发展更高水平的蓝色粮仓潜力巨大。

1.2 广东省蓝色粮仓发展面临的问题

1.2.1 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广东省现阶段的水产养殖行业、水产捕捞行业、休闲渔业、水产冷链运输业都存在科技创新水平不足的现象。2020年,广东水产技术推广经费为3.31亿元,包含人员经费、公共经费和项目经费,经费使用最多的是市级推广,占比超过53.3%;实有水产技术推广人员2360人;推广示范基地(含合作)共有260个,面积超过3054hm。虽然广东省渔业科技专利占中国前列,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在主要鱼种优质种苗培育、人工增养殖设施建设、捕捞渔船和配套装备现代化、精深加工能力和冷藏冷冻技术等方面广东省整体的渔业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

1.2.2 社群参与程度低。广东省的企业与人民参与蓝色粮仓建设程度都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省内渔业基层管理体制依旧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和群众参与的意识与动力不足。首先,政府并未下放权力到行业协会,大部分行业协会都无实际权力。其次,行业协会缺乏管理资金,资金大部分留存在政府有关机构中,协会的各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难以有效动员渔民参与到组织中,无法树立行业协会的权威性。 然后,宣传教育不到位,现阶段的渔业资源保护的宣传形式主要是以优秀人物、保护口号等为内容的海报、广告。宣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意识培养,公民参与海洋保护的意识低下。

1.2.3 监督管理缺位。广东省关于海洋资源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广东省渔港与渔业船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内的执法部门与渔业管理部门存在权责交叉与空白的情况,存在部分事项涉及多个机构的问题,部分部门遇难事“高高挂起”,缺乏独立的渔业监督机构。在监管水平上,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性不足。渔业的管理除了涉及常规的渔业部门,还涉及市场、交通、旅游、海事等多个部门,但省内少有联合的统一行动,海洋渔业管理部门存在着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监管部门在跨区域管理的合作性也不强,尤其是在海域交叉的地带,基层管理部门易受行政干预,执行力度不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