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羽肉鸡种源供给能力提升初探

作者: 谢华玲 杨艳萍

摘要 白羽肉鸡是重要的家禽品种。2019年以来,随着国际引种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国内自繁能力的逐步提升,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然而,近期海外禽流感疫情频发以及其他禽类疫病导致国际供种不确定性强,同时叠加COVID-19导致的航班熔断等因素,进而导致国内整体供种波动较大,供种形势严峻。新形势下,如何确保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安全供给依然是种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根据近十年来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分析了目前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国内供给能力不足、国际供给依存度高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开展种质资源建设、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完善繁育体系、强化种业企业能力、开展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以实现提高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供给能力、保障我国种业安全乃至肉类食品安全的目标。

关键词 白羽肉鸡;种源;供种能力;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eliminary Study on Improving the Supply Capacity of White-Feather-Broilers’ Provenances in China

XIE Hua-ling, YANG Yan-ping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90)

Abstract White-feather-broiler is an important species of poultry.Since2019,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introduction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self-breeding capac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ancestral provenance of white-feather-broiler in China has been eased.However, the frequent outbreaks of avian influenza overseas and other avian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have led to a high uncertainty of international suppl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other factors such as flight breakdowns caused by COVID-19, has led to a large fluctuation in the overall domestic supply and a severe supply situation.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ensure the safe supply of the ancestral provenance of white-feather-broilers in China is still an important issue of seed industry security.Based on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tuation of the ancestral provenance of white-feather-broilers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domestic supply capacity and high dependence on international supply of the ancestral provenance of white-feather-broilers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proposed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carrying out germplasm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breed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mproving breed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capacity, and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supply capacity of ancestral provenance of white-feather-broilers in China,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seed industry and meat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White feather broiler;Provenances;Supply capacity;Scientific research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专项(2022XM67)。

作者简介 谢华玲(1982—),女,安徽定远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从事农业战略情报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战略情报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0

鸡肉是全球第一大和我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产品,白羽肉鸡贡献了全球约70%的鸡肉[1],占我国鸡肉消费量的52%[2]。良种是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3]。我国白羽肉鸡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白羽肉鸡生产国之一[4]。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占国内鸡肉市场半壁江山的白羽肉鸡,其种源却一直被国外企业牢牢把控。育成中国自己的白羽肉鸡品种,是攻克种源“卡脖子”难题和打破引进依赖的唯一办法。2021年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告宣布,我国自主培育的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100%依赖进口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5]。尽管白羽肉鸡种源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但与已有上百年育种经验、长期垄断全球种鸡市场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在高性能育种素材积累、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1 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更新状况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近10年来,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年度累计更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118.2万套增加到2021年的124.6万套[6],涨幅达5.4%。因国外禽流感疫情趋缓推动的进口封关解除,以及国内自繁祖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2021年国内白羽祖代种鸡更新数量大幅提升,居历史高位,比2020年增加24.3%。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更新数量看起来虽不大,但由于种鸡扩繁系数较高,最终产出的商品代肉鸡数量巨大。通常1套祖代种鸡可以扩繁出50套父母代种鸡,1套父母代种鸡可扩繁出130只商品代鸡苗,每只商品肉鸡在45d内可长成重达2.8kg左右的成品肉鸡。因此,从祖代到商品代扩繁系数可达6500倍[7]。例如,2021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平均存栏量、父母代种鸡平均存栏量和商品代雏苗累计产销量依次为171.3万套、6628.6万套[8]和68.8亿只[6]

2 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供给状况

随着自主培育品种的投入使用且数量不断扩大,将祖代种鸡雏鸡更新分为国际引进供给和国内自繁供给2类方式。

2.1 祖代种鸡国际引种供给状况

2018年以前,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年引种量80万~120万套,年引进金额约4000万美元[1]。2019—2021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年度累计引种量分别占国内祖代种源更新量的85.9%、72.8%和69.6%[9],国外引种占比虽逐年降低,但仍然很高,引种仍是国内祖代种源的主要更新方式和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肉鸡市场中的白羽肉鸡祖代品种主要包括科宝、AA+、哈伯德、圣泽901以及罗斯,2021年市场占比依次为34.0%、25.8%、25.0%、10.6%和4.6%[6]。其中,AA+、罗斯、哈伯德均来自安伟捷,其中哈伯德主要引自美国,罗斯和AA+主要引自美国和新西兰[7]

2.2 祖代种鸡国内自繁供给状况

2019年,圣农集团成功培育出新世代原种鸡“圣泽901”,突破了国内白羽肉鸡祖代种源的进口垄断,开创了我国白羽肉鸡育种的先河。2021年12月,圣农集团旗下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圣泽901”、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的“广明2号”、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沃德188”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5],标志着我国进入白羽肉鸡自主培育的新时代,国产品种开始从自用向商业化销售推进。2019—2021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国内自繁更新(包括国产品种和国外品种在国内祖代场)占比依次为14.1%、27.2%和30.4%,占比不断提升;自繁品种中,目前“圣泽901”的市场占比相对较高,2021年约为10.6%[6]

3 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供给存在的问题

据业内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50%[10]。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白羽肉鸡祖代自繁供种仍不能完全满足国内产业发展需求。造成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生产和供给能力长期不足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3.1 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不足

农业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谁占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掌握了品种选育的优势,谁就具备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11]。国外白羽肉鸡产业之所以能垄断全球,核心也是掌握了最优质的种质资源并进行了有效的鉴定和高效的利用。目前,我国白羽肉鸡种源自给率仅约30%,这与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能力不强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稳定、持续的项目支持,保存能力不足、保种技术落后,尤其是对国际优良种质、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力度不足[12]。例如,美国国家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国外品种占比超过70%。此外,国内对保存资源的系统化鉴定和评价不足,目前开展深度鉴定的资源不足5%[13],导致分析评价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严重制约了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3.2 育种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育种是肉鸡产业链中技术要求、进入壁垒、利润水平最高的环节。育种环节是肉鸡行业的制高点,等同于电子产品行业的芯片研发环节,因而称为农业“芯片”。欧美发达国家标准化育种普遍始于20世纪40年代,较我国早40年。相对而言,我国白羽肉鸡育种时间短、种业起步晚、素材积累少,育种工作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育种资源群体规模有限、生长与繁殖等性状间的平衡育种技术基础薄弱,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新技术应用程度较低[12]。此外,集成技术体系研发不足,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滞后[13],缺乏高通量表型智能化精准测定技术,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应用程度不高,同时,种源性疫病净化技术和检测产品研发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1]。发达国家凭借先发技术优势已进入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为标志的育种4.0时代,我国还处于育种2.0~3.0阶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