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财政支出绩效分析

作者: 谭建华

农机财政支出绩效分析0

摘要  从农机财政支出作用机理入手,依据江苏的数据,核算财政支出绩效值,分析财政杠杆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有效提升农机财政支出效率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农机化水平可以作为农机财政发挥杠杆作用的“支点”,农机财政支出绩效表现出一定的区际差异。其中经济绩效表现为不发达地区(苏北)>欠发达地区(苏中)>发达地区(苏南);综合绩效呈现不发达地区(苏北)>发达地区(苏南)>欠发达地区(苏中)的特点。②现代农业体系下摆脱传统的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与带动,完善社会就业与保障体系,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燃油和电力市场价格制度,以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等推动农机财政支出绩效长效发挥,将是江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  农机财政支出;作用机理;绩效;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193-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4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inancial Expenditure—An Empricial Analysis Based on Jiangsu Province

TAN Jian.hua1,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2.Office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with the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inancial expenditure,accounting and analyzing the efficiency and its restrictive factors.And finally w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could leverage financial expenditure to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show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Economic effect shows North.Jiangsu>Mid.Jiangsu>South.Jiangsu,while comprehensive effect(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 is North.Jiangsu>South.Jiangsu>Mid.Jiangsu.②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we should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development,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new agricultural operation entities,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zed services and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improving the social employment and security system,exploring the supportive policy of agricultural fuel and electricity market pric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and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inancial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by mea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will be the only way for Jiangsu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inancial expenditure;Mechanism of action;Performance;Jiangsu Province

基金项目  2019年江苏生产力研究学会课题项目(JSSCL2019A006);2019年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GJ19-06Z)。

作者简介  谭建华(1978—),男,江苏泰州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3-1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的基础地位、自身弱质性及其外部环境复杂性决定了财政支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2],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保护和冲减农业生产风险的一项通行做法[3]。然而以往粗放型增长模式下,财政支农政策实施存在投入结构不合理[4]、产出效率低[5-6]和区际不平衡等低效表现[7-8]。而农机财政支出作为支农财政的重要组成,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负有重要职责,如何提高其绩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就需要建立在对该项财政支出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找到关键影响因子。学术界对此早已有所关注,认为农机财政政策实施刺激了农机消费增长[9]、提高了农机化水平[10]、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1]、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12]。但也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市场干预,农机财政支出容易出现投入比例过高、规模过大、市场扭曲和产能过剩等“失灵”情况,最终导致原有同类农机户经营收入下降[13]和不利于发挥财政支农的积极作用[14-15]。还有研究认为在短期内农机财政补贴政策可以提高农机化率,但长期而言其年度边际效益会出现持续下降[16-17]。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农机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并未达成一致结论,一个关键原因是相关研究仅从某一部分(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或单一视角(如种植行为、农机化率、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等)进行部分效益的判断。鉴于此,笔者在系统阐释农机财政支出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统一将政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并深入分析宏观和中观层面农机财政支出绩效和制约因素的差异,提出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积极效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农机财政支出绩效发挥的形成机理

这里借助物理学中的“杠杆”一词对农机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与物理学中描述以小搏大的科学原理一样,在金融学中其实质是一个乘号,借此可放大投资结果,且不论结果是盈或亏,都会以一个固定比例增加。农机财政支出属资本投资,一般不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需借助人力、技术和其他要素等“载体”发挥作用[18],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19],农机化水平正是农机财政发挥杠杆作用的“支点”(图1)。

农机财政支出包括农机购置补贴支出、推广培训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科研支出、一般行政支出及其他支出等,其中:①农机购置补贴支出为农机化水平提升创造基础条件。此项支出为农民购机提供直接或间接资金支持,减少购机成本,激发购机行为,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数量,促进机械与劳动力产生要素替代,最终提高农机化水平[20]。②推广培训支出为技能提升和技术转化提供资金保障。推广培训支出为农民参与技能培训提供资金保障,调动其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采用新技术的愿望,最终使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1],助推农机化发展。③基本建设支出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外部保障。基本建设支出改善农田道路、仓储、灌溉等生产条件,有利于推进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夯实环境基础[22]。④科研经费支出为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保障。科研经费的支撑降低了农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改造的机会成本,激发农机科技人员创新潜力和动力,促进农机生产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23],推动农机化发展。⑤一般行政支出与其他支出则为农机化发展和农机作业提供管理和金融服务,构建多方保障机制,有效提升农机化水平[24]。

以农机化水平为“支点”显化农机财政支出综合效益,包括: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水平提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和非农就业机会成本,最终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25],最终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和促进城镇化发展。②农机需求增加提高企业利润和激发技术创新。农机需求增加对相关产业产生冲击和影响[26],客观上存在农机具市场需求提高相关产业利润,利润增加又反向激发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行为,促进农机生产技术和产业升级,提高农机性能,降低能源耗损,助推生态农业发展。③以农机化发展为基础的循环产业链不断延伸,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农机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机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发展[27],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转移再就业,增加非农收入。④增进农机作业服务和跨区作业。农机户通过农机经营作业获得增值收益,并通过跨区作业推动技术扩散,带动其他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28]。⑤加速形成生态农业。农机化发展改变以往小农分散经营模式,减少农田翻耕次数和化肥施用量,促进机械深耕深松、免耕播种和节水灌溉、深施化肥、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等,降低水、土、肥流失,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农业节本增效,发挥生态效益[29]。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选择

选择江苏省农机财政支出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江苏省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地方政府一直积极利用财政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据统计,以2014年为基础,截至2021年,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增长3.65倍,其中农机财政支出投入增长1.71倍,区域综合农机化水平提升1.16倍,达56.41%;二是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与全国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特征非常相似[30],以该省农机财政支出为研究案例基本能够反映该政策在全国实施情况,其结论具有一定可比性和代表性。

2.2  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的数据时段是2014—2021年,主要是考虑2013年之后财政支农项目统计口径发生较大变化,选取2014—2021年数据可保证数据结构统一和研究结果科学严谨;数据来源主要为《江苏统计年鉴》《江苏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江苏省农机局内部资料等;为消除价格变动对时序数据的影响,以2014年为基期,采用GDP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正。

2.3  研究方法

2.3.1  农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1)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DEA-Malmquist指数(以下简称MI指数)能有效刻画支农财政绩效,依据前述分析,农机财政支出绩效可以农机化发展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产出,以农机化水平为投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含义见表1。

(2)评价方法。

借鉴Fre等[31]构建的MI指数从规模报酬不变及产出视角核算农机财政支出绩效;同时为对比不同产出导向下农机化水平引起的财政绩效差异,分别将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作为产出目标进行效率核算。计算公式如下:

MI(xt,yt,xt+1,yt+1)=St(xt,yt)St(xt+1,yt+1)×Dt(xt+1,yt+1NRS)Dt(xt,ytNRS)×

Dt(xt+1,yt+1)Dt+1(xt+1,yt+1)×

Dt(xt,yt)Dt+1(xt,yt)(1)

式中:Dt(xt,yt)和Dt+1(xt+1,y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生产点与前沿面相比得到的投入距离函数;Dt(xt+1,yt+1)和Dt+1(xt,yt)分别为混合期生产点与前沿面相比得到的投入距离函数;St(xt,yt)和St+1(xt+1,y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生产点与前沿面相比得到的规模距离函数。若MI >1,则表示从t时期到t+1时期农机财政绩效有所提升;反之,则为停滞甚至倒退。

最后,考虑数据可得性和结果可靠性,该研究从省级层面出发,将农机财政支出绩效核算置于更低一级市(县)级尺度可以满足DEA模型要求决策单元是评价指标2倍以上的要求。针对近年来江苏“撤县并区”普遍推进的实际,该研究以2015年江苏省市(县)域行政区划为准,将涉农的市辖区纳入农业现代化基础单元,形成包含13个地级市市辖区和48个县(市)的DEA决策单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