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种植产业发展问题探究

作者: 李华

摘要  通过对乡村特色种植产业与产业链延伸的问题焦点和制度、政策重点进行分析,认为产业集聚的问题焦点是生产者素质提升以及特色产业的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链延伸的问题焦点是通过全产业链的覆盖保障特色产业的产品安全与品质,增加产业附加值。政府作为乡村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行动者,自始至终起着引导、协调、保障监督等作用,扮演者“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关键词  乡村;特色种植;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5-026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5.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Issues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Planting Industry

LI Hua1,2

(1.Shando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Jinan,Shandong 250101;2.The Party Committee and Party School of the 12th Division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Urumqi, Xinjiang 830013)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cal points,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priorities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planting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ocu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er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ety, quality, and brand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forming economies of scale;The focus of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is to ensure the product safety and quality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rough the coverage of the entire industrial chain, and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the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as an important actor i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s a role in guiding, coordinating, ensuring supervision, and playing the roles of “participant” “supporter”, and “promoter” from beginning to end.

Key words  Rural areas;Specialty planting;Gathering;Industry chain;Industrial cluster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3CGLJ49)。

作者简介  李华(1972—),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1

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并进一步部署提出,“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为乡村特色种植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

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1]。乡村特色产业通过集聚发展,以大量生产的方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2],形成集聚效应(乘数效应)、激励机制基础上的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协作效应、区域效应、品牌效应[3],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集群生产效益[4]。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关联产业和辅助行业的参与,包括加工制造业、科研教育、物流业、旅游业等[5]。乡村特色产业链是一条价值发现、需求发现、供应链发现及价格发现的 “四大发现”为成长逻辑的链条[6]。乡村特色产业立足于独特的资源禀赋[7],以特定的消费需求为导向[8],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将特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竞争优势的过程。通过不断催生的各种产业和业态类型,形成乡村特色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9],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10],被国外学者视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11]。

1  现状分析

1.1  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济形成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1  生产者素质与能力问题。

特色农业产业的一类主要经营者是农户和企业。其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从农户来看,多数都缺乏专业种植技术培训,凭借个人经验种植;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转行而来,缺乏专业生产技术和能力,整体技术素质较低,生产以模仿以及摸索经验为主要形式。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经营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生产条件差,技术含量低,产品产量质量不稳定,很难通过质量认证,加之土地分散,规模小,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等现代产业方式不相适应。例如,在咖啡特色产业的生产中,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化学品投入控制不严格,会导致农残超标,影响特色农产品的品质还污染了土壤;有的农户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采摘仍未成熟的咖啡果,结果影响咖啡加工的品质;而且在初加工处理中存在分级分选不严格、初级加工瑕疵以及很多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等问题。农户缺乏能力与时间来学习新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生产环节盲目跟风,出现品种雷同,导致低水平竞争。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农业的专业知识性强,需要最大化产出和保持质量,尽可能减少成本,需要具有职业素养和生产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另一类主要的经营者是特色农业企业,总体来看,技术水平低、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自有品牌少、竞争力差。例如咖啡产业的本土加工企业大多加工能力弱,生产规模小,大量企业处于咖啡鲜果初级加工的产业链低端。而水果产品加工主要是果品分选和分级包装,对果品本身加工不够。一些小型葡萄加工企业的酿造技术、生产水平、管理手段等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影响产品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获取。

1.1.2  品种问题。

品种决定种植产品品质,从而决定加工产品品质。例如,酿酒葡萄品种是决定葡萄酒质量的内因,葡萄品种不同,色香味,糖、酸、芳香物质、酚类物质等成分也不同,决定了酿成葡萄酒的芳香性、优雅性、酒度、酸度等品质内涵。目前特色农业存在着品种老化、退化,同质、单一、混杂、品种更新慢,难以迭代;影响加工品质,特点不明显等问题。由于农户和小规模的农业企业缺乏品种升级所需的资金与技术,很难通过提高质量来获取更高的溢价,例如普洱的咖啡特色产业中,卡蒂姆品种占据主导,但该品种产出咖啡豆苦涩感较强,影响了销量,产量与收益不能同步增长,一些种植农户和企业陷入“种不出好的亏钱,亏钱种不出更好的”的恶性循环。

种子种苗的问题还直接反应在产业的效益上。以花卉产业为例,花卉品种的新颖性以及成本价格等方面优势,是花卉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斗南花卉产业集群,大部分优良花卉种苗/种球依赖进口,斗南出口的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鲜切花产品利润的20%~30%被支付给花卉品种拥有者作为品种使用费,花卉品种专利费用对于本地花企是一笔巨额开支,导致本地花企利润微薄,无法形成资本积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导致低端锁定。其他的特色农业产业同样存在与品种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马铃薯产业,目前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淀粉型(主食)与薯条薯片加工专用品种少。优质早熟、中早熟品种缺乏,普通品种市场滞销,品种相对单一、结构不合理。

1.1.3  品质问题。从特色农业种植产品来看,主要问题是产品标准化不高、质量参差不齐,例如,斗南个体花农的鲜花每天仅有30%能通过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筛选与拍卖卖出优质价格,剩余70%的鲜花因为质量不达标而被贱卖。从特色种植的加工来看,存在产品类型大众化、产品同质化、产品种类“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例如我国的青州花卉产业集群,长期存在盆花种植为主、鲜切花产品少,草花的质量不高,品种不够丰富,花卉品种更新换代慢等问题。花卉生产停留在从外地购买种子种苗后进行种养,附加值高、种植科技含量高的花卉品种开发少,进入高端花卉市场的产品品种少;能够通过质量认证(“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比例小。

影响产品品质的原因既有科技方面的因素,例如,对水果的分类分级主要停留在依靠人工肉眼识别个体大小规格以及坏果、次果情况,自动识别规格大小、糖度、果皮外观的分级分选设备不足;也有制度供给方面的因素,例如,一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由于技术认证标准不成体系而缺位,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原料产地认证、加工生产经营资格认证、产品质量认证等“失章失志”。

1.1.4  品牌问题。

品牌建设旨在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缺少高端品牌是特色农业种植产业超越价格点的主要障碍,品牌建设是打造高附加值产品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及产业集群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特色种植产业企业普遍自有品牌少、知名度低,部分产品仍然停留在产品“擦边”“傍名牌”阶段。由于一些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与品牌得不到消费者认可,市场营销方因为利润与风险对产品缺乏信任而不愿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

品牌建设的制度障碍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的认证标准,权威标准缺乏和标准众多、没有名牌和品牌众多的现象并存——“小而多、奇而不响、知名度低”。例如,保山小粒咖啡产业尽管品质优良,但是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稳定的国内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

1.2  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特色种植业的大规模、低质化种植与处理和线下消费为产业初始形态,随着产业发展,种子(种苗)与处理的重要性受到重视,大规模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种植及加工处理,成为取得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特色种植业产业链延伸方向涉及上游的种子种苗选育、农资供应,以及下游的及产品研发、种植机械设备、商品化处理(分级)、贮存、加工、物流、营销等。实践来看,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2.1

特色种植业的自然弱质性。特色种植受自然条件影响(冻害、热风、洪涝)、病虫害,季节性和易腐坏性、易损害(不耐挤压和磕碰)、市场风险等的影响大,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大。种植过程中存在栽培管理落后、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监测防治跟不上等问题,以及种植早中晚品种不均衡,种植生产用工大,用肥、用水成本等种植成本高,产业效益低。例如,马铃薯块茎含水量高、皮薄,易损伤,普通贮藏过程中容易感染病菌而发生腐烂、发芽、变绿,还易发生冻害,对贮藏和运输要求较高。马铃薯的季节性表现在,10月份前后是马铃薯集中收获季节,此时价格偏低,多数农户想等到马铃薯紧缺时以较高价格上市,但贮藏期间的烂窖会造成很大损失,需要调整生产周期以及仓储设施的跟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