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场主 “三业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作者: 吴海红 张金锋 屠娟丽 李军 石玉波

摘要  以“专业、就业、创业”为重点,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对新型农场主“三业融合”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以期为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场主;专业;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5-026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5.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he New Farmers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Hai-hong, ZHANG Jin-feng, TU Juan-li et al

(Modern Agriculture College,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36)

Abstract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government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teaching staf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new farmers’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Farmer;Professional;Employment;Entrepreneurship

基金项目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吴海红(1976—),男,浙江嘉兴人,研究员,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3-17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1]。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2]。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3]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4],新型农场主[5]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坚力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者,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者,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提高新型农场主培育的实效性,提升新型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农业专业技能、创业兴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改革,构建“专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育人模式,能够促使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形成专业知识框架,通过创新意识、创业项目的联合驱动,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可行性,深化对专业知识框架的分析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分析与决策能力,让其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能力兼备的过程转化,实现对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发展能力升级强化的目标。

基于政校企协同“专业-就业-创业”融合的新型农场主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供高素质农业人才供给,为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6]的“永久牌”乡村振兴骨干队伍作出新贡献。基于此,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1  当前“三业融合”存在的困境

困境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只是简单地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叠加体系,并未全方位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创新驱动发展、多元化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

困境二:高职教育实践平台搭建不够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以及实践平台之间还未全面实现有机衔接、融合发展,仍处于一种剥离的状态,很难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预期效果。

困境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规范。不重视发展性的动态评价,忽视培养过程中学生理论学习的进步性、实践训练的实操性、教育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缺少课程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支撑,学生发展追踪评价不到位。

2  为新型农场主培养构建并完善“农工商旅嵌合共融”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型农场主”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园艺技术现有师资、实训基地、课程资源条件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将企业新技术、行业新理念、职业新标准及时融入课程标准,将“育训并举、专创融合”指导思想融入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落实到具体课程中,最终为“新型农场主”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适应三产融合发展需求,打破专业壁垒,以“园艺技术+工商旅课程模块”嵌入式融合为思路,形成了“农工商旅、模块互嵌”的课程体系。以新型农场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能跨界”的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将园艺技术专业新型农场主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为五大模块 ,分别为通识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类(思想道德与法治、红船精神等)、体育健康类 、军事类(军事技能、国家安全教育等)、心理健康类、公共选修课类、语言素质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园艺生产技术模块:包括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园艺植物保护、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课程;农业物联网模块:包括农业物联网概论、智慧农业应用、农产品溯源等课程;农场营销管理模块:包括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会计实务、 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农旅融合模块:包括休闲农业活动策划、休闲农业导游实务、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形成了“以农为主、农工商旅、模块互嵌”的园艺技术专业新型农场主培养课程体系。

3  为新型农场主培养构建并突出“田间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新时代新型农场主培养,主动淘汰“黑板上种菜、教室里养花”的传统理论教学说教模式,主动适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工位有效供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课时已占到毕业总课时要求的70%,单个课程的实践课时至少占到该课程总课时的60%,已经建立了包括课程内实验、课程内实训、认识实习、岗位实习(顶岗)、岗位实习(跟岗)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学训分季、农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新形式,结合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特点(80%的专业课程与“土”有关),大力推进“课堂革命”,推行“田间课堂”[7]教学改革。广大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农场乡村,在“田间课堂”中掌握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学习、奔跑、收获,田间课堂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动手、会流汗、爱农业、有收获”的教学目标。

“专业育训并举”[8]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指导思想,更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最终要实现学校理论教学(教育)和企业岗位实训的“无缝对接”,既培养“新型农场主”扎实的园艺基础理论(如果树生产、蔬菜生产、花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常规方法等),同时兼顾培养“新型农场主”过硬的园艺实操技能(如果树修剪、蔬菜嫁接、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核心技能)。进一步深化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真正使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专业育训并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面提升“新型农场主”的理论和技能素养。

多方位强化课程实践平台建设。首先,强化校内“数字化教学”条件保障,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配备VR教学头盔、三维投影等教学设备,学生能够实现农业数字化体验教学全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性思维和职业体验。其次,改建扩建校内现有实践工位,拆除简易塑料大棚等老旧设施设备,投入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操控”等实践设施设备,学生利用手机能够简单实现“温度、光照、浇水、施肥”远程智能化操控,充分搭建符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产业方向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景。再次,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把认识实习(7 d)、课程内集中实训(7~14 d)、岗位实习(跟岗3个月)、岗位实习(顶岗3个月)全部安排在农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优先选择全国知名园艺企业、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场等能够体现园艺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优质企业作为学生紧密合作性校外实训基地,力求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上掌握真才实学、体验农场主职业特点、增强农场主职业认同、提升“学农、爱农、为农”[9]职业情感、树立“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  为新型农场主培养组建并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列入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学校专门印发《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职教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要任务。以学校为主体先后成立由市委副书记担任院长的嘉兴农民学院、嘉兴乡村振兴学院,重点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被推介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树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典范。

5  为新型农场主培养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

“素质过硬、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农场主”的必要保证。园艺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实施了多项计划,充分提升了师资团队整体水平。首先,实施名匠大师特聘计划,设立特聘岗位,聘请行业有影响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首席技师、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吸引高水平农业技术专家、行业内公认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以及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乡村致富带头人等担任现代农业专业群兼职教师。其次,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100%。再次,高标准建设教师实践培训基地,与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虹越花卉等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了多个“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推进双师培养“四个一”工程全覆盖,实施“下乡蹲点百人计划”,提高教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推动高标准创建大师工作室计划,面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技术难题和文化传承转化,创建多个高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绝技绝艺传承。将教师培养成实践操作技能强、研发创新水平高、应用转化成果多的高水平“农业专家”,有效提升教师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为培养“新型农场主”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6  为新型农场主培养打造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6.1  强化课程思政教育,夯实农业就业创业思想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