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作者: 陈林瑜 张佳
摘要 教育差距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中,教育资源的投入起到了显著作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就业,进而缩小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异。利用我国2008—2020年的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探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在粮食安全提高的影响下是否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大,而东、西部地区相较于中部地区的效果较弱。②在农村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效应中,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这一点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业发展水平进步、农村地区振兴、农民收入切实提高提供参考,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本;城乡收入差距;粮食安全;中介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19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45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ural Human Capital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CHEN Lin-yu,ZHANG J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0)
Abstract The education ga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while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excellent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farmers’ literacy and labour skill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ir labour productivity, promotes farmers’ income and employment, and thus reduces the urban-rural per capita income gap. This paper uses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20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ural human capital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using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method, and uses the mediation effect model to test whether rural human capital inputs are effective in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mproved food security. The study shows that:①Rural human capital input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ith the largest effect in the central region, while the effect is weaker in the east and west compared to the central region. ② Food production plays a positive mediating role in the effect of rur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hich is most obvious in the central region. Accordingly,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progress i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vitalis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income, and ultimately promoting the rapid,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Urban-rural income gap;Food security;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着深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城乡收入差距在其中为主要因素之一[1]。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上升指数显著高于农村居民,长此以往致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达2.56,城乡居民收入差值更达26 703元,与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相比下降了0.54,而城乡居民收入差值却上升了7 661元。然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教育的不平等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的一大原因,其贡献高达34.69%[2]。而教育作为优质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条件,不重视农村教育,不把握城乡教育之间的平衡会使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道路上愈发艰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特别要着重关注农村教育,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机制。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以此来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科学分析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实需求提出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乡收入差距是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标准之一,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自从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后,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内容,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最初,人们把目光投向国外研究。Kuznets基于社会产业转型背景,第一次提出了著名假说: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具有先拉大再减小的作用,呈现倒“U”形。这一假说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又称“库兹涅茨曲线”,此后,许多学者又就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早期研究以库兹涅茨经典理论为基础,倾向于对收入分配“一般性”规律进行分析,而晚期研究则更侧重于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收入状况进行测度分析。同时对于人力资本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也已经有了较多研究,且多数研究都是从教育视角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
城乡收入差距过高是中国城乡关系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所以大批学者关注教育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宫锡强[3]构建了一个分位数模型,研究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缩小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各地区有大有小。根据李昕等[4]的研究,教育投入可以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这意味着,通过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可以更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帕累托升级。然而,有学者认为教育投资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如张小溪等[5]和刘梦航等[6]。郭磊磊等[7]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主要源于城镇政府投资和乡村个人投资的不同,这一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的不均衡。强调了投资于人力资本,特别是对于乡村地区,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性。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教育投资一是从提高知识与技能、加快农民了解利用,合理掌握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粮食产量和保障、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来相应提升农业劳动率,促进农民增收,最后影响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二是通过教育可以开阔农民眼界,转变农民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农民向非农业部门过渡,提高农民的非农业部门就业率与收入。从整体来看,通过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强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以及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切实可行。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中西部各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很大差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会有地区更具优势。据此,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影响大小也会存在差异。由此,该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着显著的负向效应,即农村人力资本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投入越多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H2:粮食安全在农村人力资本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的中介作用,即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通过促进粮食生产的提高,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构建 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但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仍需改进。该研究将粮食安全作为农村人力资本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间因素进行研究,为探讨农村人力资本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机理,构建如下模型:
(1)gapit=ceduit+CV+ε1
(2)yieldit=aeduit+CV+ε2
(3)gapit=c’eduit+byieldit+CV+ε3
式中: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gap);中介变量为粮食安全(yield);核心解释变量为农村人力资本(edu);CV表示控制变量;ε表示随机扰动项。
2.2 变量选取
2.2.1 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gap):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作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其比值越大说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越严重;反之则越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2012年及以前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表示。
2.2.2 核心解释变量。农村人力资本(edu):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利用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表示。按照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构成将其划分为文盲或极少识字、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其以上5种类型,相应受教育年限为0、6、9、12和15年,并通过计算不同省份农村家庭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来代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2.2.3 中介变量。粮食安全(yield):借鉴用廖开妍等[8]的研究,以各省份每年的粮食总产量来衡量。
2.2.4 控制变量。参考已有文献,为了降低实证结果误差,增加了相关控制变量来提高研究结果准确性,各控制变量如下:城镇失业率(uur),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衡量;产业结构(is),使用第二、三产业的GDP之和占总GDP的比重衡量;科技水平(tl),使用专利申请授权量与常住人口数的比值表示;对外开放水平(open),在该研究中,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用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对外开放程度影响到该地区采用先进技术和知识的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一般而言,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越大,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谋求非农业工作,这最终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因此,该研究中,选择了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
2.3 数据来源
利用2008—2020年我国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EPS全球统计数据、中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和标准化,最后运用Stata1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该研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验证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粮食安全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回归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主效应结果显示为模型(1),粮食安全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为模型(2)与模型(3)。由模型(1)可得知,农村人力资本的系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为负,其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有着积极影响,假设H1成立。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显示,模型(2)系数显著为正,而模型(3)中的系数显著为负,粮食安全的系数也显著为负。从中介检验结果来看,粮食安全在农村人力资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发挥着正向的中介作用。从而可以得知,在通过粮食安全提高的作用下,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假设H2得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