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评价
作者: 许彤彤
摘要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各市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相关数据,建立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耦合协调阶段以及相对发展类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黑龙江省地级市平均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541增至0.624,耦合协调类型由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从相对发展来看,黑龙江省各地级市整体从城镇化滞后型和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转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根据不同类型,制订相应对策,使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时空差异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12-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49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XU Tong-t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Taking 12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of each city during 2011-2021,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was established. The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rel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stage and relative development typ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During 2011-2021, the averag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0.541 to 0.624,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type developed from barely coordination to primary coordina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leve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e spatial patter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 the west and low in the e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ve development, al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ve changed from lagging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to lagging food security and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formulated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Urbanization;Food security;Coupling coordination;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生活资料之一,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各国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发生着变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下,我国粮食消费增速将继续高于粮食产量增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粮食的产量、消费和进口量3个世界第一,将是我国粮食供需格局的基本特征。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到突出位置,2022、2023年的一号文件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坚决坚守确保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而且要全力以赴保证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协调好粮食安全势在必行。
城镇化和粮食安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剩余为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另一方面,城镇化又在粮食消费与生产两方面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关于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作用,如高延雷等[1]研究发现,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都起到了明显的正效应,而在粮食主销区,城镇化则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而耕地[2-3]、现代农业技术[4]、劳动力[5]、粮食消费[6]等则是城镇化过程中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聚焦于城镇化与农业[7]或粮食生产效率[8]、农业现代化[9]、粮食生产[10]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和经济发展与耕地压力、粮食安全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等方面[11],然而有关直接探讨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
现有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揭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基于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耦合特征类型变化等方面均有待探讨。因此,笔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2],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旨在为科学把握黑龙江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2022年末常住人口3 1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 052.8万人,乡村人口1 07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城镇和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 042和18 577元。黑龙江省拥有1 719.33万hm2耕地,耕地面积居我国所有省份之首。在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的平原上,黑龙江耕地平整、集中、肥沃,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生产。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发达,水资源丰沛。属于中温带、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一年一熟,全年无霜期100~150 d,降水370~670 mm,可利用光、热、水资源集中在同一季节,适宜农作物生长。黑龙江作为粮食产量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基地。
1.2 数据来源
数据源自2012—202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取插值法以及Trend函数进行补足。
1.3 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依据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内涵和特点,遵循代表性、科学性、独立性、可获得性等原则,在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借鉴的基础上[12],在建立城镇化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时共选择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维度中的11个具体指标,在建立黑龙江省粮食安全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时共选择产量安全、质量安全、消费安全和资源安全4个维度9个具体指标(表1)。
1.4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其信息熵数值就越小,能够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对应的权重也会越大。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能够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在进行熵值法之前,为消除量纲影响,通常需要提前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一般分为正向化或者逆向化2种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正向指标:
式中:U1和U2分别为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C为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度;T为协调指数;D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a和b是待定系数,笔者认为城镇化和粮食安全重要性相同,故取a=b=0.5。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3],通过对城镇化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进行分级,以更直观地体现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表2)。
1.6 相对发展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准确评价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而相对发展度模型则可以准确评价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两系统的相对发展水平,方便对二者的协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故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如下:
F=U1/U2(11)
式中:F为相对发展度;U1、U2分别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综合指数。同时,对其类型进行划分[14],当0<F≤0.8时,城镇化滞后于粮食安全发展;当0.8<F≤1.2时,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同步发展;F>1.2时,粮食安全滞后于城镇化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截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2011、2015、2021年的城镇化综合指数、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数据,并划分数据为不同等级,使用ArcGIS 10.8软件绘出2011、2015、2021年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粮食安全综合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状况的空间分布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1 城镇化综合指数时空演变
从时间上看,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图1可见,2011—2021年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值从0.310增至0.407,表明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由表3可知,2011—2015年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迅速,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值增长12.26%,各地级市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向好发展。这一时期黑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开始实施,黑龙江在全国继续保持其城镇化率前位优势,并逐渐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2016—2021年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继续上升,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值由0.347增长至0.407,增长了17.29%,各市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态势。该时期依据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为重点,统筹政策安排,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
从空间上看,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东西高,中部低”演变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从图2可见,2011年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散。城镇化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城市是大庆市和哈尔滨市,城镇化综合指数为[0.401,0.800]。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综合指数为[0.201,0.400],包括齐齐哈尔、伊春、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8市,绥化和黑河城镇化综合指数最低。2015年空间格局逐渐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市城镇化综合指数涨幅不一,其中黑河和牡丹江实现了城镇化综合指数等级跃升,黑河由[0.001,0.200]提高到[0.201,0.400],牡丹江由[0.201,0.400]上升到[0.401,0.600]。2021年空间格局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绥化、伊春、鸡西3市的城镇化综合指数都跃升了一个等级。